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明中叶以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化趋势,为通俗小说的产生和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其中阳明心学与小说《西游记》渊源深厚。《西游记》主旨是求放心,宣扬明心见性,心猿归正是全书的总体叙事框架,而求放心正是心学最核心的理念。小说所蕴含着的热爱自由、自尊和自珍的精神和与此相联系的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明代中期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倾向之一,从中可见它和明代中期心学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朱熹的理论中,大学之道重在"格物"之功,更重在长久积习后的豁然贯通,并以此达到"至善"境界。而"至善"的精髓就在于众人应"知其所止",使道德建设臻于至善,最终成就个人认知与德性的圆融。作为儒家思想的践行者,儒者理论层面的"知"始终离不开生活中的"行",如何让"格物"启发过后的本心之理指导实践是"内圣外王"之道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明代武职卖放军士罪,在条例中通常与役占军士罪一并规定,但是两者在犯罪目的、行为表现上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有必要进行单独分析。官员犯罪,总是与制度关联密切,武职卖放军士的行为,不仅涉及卫所军政管理,还涉及班军制度的运行、朝廷重地的守备等诸多领域,因此条例针对不同的犯罪对象,在处罚上应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4.
理学在明代有了很大的突破,这与王阳明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就学说本身而言,阳明学是对朱子学的再生产,为理学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本文以绍兴府为例,探讨当地理学讲会的发展形态及其在长时段的礼教下渗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追踪观察理学讲会的在地成果,并探讨地方士人社群对此的接受与回应。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内容庞杂,思想丰富,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学术文化思想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诗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本文重在对《诗经》的核心要义进行解读和阐释,以此探求周人天命观的思想演变。周人的天命观上承殷商,视天命为终极性依据,认为政权依德之有无而转移,德必系于民而后显发天命之意义,代表了中国早期人文精神的启蒙,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五四"一代学人研究"民间"的热潮中,周作人显得更为清醒与客观,他以学术性与文学性双线并进的方式,辩证阐发了贵族精神与平民精神,精准区分了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从而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框架中建构起了民间理论研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民俗学、民间文学、通俗文学研究的学科分化路径。但是,隐藏在其学术与文学追求背后改造国民性的良好愿景,也正由于其"唯理主义"的局限,难以在中西文化之间找到"中心源泉",对民间文学进行大胆改造,从而使其民间文学实践流于失败。本文通过对周作人民间研究理论与实践的考察,从而追索20世纪民间研究为何呈现出理论繁荣,实践薄弱的局面,缺乏象《格林童话》这样的民间文学经典的规律性原因。  相似文献   

7.
大学物态文化是大学人在校园内建设的“物质形态”的文化。它包括校园建筑、园林绿化和人文景观,文化活动场所及传媒设施,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利用,等等。大学物态文化建设是大学人有目的的行为,它源于大学人的文化自觉,出于对大学内涵和意义的深刻认识。高校博物馆既是人类文化文明发展的轨迹和学科专业知识的载体,又是大学物态文化建设的主要标识。以博物馆为依托建构大学物态文化群为大学物态文化建设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儒家一直提倡修身养性,在先秦已有修身工夫之实,明代平民文化的兴起,使得修身工夫更是如火如荼。明代学者洪应明的著名作品《菜根谭》被认为是一部个人修养的书籍,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贴近生活,曾在国内掀起研究热潮。在此书中,洪应明认为心的本来状态是寂静澄明的,但在气的感通下心会受到物欲与情识的遮蔽,这二者均属于人的私欲。而要使心体回归到寂静澄明的原初状态,就要破除私欲对心体的遮蔽,进行时时检点、一念常惺的克欲工夫。洪应明的修身工夫结合了自己的生命体证,将工夫真正落实到了日常生活中,避免落入空谈心性的窠臼中。  相似文献   

9.
赵静 《职业圈》2007,(8X):114-115
传统的文学研究观点中,读者被赋予了从属者的角色,他的任务就是从文学文本中去发现文本的意义。随着以读者为中心的观点的出现,读者的角色转换为类似作者的角色,对文本可以进行创造性的阐释。Brown和Yule针对读者对文本的阐释,从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角度对读者如何推理进行了归纳,认为读者可以利用框架理论的动态模式进行推理以获得作者的意图。文章从认知框架理论中的情景框架观和社会文化框架观分析短篇小说《女房东》。  相似文献   

10.
史家在《旧唐书》中记载高宗龙朔、麟德年间两次议定封禅的诏令时采用隐匿不书的书写范式,借此规避诏令下达后出现的天文灾异和自然灾害对封禅的影响,并重构封禅的起止过程,为统治者无视上天警示执意封禅提供合理化叙事。这种有所取舍的隐匿不书形成固定的文本体例保留在《旧唐书·高宗本纪》中,造成了与其他史料的记载差异。其后玄宗面对同样的日食警示时,史家将隐匿不书的手法应用到《旧唐书·玄宗本纪》中,以补全玄宗礼仪上的合理性。关注史料“没写什么”是研究封建王朝意识形态指导下历史书写的新视野,更能深刻反映历史记载的主观选择性。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文学研究观点中,读者被赋予了从属者的角色,他的任务就是从文学文本中去发现文本的意义.随着以读者为中心的观点的出现,读者的角色转换为类似作者的角色,对文本可以进行创造性的阐释.Brown和Yule针对读者对文本的阐释,从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角度对读者如何推理进行了归纳,认为读者可以利用框架理论的动态模式进行推理以获得作者的意图.文章从认知框架理论中的情景框架观和社会文化框架观分析短篇小说《女房东》.  相似文献   

