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浒传》中,潘金莲、潘巧云与阎婆惜三个女性都因红杏出墙,最终惨死在男性刀下,留下了"淫妇"的骂名。在和男性交往中,三人虽性格不一,表现各异,但在根本上都处于被观看和审视的弱者地位。除了书中的男性人物,在她们背后,叙事者那带有偏见的目光更笼罩了一切,并潜入文本,通过强行干预的叙事行为导致了"淫妇"形象的生成。  相似文献   

2.
在"三言"中多次出现了苏轼的形象,冯梦龙笔下的苏轼更世俗,更像一个普通人。这种形象的变化及选择,既与时代风尚、政治文化环境影响有关,也与作者本人的喜好和价值取向相关。作品中的苏轼是明代文人的一个缩影,也是冯梦龙在作品中的替身。  相似文献   

3.
从众人熟悉晋惠帝到现当代作品中的"二少爷"、"引生"、"丙崽"、"宝坠"等形象,越来越多的作者倾向于写傻子,并在文坛上谋得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这种与众不同的视角,之所以被众人所接收和喜爱,是因为傻子文学中蕴含的对人类本真和人性的探讨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产生了共鸣,傻子本真性格与行为把人们带回了纯洁的人性思考,而这些在当下是极其缺乏的。  相似文献   

4.
伴随城市化进程,世纪之交的文学积极关注"农民进城"这一命题,特别是对农民市民化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困境进行了多重演绎。审视"农民市民化"过程中人物形象的多重构建,可以看出创作主体的审美取向和话语局限。  相似文献   

5.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同一人物由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审美取向的不同被赋予了不同的形象。现主要分析《敦煌变文集》中以王昭君和秋胡妻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及其蕴含的审美意义。她们都是容貌俊美却无法抗拒命运的悲剧人物,都无法摆脱社会的牢笼而获得真正的婚姻。她们唯美而又哀伤的独特内心得到了人们的同情,使得她们的故事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6.
僧尼形象是"三言"中一类特殊的群体,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和美学内涵,对这一类人物形象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明代社会的风俗人情。本文主要分析"三言"中的僧尼形象,首先,从得道僧尼和世俗僧尼两类形象的分析中,解读"三言"中僧尼形象的丰富内涵;其次,从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僧尼自身和作者主观因素五个方面阐析形成作品中不同僧尼形象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是一曲英雄赞歌,也是一曲女性的颂歌。作者不仅刻画一批形象生动、性格各异的男性英雄,也刻画一些女性英雄,这些女性英雄像男性一样地英武豪迈,这是作者对女性的新的审美取向;但是作者却在传统文化的束缚下不自觉地使这些女性形象有失扁平,本文以分析扈三娘为例来看作者妇女观的取向。  相似文献   

8.
张朔 《文教资料》2010,(16):71-73
让资本行为诗意化,把实质性的金钱交易符号化,使经济行为通过某种修辞行为和言语行为而转化为温暖又诗意的伦理行为,是21世纪广告的特色。广告审美客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审美主体的审美实践和审美理想,改变了审美主体的审美选择方式,但长期接受物质至上的广告审美对象的耳濡目染,也会钝化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使真正的美对审美主体失去意义,使其放弃了"玩味"和"悟道"的审美心态,完全为表象欲望所奴役。  相似文献   

9.
虎妞和小福子是《骆驼祥子》中两位女性形象,作者把两位女性放在不同审美形态的强烈对比中:一个丑陋;一个俊俏;一个粗野、俗气;一个温柔;一个不惜手段成全自己;一个不惜牺牲自己为了别人。这样,从出身到性格,从外表到心灵,互相映照,互相衬托,在不同的审美形态的差异和比较中,每一个独特的性格都表现得鲜明、突出。作者采用对比方法刻画出这两个人物,既塑造了现代文学史中两位女性形象又突出了祥子的性格,同时也寄托了作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对联从唐宋起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是一种至今仍具生命力的文学样式,不仅如此,对联也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但受关注程度不高。如冯梦龙编纂的话本小说集"三言",近来人们对其中插入的诗词研究较多,但对对联却鲜有提及。文章对冯梦龙"三言"中对联的形式、来源、功用、修辞和艺术特点作了论析。  相似文献   

