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文章就中西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与研究,并从语用学的角度进一步探索,从而得出结论:随着世界各民族,各区域的交往日益深入普及,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也彼此影响,相互沟通,相互传授,相互渗透,甚至于相互同化并彼此之间相互促进共同的经济繁荣.同时,这些词语也形成许多独特的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2.
历史变迁塑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层结构,成就了中国饮食文化多元表象下的一元特性。尤其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主食、辅食之间固有的中心、边缘关系发生了相互转化。就黄河中游与东北饮食文化圈而言,前者以辅食为尊,后者以主食为尊,但同时都将二者视为必需品。这种差异中的同一是饮食文化变迁中对生态环境推进食材原料革命的适应与超越,也是人口的地域性流动促成的彼此间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这特定文化地理生态中,主食与辅食之间呈现出了原壤性与共融性的杂合特征。这两种特征的交织与共存,保证了中华民族地域文化的多元性和整体饮食文化的一致性,为“多元一体”的饮食文化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考试周刊》2009,(17):52-53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华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西方饮食精巧专维、自成体系。自古以来,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西方饮食文化进行比较来研究它们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找出其可相互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4.
杨艺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5):135-137,127
红瑶是居住在桂北地区的一个山地民族,红瑶饮食文化是特定的生态背景和历史人文环境相互结合的产物,有着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通过梳理饮食文化发展的脉络,界定红瑶饮食文化特点,并提出了对红瑶饮食文化进行全方位体验性开发思路,以进一步实现对红瑶饮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相似文献   

5.
孙波 《海外英语》2011,(12):279-281
饮食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占据第一需要的地位,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然而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出现不同,并且最终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该文着重分析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饮食观念、宴会礼仪、菜品命名等方面的跨文化差异,揭示了导致饮食文化差异的深层次的原因,并阐明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互补和兼容的因素也会增多。  相似文献   

6.
在中华大地上,撒拉族的饮食文化作为中华习俗的一部分,是本族传统突厥文化、当地高原文化及伊斯兰教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结晶,独具撒拉本族的特性,同时也体现了中华大地各族和谐共处、相互影响和融合的特点。然而,饮食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与发展的,每个民族的饮食形式、食品种类与其经济文化类型和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简要概括了撒拉族饮食文化的品种及特点,并采用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法,以餐饮业发展中的个案来阐释撒拉饮食文化的发展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机遇和挑战,进而挖掘饮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孙婷婷 《海外英语》2014,(14):139-140,143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饮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极具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此同时,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的不同,西方国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在国际交流日益紧密的今天,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开始不断的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不管是在中国还是西方,菜的品种更是五花八门,因此,菜名的翻译也是翻译中的一个独特的部分。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文化内涵的丢失,以便于更好地促进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同时也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宝库中更加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8.
各个地域自古以来都是民以食为天,只是由于地域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底蕴、互补与兼容。[1]  相似文献   

9.
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民族特性的反映。中国和俄罗斯分别是亚欧两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又相互接壤,两国在饮食上也承载着各自的民族传统。对比研究中俄两国饮食文化,一方面可以普及相关知识,增进相互了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饮食文化桥梁,加强中俄人民友谊,从而助推更深层次的人文交流和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0.
吴凡十 《考试周刊》2013,(75):13-14
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不仅能加深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本文从中西方饮食文化用餐形式和礼仪的差异、饮食观念的差异、饮食结构的差异、烹饪的差异等方面入手,对中西方饮食文化进行了比较,目的在于明确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消除界限,增进了解,促进交流。  相似文献   

11.
中西传统管理文化各有侧重点,西方传统管理重在管物,中国传统管理重在育人,两者各有优劣,恰巧互补。因此,现代科研管理应充分吸收中西传统管理文化的精髓,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构建融中西管理文化优势的新型现代科研管理模式。一是实施价值观管理,激发潜能,实现既定目标;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注重情感管理和激励方法;三是坚持协调性原则,充分发挥整体合力。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他以独特的思维体系和方法及宽泛的考察视角对中西文化进行了认真考察。他认为,由于根本精神与所走路向不同,使中西文化在文化内容、思维方法、价值取向与发展趋势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两种文化都是优缺兼具的混合体,二者对人类整体文化系统的价值差值为零。在中国文化出路问题上,他主张吸收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并与中国原有的儒家文化相结合。现时代背景下,应以严谨的态度对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加以重新阐释,并从文化理论、角色定位、人格魅力、现实意义等层面对其人其说予以全方位地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大家庭,各个国家因历史文化底蕴的不同,导致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因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人们对其他国家文学作品的评论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中西文化存在一定差异,东方人民在对西方文学进行评论时会有其不同的观点。英美两国的发展历史不同,其相对的文学作品在类型、语言表达上也均有不同,文章讲述中西文化差异及两个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首先分析了英美文学作品的发展及特点、英美文学评论的概念,然后探究了英美两国文化差异对英美作品的影响以及中西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文明史中,中西姓名文化源远流长。尽管大干世界各种姓名纷繁复杂,但作为人的认知标志及语用功能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但在人类姓氏与绰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5.
陈云葱 《丽水学院学报》2007,29(1):67-68,90
姓名不仅是人们用以区别彼此的文字符号,还是与人生相伴始终的个体标志.文化的共通性决定了汉英姓名的相似性;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决定了汉英姓名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和西方文论话语中都是十分重要的诗学范畴。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概念与出自西方传统文化的“意象”概念既有相同、相通之处,亦存在明显的差异。人类文化存在着种种共性,在诗歌意象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中西诗学意象理论的某些共同规律。同时,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存在着差异性,中西诗学意象理论也存在相异之处,而这种差异在某种意义上说,恰恰构成了一种文化的互补。  相似文献   

17.
许多中国学者从政治、经济、医学、教育、人类学、宗教等具体学科以及从中西方的时空观、生死观、爱情观等等抽象层面的不同表现来分析探讨“中西文化异质性”问题。那么国人为什么热衰于谈论这个话题呢?其一,中西文化客观上存在差异;其二,中国学者带有主观愿望。研究中国人为什么热衷于讨论“中西文化异质性”,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相似文献   

18.
中西礼貌语言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道德价值观、文化习俗、行为规范上的差异,对礼貌语言的理解是不同的。我们在与西方各国人民交往时,要全面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以避免礼貌语言使用不当的情况出现,使交往和谐友好地进行。  相似文献   

19.
陈凯 《鸡西大学学报》2014,(5):78-79,82
由于中国古诗词具有抒情性、凝练性、表达的含蓄性、鲜明的节奏感以及和谐的韵律性等特点,因此,在进行古诗词英文翻译时,必须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对其的影响,诸如习俗、思维方式以及词汇内涵等等,从而提高古诗词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阅读英文原著时,如果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译,有时可能会产生误解和迷惑.字面意思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联想和象征.本文拟通过对词语内涵的探讨,剖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