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希特勒对苏政策是他侵略战争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他的种族主义和生存空间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外交策略。文章从希特勒的种族主义和生存空间理论出发,对二战前希特勒对苏政策的形成与特点进行了探析,试图挖掘纳粹德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实现其军备重整和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外交作了辩证分析,认为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保障了苏联的国家安全,为苏联争取了一段宝贵的和平建设时间;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犯了大国沙文主义的错误,它侵犯了周边弱小国家的主权,破坏了其领土完整,给苏联解体埋下了祸根,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3.
英法推行绥靖外交的恶果是尽人皆知的。但是,确凿的历史事实表明:苏联也曾经推行过绥靖外交。而苏联的绥靖外交比英法的绥靖外交产生的危害更大。  相似文献   

4.
综合考察苏联与法西斯德国签定互不侵犯条约原因,既有苏联主观意识上的大国沙文主义因素的作用,也有国内外不利的客观条件的影响,同时也不能排除对德国骗术的轻信。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苏芬冬季战争与苏德战争之间的关系,指出:苏芬冬战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苏德战争的爆发。从而加快了法西斯侵略战争由局部战争走向全球战争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法西斯的特征就是对外侵略扩张。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的时候,德国尚无力以暴力手段取得它所需要的利益。所以,从那时起至战争爆发,德国外交活动的目标就是冲破国际条约、组织的束缚,保证扩军备战的顺利进行,恢复大国地位并建立中欧日耳曼帝国。德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成功地达到了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7.
8.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得资本主义各种矛盾不断激化。加上德、日、意、法西斯的不断挑衅,战争的危险在日益加剧。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苏联积极奉行和平、开放的外交政策,开展了多方位、灵活的外交活动,为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与此同时,苏联在外交上的某些错误作法,也严重损害了世界一些弱小国家的利益,损害了苏联的国际形象,给苏联历史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9.
美苏关系的缓和,西方阵营改变了他们的东方政策,这削弱了德国在冷战中的作用,德国甚至成为美苏双方达成交易的对象。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德国调整其外交政策,打破外交孤立的局面。于是,在团结西方阵营前提下,德国努力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力争在一个统一的欧洲中摆脱外交被孤立局面。在海牙会议上,德国重构欧洲一体化蓝图,使停滞的一体化车轮重新运转起来。因为,一个统一的欧洲既可以使德国摆脱对美国的过分依赖,又可以增强与东方阵营谈判的筹码,更重要的是打破了德国外交被孤立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试论德国统一后的自主外交夏安凌关键词德国,外交,自主冷战时期,处于战败国地位的德国一分为二,分属于美苏为盟主的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处在东西对抗的前哨阵地。这样的地缘政治环境使原东、西两个德国在外交上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不可能推行“自主”外交,只能唯各...  相似文献   

11.
12.
论俾斯麦统一德国过程中的外交策略邢来顺关键词德国,俾斯麦,外交30年战争后,德国的统一已“不光是德国的问题”①,而是一个牵涉到欧洲政治格局变化的国际性问题。换言之,德国要统一,不仅要具备必要的内部条件,而且必须在国际上得到其它欧洲列强的首肯或排除它们...  相似文献   

13.
2014年以来,俄罗斯与西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你来我往的博弈,吸引了世界舆论长时间的关注,世界主要大国领导人为此问题在外交上来回穿梭试图加以解决。从国际政治学角度说是因为俄罗斯与克里米亚有着难以割舍的历史与情感,俄罗斯与西方因不同的价值观才会致使双方在此问题上一直僵持不下,这也解释了为何俄罗斯宁愿受到西方国家制裁也不肯放弃克里米亚。  相似文献   

14.
图画说明:图①:图中腋下夹着温度计、肩上扛着戈培尔的希特勒,向士兵出示的命令上写着:“开进莫斯科,然后回家!阿道夫·希特勒!”充当其坐骑的德国士兵虽然还在冒雨进行,但已经面容疲惫、步履艰难!出示命令的同时,戈培尔和希特勒都在回头观望,原来是圣诞老人引着风雪向他们走来了!此图生动地表现出德国军队在苏联严寒即将到来之际已经身陷困境的情景。  相似文献   

15.
陈飞 《文教资料》2011,(3):95-96
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际格局趋于多极化,苏美战略核均势出现,苏联迫于国内经济压力,调整了过去僵硬的、唯意志论的外交政策,奉行以"和平共处"为理念的缓和策略。苏联的"缓和外交"体系是以对美缓和为核心,对西欧缓和为突破口。随着联邦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特别是"新东方政策"的出台,苏联与联邦德国的缓和大步迈进,使得苏联缓和目标首先在欧洲大陆实现。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魏玛共和国把摆脱凡尔赛和约、恢复德国大国地位作为外交努力的目标,但前期和后期的外交战略不同.施特雷泽曼之前的各届政府视修改和约为德国复兴的前提,采取了"拒约"或消极"履约"的政策;施特雷泽曼政府则认为,只有复兴德国,增强德国实力,才能修改和约,因而,采取了以"履约"为幌子而实为"修约"的迂回战略.这种外交战略的转变终使德国恢复了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17.
孙景华 《华章》2007,21(10):35-35
一战后,德国由于战败而陷于内外交困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魏玛德国却在短短的十年的时间里摆脱了凡尔赛条约的束缚,恢复了政治经济大国地位,德国的外交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这十年的外交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德国外交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决策者进行外交决策时,不得不面临国际、国内双重压力,需要对国际、国内两个因素综合考量后做出慎重选择。在美国的中东石油外交中,在国际层面,是美国与中东产油国之间的博弈;在国内层面,是美国政府与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但国际层面阿拉伯民族主义对美国中东利益的威胁,以及国内层面石油寡头对政府外交决策的主导,使美国的中东石油外交面临着根本性困境,这种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美国主导下的世界石油体制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阶段叙述了1919年至1926年德国对苏政策的演变过程。德国政府审时度势,根据国际形势和本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不断调整对苏政策,从单独与苏俄结盟以期打破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到在东西方之间求得平衡,利用西方对苏联的恐惧从西方得到更多的让步。德国利用对苏关系使自己在国际关系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这一时期的德国对苏政策是德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成功的政策。  相似文献   

20.
战后初期 ,苏联对华外交特征主要是承认国民党政府的合法性 ,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 ;另一方面 ,在东北地区则又对国共双方采取矛盾的“等距离”政策。苏联实行这一对华外交方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受到当时中国国内复杂的形势 ,斯大林对中国国共双方斗争发展前途的错误估计 ,苏联战略重点选择的需要及斯大林对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的片面认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