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德国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以理雅各的《礼记》英译本为研究案例,分析了理雅各对中国神秘文化的译介。为了襄助其传教事业,理雅各采取了归化的译法来翻译某些蕴涵中国神秘文化的词,体现出了他的宗教融合倾向,同时,当某些中国神秘文化现象在西方文化中找不到类似的文化意象时,他又采取了异化的翻译方法,以便划清中国宗教和基督教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2.
理雅各和许渊冲翻译的两个《诗经》英译本是公认的中西方的权威译本,他们的时间跨度达一个多世纪,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也大不相同。从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分析二者翻译《诗经》时所选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相结合及异化的原因,可以发现:译者对汉语文化的认同、翻译目的、期待读者等诸多因素,会影响许渊冲和理雅各对《诗经》翻译版本在英美文学系统中位置的确认。理雅各将其定位在边缘位置,而许渊冲将其定位在中心位置。这种定位最后导致了许渊冲选择了异化的翻译策略,而理雅各选择了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理雅各《礼记》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理雅各英译的《礼记》为蓝本,对其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理雅各采用了一些主要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脚注、音译和释义等方法来翻译文化负载词以实现其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解释,解释本身即蕴含对原文本意义的解构与重构过程。理雅各的《礼记》翻译是较典型的解构与重构的产物。具体而言,译者既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礼记》,同时也造就了英文《礼记》。本文拟以解构主义视角探讨理雅各在其《礼记》英译过程中如何将解构的碎片重新组合,完成异域文化元素在本土文化中的重建。  相似文献   

5.
对原文理解准确而细致、再现原作的风格、详尽的文本注释是理雅各《礼记》英译本的特点,意识形态操纵理论对理雅各的影响体现在其对翻译材料及其翻译策略的选择上。  相似文献   

6.
理雅各翻译《尚书》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保存了原文古奥词汇和灵活多变的句式,描摹了原文的语气语调,再现了原文的文学意境,其异化翻译是成功的,有利于文化的传真。但其中的过度异化以及翻译中的一些理解偏颇、误译以及将个人的宗教信仰强加于异国文化,导致"文化失真",却是其翻译的"美中不足"。  相似文献   

7.
2013年,韦努蒂在《翻译改变一切》中提出翻译的阐释型模式,关注到翻译中不可避免的归化倾向,强调译入语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其理论的普适性。他认为翻译本质上乃是阐释,阐释本身包含译者运用解释项铭写原文,并完成在目标语文化中重构新语境的过程。理雅各《庄子》英译本是庄子思想内涵在异域重构的典型代表。本文以韦努蒂阐释型模式下的语境重构为视角,从名物、注释、修辞三个层面剖析理雅各铭写《庄子》文本过程中运用的解释项。最终发现,理雅各从基督名物、西学价值及修辞传统重构了《庄子》文本意蕴。  相似文献   

8.
理雅各《易传》的英译体现了其经传分译的原则,体现了其独特的易学思想,在翻译《易传》时,理雅各采用合儒的翻译策略,寻找基督教与儒家的相似之处,采取思想对思想的方法,力求翻译原文的本意。  相似文献   

9.
该文基于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对余国藩和詹奈尔所译的中国名著《西游记》进行比较研究。詹奈尔的译本主要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吸引了读者,并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原著文化;而余国藩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并在文中大量加注,使读者易于理解并促进中国文化向译入语文化的传播。最后还对《西游记》英译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在翻译《西游记》这种包含较多文化负载词的作品时,译者应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两者相辅相成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程慧 《海外英语》2015,(2):44-45,50
该文基于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对余国藩和詹奈尔所译的中国名著《西游记》进行比较研究。詹奈尔的译本主要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吸引了读者,并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原著文化;而余国藩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并在文中大量加注,使读者易于理解并促进中国文化向译入语文化的传播。最后还对《西游记》英译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在翻译《西游记》这种包含较多文化负载词的作品时,译者应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两者相辅相成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而孔子的思想亦即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因此《论语》的翻译工作,对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以辜鸿铭和理雅各的英译本为参照蓝本,探索困境所在并提出异化翻译策略优势,旨在为更准确的翻译《论语》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2.
文化因素影响翻译质量。异化和归化是文化层面翻译的主要方法,也是译界久争不休的一个话题。在文化翻译中,异化和归化总是摆在翻译策略的第一位,《红楼梦》两种英译本饮食文化的翻译效果,表明在饮食文化及其他文化翻译时,应尽量采用异化,以促进文化的迅速及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3.
由于文言虚词意思多变,因而虚词的翻译往往是古籍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因此,古籍翻译与普通文艺作品的翻译相比所面临的困难是一般翻译人员所难以想象的。总的来说,通过荚国汉学家理雅各对《礼记》中介词“以”的翻译研究,理雅各一词多译的灵活翻译的风格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4.
以目的论为视角,对理雅各1872年的《诗经》译本以及庞德《诗经》译本进行个案比较研究,探讨两位译者对同一作品翻译时表现的不同动机及采用的翻译策略,为《诗经》的重译改译及其他中国经典的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处理源语与译语文化差异时所使用的方法。翻译中有两种基本策略:归化和异化。通过对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回目中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作者分析了两位译者在传递不同背景的文化信息方面所采取的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中国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呈现出特有的中国文化.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是跨文化翻译中两种常用的策略,具有二重性.在中国菜名的翻译中既可以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也可以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但在跨文化语境下,异化翻译策略更有利于文化传播,因而对中国菜名的翻译应更多地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只有在不损害源语内容又不影响其文化传播的情况下.才可以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论对翻译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本文以理雅各的《礼记》英译本为例,分析了语义翻译策略在其译本中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此译法能很好地保留原文的形式、内容以及风格韵味。同时,为避免因过度忠实原文形式而造成误译,文章还探讨了如何正确适用语义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国古代经典的译者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8.
文章探讨了霍克斯翻译《红楼梦》时采用异化译法(这是不同于其基本翻译策略的反向译法)的场合和条件,并对这些例句进行了分类和归纳。这一研究表明,霍克斯在翻译过程中并非只运用归化手法,还在译本中灵活运用了异化手法。就单个译本而言,异化或归化都不可能是唯一的翻译策略,二者往往交织在一起,互为补充,各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理雅各在翻译《中国经典》时,用自己的评判标准对我国儒家思想进行衡量,其英译作品中体现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冲击与互动。理雅各通过基督教与儒家思想的对比,针对两者对待仇怨的不同处理方式进行了说明,并且对儒家还报理念作出了严厉的批判,认为儒家还报理念缺少了一定的仁爱之心,而基督教在对待仇人时的方式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和我国文人辜鸿铭所翻译的《论语》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反映出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化经典翻译的不同风格,即理雅各的严谨、细腻以及对原文的忠实和辜鸿铭译文的别出心裁。从翻译理论上证明不同翻译风格的译作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