11.
哲人曾言:性格决定命运。皆因人是社会性动物,生活在集体之中,每个人都要跟别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在社会交往中,人物的性格各异,行为上的契合和碰撞就构成了命运的起起落落。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学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物性格与性格上的冲突,人物的悲剧,其实展示的是人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三位“尚意”书家的性格为出发点,分析三位书家各自性格在其书法作品中的反映,进而总结“尚意”书风的特点,并简单介绍这种审美取向在书法史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庶出者作为封建大家庭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必然会受到庶出身份的影响。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也塑造出一批这样的庶出形象,他们虽然性格各不相同,但在这种不同的性格的背后却都有着同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元曲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一样,成为一代之文学。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作为杂剧,深受时人喜爱。诗人李白以其豪迈奔放的性格,潇洒飘逸的诗风成为唐代文人中的翘楚,也数度成为元杂剧的赋咏对象。元杂剧中现存两部直接描写李白的杂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李白在元代的接受和传播,也透视出元人的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孙立春 《宁夏教育》2009,(12):54-5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语言和运用一门语言都离不开对其文化的深入了解。每个民族由于其生活地域、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等等因素的不均衡,进而导致人们的饮食习惯、服饰、民族性格、审美取向、生活万式都会大相径庭。语言与文化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在特定文化氛围中学习语言,会把英语教学推向一个新阶段。我们初学英语,会学到三句话:  相似文献   

16.
李渔的《十二楼》和冯梦龙的"三言"都塑造了许多父亲形象,由于二人的创作动机和文学思想的不同,导致二人作品中父亲的身份和家庭地位都不同。《十二楼》中的父亲多具有权威,尤其是在儿女婚姻大事上;"三言"中的父亲涉及阶层较宽泛,有官绅、地主富家、鬼怪、帝王、盗贼及众多的商人和市民,大部分父亲在家庭中不具有权威,一般都是女性家长做主。  相似文献   

17.
农民创业对于推动陕西经济发展,解决农民就业难问题等起着关键作用。基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著名学者弗罗姆的社会性格理论"观照",在陕西农民的社会性格中,还存在许多落后于时代的价值取向、行为习性、性格特质和精神态度。审视这些"隐性文化",发现其中有一些已经成为制约陕西农民创业,西部大开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和共圆"中国梦"的瓶颈因素。鉴此,扬弃陕西农民社会性格"实然"状态的消极因素,使之向"应然"的理想境界迈进,就是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日本五山文学中,存在大量的句题诗。但是,关于五山句题的研究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我国都还没得到深入展开。五山句题不同于平安句题诗,已经具有了这一时期的新特点;典出杜甫《夜宴左氏庄》的三个句题"风林纤月"、"花径暗水"、"春星"集中体现了其主要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五山诗人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9.
才子是才子佳人小说中作为一种理想人格来塑造的人物形象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人物人格世界的矛盾性 ,表现为体格上是男子之身而取女儿之态 ,性格上是以想望与放弃并存的姿态对待其人生理想 ,品格上是发乎情而止乎礼 ,情礼和谐为一体。才子形象上的这种矛盾性设定 ,反映的是创作主体的一种阴柔性审美取向 ,它标志着古代白话长篇小说文人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20.
审美情感体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的生理的以及文化的因素都在影响着审美感的取向,纯粹的感知化的审美在实际生活中是罕见的.在审美活动的三个级次之中,审美领悟和审美超越就注定了在审美愉悦一种审美情感之外还有审美感伤存在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则在人们对自身的存在境遇和各种心理创伤的记忆中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