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据学研究,在中国,“革命”一词,最早出说现在周代的《易经》中:“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里的“革命”,是指商汤王灭夏,周武王灭商的政治变动。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更是个农民大国(70%的人口是农民)。所以有“农业兴,百业兴;农村稳,天下稳;农民富,国家富”的说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农”问题被归纳到一起,作为一个整体问题提了出来,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  相似文献   

4.
《现代语文》2007,(7):115-115
“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是在《诗经》中。如《大雅·民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之例,毕竟还算不得真正指称国家的“中国”的出现。作为指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例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楚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联军占领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俯首就擒,广东巡抚柏贵、广州将军穆克德纳等投敌。英法联军在广州烧杀抢劫,无恶不作。为了建立殖民统治,英法侵略于次年1月9日成立了“占领委员会”(又叫“广州外人委员会”或“联军委员会”)。统治广州。该委员会由三人组成:英国的巴夏礼(驻广州领事)、哈罗威上校和法国的修莱海军大佐,而巴夏礼居中操纵。该机构还设置警备部队(最初为60人,后增至130人)和一支1300人的中国巡警队,以维护“治安”。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史上,国民党曾在20世纪30年代对革命根据地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前四次反“围剿”红军取得了巨大胜利,然而第五次反“围剿”却以失利而告结束。关于失利的原因,各种版本历史教材着重强调中国共产党内王明“左”倾机会主义泛滥和排斥以毛泽东为首的正确军事路线所致。但是如果我们将着眼点转到国民党方面来,那么不难看到正是30年代以来国民党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促使了蒋介石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笔者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相似文献   

7.
“上当”原指去当铺典当东西,可后来人们把受骗叫作“上当”,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据说有这么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8.
“五年计划”即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规划,它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是国家对经济加大干涉力度的产物。社会主义制度出现后,率先实施对经济的全面调控。“五年计划”应时而生,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挥棒。计划的编制涉及到未来几年内的经济指标,各种比例,生产力布局,以及一些具体的建设项目。目的是要在国家行政指令下,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由此带来的对生产力的破坏。“五年计划”诞生在苏联,斯大林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按计划进行的。”苏联决定采取制定五年计划的方式来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时下在党和国家反腐败斗争中被曝光的许多官僚老爷们,他们在进行重大决策前,往往凭主观臆断,大搞“政绩项目”“人情工程”,一旦“豆腐渣”现了原形,老爷们一句”为改革交学费”就想搪塞过去,受害的却是国家有限的发展资金和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而这些原本都是属于人民的。那么“交学费”一说的始作俑者是谁呢?原来这个人就是在“庐山会议”上大念“政变经”的林彪。  相似文献   

11.
1843年12月,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故意曲解中英《虎门条约》中关于英国人可在五口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规定,要上海道台宫慕久划出一块土地,供英国人建房居住。1845年11月,宫慕久在巴富尔的压力下,擅自公布了《上海土地章程》(又称《上海租界章程》),规定“洋泾(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庄(今北京路)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为建房舍及居住之用”。  相似文献   

12.
近一段时间以来,围绕着世界名圣城耶路撒冷的主权归属之争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阿拉伯国家的冲突使中东又重新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尽管国际社会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双方依然态度强硬,毫不相让,双方冲突不断升级,使中东和平又一次遭受严峻考验,并严重影响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那么,耶路撒冷主权之争的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呢?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356年,战国七雄之一、地处西陲的秦国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正式变法,六年中大规模地推行了两次变法,商鞅也因为变法有功被封为商君。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车裂商鞅,且以反叛罪名“灭商君之家”。但是商鞅变法的措施并未废除,韩非子说“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那么,秦法为何“未败”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更多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在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等政策刺激的基…  相似文献   

14.
路民 《学子》2004,(10):26-26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人们曾经为她起了许多美称和别称,并且其中有些至今还被沿用着。  相似文献   

15.
16.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合适的导入能紧扣学生心弦,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到教师设计的特定的教学过程中,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我以“红军的长征”为例,介绍导入新课的五种方法,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台湾,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东南海域。它的名字是怎样来的,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如何,本文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郭灿金 《小读者》2010,(10):49-49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相似文献   

19.
在许多政治、历史学科的复习资料中,常有这样一道习题:“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什么?A.一个中国B.“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C.中华民国D.两党对等谈判许多学生在解答这道习题时,要么不假思索地选择B,要么就是对A和B感到模棱两可。孰是孰非,笔者拟对此作一番探讨,并希望教材编写能与时俱进,吸收关于“一国两制”前提的新提法。关于“一国两制”的概念,现行人教社1997年版的高三教材《思想政治》第35页这样表述:“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这里的阐述很明确:“一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人教社试验修订本…  相似文献   

20.
“东西”这是我们使用极为频繁的一个词,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唐代,《遂雅·称谓》一书中记载:“称物曰‘东西’也。”可是,你想过没有,人们为什么用“东”和“西”这两个方位词组合起来指代物品呢?这里有不少有趣的解释。[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