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多年来,社会新闻成了都市类报纸,“以弱战强、以小搏大”占领市场的杀手锏。细数那些有影响的都市报,无一不是在社会新闻上做足了文章,从而赢得了读者,占领了市场。对于新时期的党报来讲,社会新闻的巨大价值同样不容低估,它既是党报占领和开拓读者市场的重要武器,也是党报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更是党报引导受众正确认识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形式。因此,党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做强做大社会新闻,不仅是读者的阅读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社会新闻成了都市类报纸“以弱战强、以小搏大”占领市场的杀手锏。细数那些有影响的都市报,无一不是在社会新闻上做足了文章,从而赢得了读者,占领了市场。对于新时期的党报来讲,社会新闻的巨大价值同样不容低估,它既是党报占领和开拓读者市场的重要武器,也是党报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更是党报引导受众正确认识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3.
王建 《新闻知识》2007,(6):87-88
深度报道历来被称为报纸宣传的“重武器”,是报纸与其他新闻媒体竞争的一张王牌。地市级党报相对中央和省级党报而言,地域受限,读者范围小,竞争力弱,参与媒体竞争既不如省级党报,也不如一些都市报。在这种情况下,地市党报必须对自身优势进行准确  相似文献   

4.
5.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经济新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与社会新闻类报道不同,经济报道存在着罗列数据、单纯的政策诠释、理论化的说教等问题,使得报纸可读性不高,亲和力不强。如何使经济宣传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以适应读者的要求,是我们应当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公克 《新闻窗》2009,(1):125-126
近几年来,不少地方党报为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一改往日严肃的面孔,突破自我,相继开辟了以反映民生民隋民意为主要内容的党报热线新闻,凭借其较强的互动性与可读性的优势,成为营造报纸亲和力的重要因素。逐步实现了将新闻从“可读”向“必读”的转变,提升了党报在读者心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党报的亲和力。说到底是党报尊重读者、关心读者、服务读者的一种人文关怀精神。报纸办得可亲、可信才能可读。与晚报、都市类报纸相比,目前党报的报道从总体上说还是离读者远了。新闻“三贴近”实质上是新一轮媒体改革的导向标,是新一轮争夺受众的新闻市场的竞争。其特征是由过去僵硬的、形式化的、政治口号式的舆论导向,向满足广大读者知情权转化。向增强与读者的亲和力转化。它高扬的旗帜是:一切为了读者,为了一切读者。  相似文献   

8.
如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经济新闻成为党报的主打产品之一。不过,相比较财经类、都市类报纸的经济新闻写作而言,党报的经济新闻写作一直显得过“硬”。尤其是经验性经济新闻的写作,被大家称为“难啃的硬骨头”。如何把经验性经济新闻做活,使普通读对其产生阅读兴趣,是党报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9.
张燕 《新闻实践》2004,(12):15-17
党报的功能及其定位,决定了党报具有潜在的可读性,但变潜在可读性为市场优势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按照通常的看法,社会新闻往往具有较强的可读性,都市类报纸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相比之下,党报的可读性较差,甚至认为党报根本就没有可读性.这是由于有些党报存在的政策宣传简单化、工作报道程式化、报道语言公文化等通病造成的,影响了受众的阅读兴趣,失去了部分读者.……  相似文献   

10.
普进  雷宇 《新闻前哨》2005,(2):47-48
都市类报纸的深度报道,围绕普通受众需求的可读性和易读性,向重、深、广、活的专业化方向迈进,“运用理性的逻辑,通讯的技巧,消息的简明,学的笔调,政论的气势,多侧面、多角度、超时空、深层次,生动反映和剖释重大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以引起思辨,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11.
马玉峰 《青年记者》2007,(14):82-82
社区是新闻的富矿,也一直是各类生活类报纸关注和争夺的热点,设立社区记者站、开办社区版一时间可谓硝烟四起。但省内各级党报对此却是一直不瘟不火。党报不需要关注社区吗?社区不需要党报吗?非也,其实如果把党报优势和社区进行有机的结合,无论对报纸本身还是对社区工作都是有益的,大众日报的地方新闻版《济南新闻》在此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2.
王华芬 《新闻前哨》2007,(12):28-29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变迁、经济模式的改变带来生存压力增大、传统价值观念的解构、新旧价值观念的碰撞和冲突,在利益格局的调整中,贫富差距加大、腐败现象蔓延、失业问题日趋严重等,加剧了社会成员心理的不平衡。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及精神消费诸多方面,呈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趋势。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党报的读者群从观念、构成到地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报业市场的逐步放开和都市类报纸、网络媒体的出现,从中央到地方,多数党报的发行量连年下滑,党报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因此,关注新时期党报受众的心理变化和需求,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高玮 《新闻界》2005,(6):130-131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传媒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晚报,都市报、生活类、财经类报纸发展壮大,很多报纸都把打造主流媒体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而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3年,《南方都市报》“孙志刚事件”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场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最终导致了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其影响之深远,让人对擅长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的都市类报纸刮目相看。同时,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党报,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完全打破,总体发行量年年下降,广告市场不断萎缩,影响力受到质疑,有人甚至提出了“党报边缘化”之说。  相似文献   