12.
姜宁 《文化学刊》2022,(9):244-247
1982年发现的《拓跋育墓志》对考察西魏淮安王元育的身世、在西魏政权中的地位以及魏周禅代之后元氏宗室的境遇,具有重要意义。元育是北魏献文帝之子高阳王元雍第九子,在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的过程中,高阳王家族发生分化,元育之兄元诞等人留在洛阳,加入东魏阵营,元育则随孝武帝入关,成为西魏政权中元氏宗室的代表人物。魏周禅代之后,元育受到打压,最终于周明帝二年二月十七日郁郁而终。  相似文献   

13.
从皋陶最早提出创建监狱,至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作为统治者的专政工具之一,监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国门洞开,欧风美雨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在20世纪初进行了新政改革,改革涉及多方面,对监狱的近代化改革也提上日程。以《南部档案》为中心,对审视四川地方监狱改良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青梅》故事情节完整、曲折生动、贴近社会生活。故剧作者以《青梅》为蓝本,增改故事的某些情节,如淡化青梅与阿喜主仆二人的情谊;增加王员外与家童的对话;改阿喜赠钗为青梅赠钗;改"一夫二妻"的结局为"一夫一妻"等,采用符合戏曲表演的语言,改编而成传奇《梅喜缘》、川剧《青梅配》。从中可见聊斋戏改编的总体特征:清代聊斋戏多选择与现实社会相关的作品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兼以说教劝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川剧聊斋戏则多通过喜剧表演以反对旧制度、宣传新思想。  相似文献   

15.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种层次,从低到高逐层递升,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它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也是一种动机理论,是管理学理论的五大理论支柱之一。本文将通过分析小说《告白》中三位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探究各自所处的心理需求层次,揭示青少年成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6.
1920年夏直皖战争爆发后,中国红十字会天津分会火速展开救护行动,筹款募捐,救伤瘗亡,竭尽全力,厥功甚伟。天津分会的救护活动充分显示了红十字的人道、博爱、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一民元后,早在《新青年》杂志创办之前,反孔思潮就已经以新旧思想斗争的形式出现了。辛亥革命后一年多,维护孔教的文章中就说:“不谓今之毁孔者,视(商)鞅(李)斯而尤加焉。或欲罢其祀,或欲废其经,或欲拆其庙,或欲夺其产,或假学孟之名以扼之,或借崇墨之说以淆之,丧心病狂,一至于此。瞻斯怪状,是而可忍孰不可忍?”1“一年以来,恣睢暴烈之徒,创为非圣诬天之莠言,举四万万人心所系属之国教,敢于铲灭之,新学小生,一唱百和。接于耳者,皆忍人之言,触于目者,皆忍人之事。男恬女嬉,一若共和可以一世二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者。”2此文还对以西方先进学说…  相似文献   

18.
《三国志评论》是英语世界对于《三国演义》的第一次系统解读,1838年9月刊载于近代著名英文报刊《中国丛报》,虽然是一篇书评,但它对于中国小说的海外传播却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考订出该文的作者是第一位清代德国来华新教传教士郭实腊,在此基础上,结合他对于中国文学的整体理解与认识,分析了这篇书评四方面的问题:情节译介、人物重构,以及译介者对于《三国演义》的总体评价和译介缘由。在郭实腊的大力推介下,中国历史小说得到了清代来华西士的广泛认同,在当时几乎造就了一枝独秀的文体神话,这对于推动中国小说的海外译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魏晋总集与编纂者的史官身分密切相关。东汉以来经史分离的趋势加强,史学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史官的文章才能进一步彰显,文章地位提高,文章写作繁荣,文体日益丰富。史官负责图书的典藏与整理和国史的修撰,因此编撰图书目录和撰写人物传记是其主要职责。《汉书·艺文志》学术源流的梳理和《七略》"诗赋略"细致的文体分类,是总集文体源流的取法对象和文体分类的先导。魏晋时期别传的盛行,不仅促进了别集的发展,为总集编纂提供了资源,而且深化了总集辨体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1529年1月9日早晨,江西南安青龙铺的章江河上,一只原本行驶的船只突然停了下来。周遭一片寂静。船上,一个肺痨患者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此后,那个人就只活在历史中,活在无数人的怀念与景仰中。那个人,逗留在病重请辞却未等来批复的两广总督任上,逗留在回家的路上。在回光返照的瞬间留下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