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倒数的认识     
<正>【教学内容】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8页例1及练习六。【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知道"0"没有倒数,"1"的倒数还是"1";会求小数、分数的倒数。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现求倒数的方法,可以用两个数的乘积是1或调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等,培养学生举例、观察、比较、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2.
倒数浅议     
在小学数学教学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前,介绍了倒数概念。教材指出“两个数的乘积等于1,这两个数互为倒数”。尽管小学数学对数的认识限制在非负范围内,但在这一范围内倒数引进的功绩却是十分巨大的。它使计算出现新的变革,借助倒数可以将除法运算转化成乘法运算;除以一个数只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样,分数的除法就与分数的乘法统一起来了。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一些实例的探究,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求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倒数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对一些实例的探究,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求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2.经历倒数意义的概括过程,提高观察、比较、概括和归纳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亲身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合作探究问题的习惯。教学重点概括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出问题1.谈话理解“互为”。让一名学生(甲)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谁(乙)。…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倒数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对一些实例的探究,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并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求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2.经历倒数意义的概括过程,提高观察、比较、概括和归纳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亲身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合作探究问题的习惯。教学重点:概括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出问题1.谈话理解“互为”。让一名学生(甲)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谁…  相似文献   

6.
"倒数"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在教学倒数的意义时,可多举几个两数相乘积为1的实例,然后,讲明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了使学生从多方位去理解倒数的意义,可引导他们认清谁是谁的倒数,谁与谁互为倒数等问题.如3的倒数是?,?的倒数是3;3和?互为倒数.在讲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时,除按课本以真分数为例重点讲清只要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行外,还应帮助学生掌握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7.
奇完全数的倒数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奇完全数的存在性问题是一个著名的数学难题,迄今远未解决.在奇完全数存在的条件下,研究了以全部奇完全数的倒数所组成的级数,给出了其和的一个上界.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倒数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对一些实例的探究,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求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2.经历倒数意义的概括过程,提高观察、比较、概括和归纳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亲身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合作探究问题的习惯。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出问题1.谈话理解“互为”。让一名学生(甲)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谁(乙)。师:能用一句话表述俩人之间的朋友关系吗?还可以怎样说?能说甲是朋友,乙是…  相似文献   

9.
数倒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倒数及其一些倒数关系在中学数学小占有一定的位置,应用甚广。若能清晰地掌握倒数概念及其关系,则将给解题带来很大方便。下面把课文中的倒数概念及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的第一课"倒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2)能清楚地知道倒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判断推理的能力。2.能力目标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得出倒数的概念,并能求一个数的倒数。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喜欢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对于线段的和(差)、倍(倍数关系)、分(分数关系)的相关结论或证明都比较熟悉.但我们在数学学习中,也常常会遇到线段的"倒数"及其相关的和(差)、倍(分)的证明(必须指出,这里所说的线段的"倒数",是指该线段长度的倒数,它是一个数).最为常见的一个问题是:任意三角形的三条高能否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以任意三角形的三条高的"倒数"为长度的线段能否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很容易举出一个反例来,例如,对于两腰很长而底边很短的一个等腰三角形来说,它的三条高显然不能构成三角形.但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却可以十分肯定地讲:任意三角形的"三条高的倒数"一定能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即这个新三角形的三边,就是由原三角形的"三  相似文献   

12.
一、说教材本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倒数的认识” ,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其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 ,引出倒数的意义 ;根据倒数的意义 ,求一个数的倒数除以这个数 ,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 ,因此 ,教材接着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基于以上的认识 ,遵循“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实现为前提”的重要理念 ,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倒数的意义 ,并…  相似文献   

13.
犤教学内容犦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第九册第二单元“倒数的认识”的第一课时,第59页例题,练习十五第1—6题。犤教材分析犦“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犤教学目标犦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2.能较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3.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4.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  相似文献   

14.
五年制数学课本第九册第17页,对求倒数的法则规定为:“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为了运用这一法则,课本中所举的例题是:“例3写出3/5、2/7的倒数。3/5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是5/3;7/2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是2/7;所以3/5的倒数是5/3,7/2的倒数是2/7;”从以上例题和求倒数的法则以及倒数的字面意思可以看出,无论是自然数,还是分数,它们的倒数唯一。  相似文献   

15.
倒数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倒数"教学的重点.虽然学生掌握倒数知识并不难,但他们在运用倒数知识时又常常出现差错.如求?的倒数时,常常写成8=?,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突出规  相似文献   

16.
王玉萍 《辅导员》2009,(22):14-14
“倒数”这个数学名词,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在小学数学里,大家就曾经接触过。现在,在七年级数学里我们再次学习这个概念时,无论是根据概念求某个数的倒数,还是根据有理数除法法则进行有理数运算,很是有点得心应手之感。可是,我们是否能灵活运用倒数概念进行一些复杂运算,那就另当别论了。下面笔者就一道习题来谈谈倒数概念的灵活运用,给我们解题所带来的无穷乐趣。  相似文献   

17.
有些数学问题,抓住已知量中的某一数或变元的倒数作为解题的突破口,往往是化难为易的关键。一、倒数的转化功能有些数学问题从正面入手困难时,不妨从倒数方位突破。例1 已知数列{a_n}(n=1,2,…),若对n∈N,都有a_n>0及a_n~2≤a_n-a_(n+1),试证: a_n<1/n,(n∈N)。  相似文献   

18.
《倒数》(五年制数学第九册16面、六年制数学第十一册16面)这节课,为了使学生理解掌握“倒数”的意义,并能正确、迅速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我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以及学生间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一、说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第59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的。教材先出示1组两个数相乘积是1的算式 ,使学生通过观察 ,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积都等于1 ,在此基础上引出倒数的意义 ,并注意突出倒数是表示两个数间的关系 ,它们具有相互依存的特点。接着 ,教学求一数的倒数的方法。教材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互为倒数的例子 ,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看出互为倒数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了位置 ,然后找出求一个分…  相似文献   

20.
倒数的妙用     
贵刊在88年第8期上刊登了江丽琴老师对解答“甲数的4/5是乙数的3/4,求甲数是乙数几分之几”这类题的教学经验,读后很受启发。恰逢我也正好教六年级,我是利用“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一性质来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