14.
谭怡 《记者摇篮》2005,(5):49-49
报纸的理论宣传是党报新闻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媒体弘扬主旋律、守好主阵地、发挥耳目喉舌作用、以科学理论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头脑、鼓舞人民群众信心的有效手段。重视理论宣传是党报的传统和优势,但报纸毕竟属于新闻纸范畴,因此报纸必须遵循新闻自身的传播规律,寓宣传于新闻传播中。作为向广大读者进行党的政策教育和提供理论知识的园地,理论版要想吸引读者,就必须以科学正确的内容和生动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卢愚 《今传媒》2007,(6):9-11
今年7月1日是《华商报》改版十周年。十年问,《华商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整合,日趋成熟,逐渐成长为一张被公众广泛认可、社会影响大、市场竞争力强的都市类报纸。集中探析这张报纸成长的历程,对仍处在转型期的我国报业当不无益处。在《华商报》不断发展壮大的十年里,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出版物审读中心一直将其列为重点跟踪审读。近期他们又组织力量,分别从政务报道、民生新闻、舆论监督、新闻策划等四个方面。初步总结了《华商报》的成功实践。本刊集中推出这些审读成果,作为“出版物质量管理年”的一份礼物,奉献给《华商报》和全国新闻界的同仁,让我们共同辨析,共同分享,从《华商报》十年历程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促进我国报业更好更快地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陈海菁 《新闻界》2005,(2):133-133,107
提供各类信息,让读者从中把握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是地市党报时事版肩负的使命。目前,地市党报时事新闻的主要来源是新华社稿件。乍看之下,每天有数百条稿件可供选择,来自天南地北,方方面面,内容丰富,美不胜收,编排好时事版,应该不是难事。然而,由于多数时事新闻美则美矣,但与读者关联度不高,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反而造成了新闻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7.
党报人一直在思考:党报的优势在哪里?党报如何与都市类报纸错位发展?党报拿什么与信息海量、即时发布且互动便捷的新媒体竞争?笔者认为,党报的一个突出优势是,作为党委、政府的喉舌和代言人,拥有强大的党委、政府信息资源,而这些信息资源是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因此,我们的思路应该是:以权威对互动,以原创对海量,以深度对速度。党报有一种拳头产品,正好集“权威、原创、深度”等优势于一身,这就是重大主题报道。  相似文献   

18.
方东华 《新闻实践》2005,(10):48-50
人民日报《经济周刊》至今已走过7个年头。它以敏锐的触角,捕捉热点并强化对热点的剖析和引导,充分发挥了党报经济新闻的权威性;以充满思辩的色彩、多维的视野,注重前瞻性,充分体现了党报经济报道的深度优势;以贴近读者、服务读者和人文关怀,实践了“三贴近”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都市类报纸都将社会新闻、文娱新闻和体育新闻定位为三大件。这种做法,导致都市报“贴近”有余,“权威”不足,不利于抢占高端市场。因此,如何在参与重大主题报道中发挥积极作用,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已成了都市类报纸正在探索和实践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面对日趋激烈的报业竞争,地市级党报一报遮天下的时代已经终结,其在广告市场中的弱势地位也愈发明显。据《2013年度中国报纸广告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13年报纸广告刊登额下降8.1%,降幅超过了2012年的7.5%。而在报纸细分市场,都市类报纸在广告收入上又明显好于各级党报。可以说,地市级党报的生存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困难虽然有,但优势依然存在。地市级党报是地方党委机关报,是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和主流媒体。同时,它又具有天然的本土优势,与当地群众的贴近性和亲和力,是大报所不具备的,而其权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