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0世纪之交,中国文论界开始了文学理论的新探索。从1917年文学革命到新时期,本世纪的文学理论有7种主要观点,如文学与艺术、政治;民族化与文学艺术的现代化等。展望21世纪,将会出现有中国特色的有网络文学特点的多样化的文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态出现,网络文学的学科建设就很必然了.网络文学的学科建构包括认识论结构和本体论结构两个相互影响的逻辑局面.网络文学依赖网络技术,网格文学学科建设同样也要依赖现代网络技术.  相似文献   

3.
网络空间的公共性不仅意味着进入的自由性、信息的共享性、交流的民主性,还应符合于诉求理性化、表达人性化、论争有序化等要求。网络文学公共空间不但必然具有进入的自由性等网络空间公共性的基始内涵,而且更容易达到诉求理性化等网络空间公共性的高一级要求。因此,网络文学公共空间的建构不但有利于文学自身的繁荣以及其他艺术的发展乃至当代美学建设,而且对于整个网络公共空间较高程度或较大范围的真正形成有着某种示范作用或启迪意义。众多文学网站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当代社会具有既特殊又不可或缺的文化建设意义,这也就意味着同样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强大压力的文学网站理当在运行机制和文化影响方面向自己提出极高的要求,其最核心的任务则是在持续地“海纳百川”的同时持续地进行“精品化”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模糊方法起源于数学,但是对于不确定性更强的文学是更有效的认识工具。大文学是个“正则模糊概念”,其核心部分是纯文学,其边缘部分是亚文学。如果动态地看问题,从文学向非文学领域伸展是“泛文学”,反向的是“潜文学”。“大文学理论”表现为对文学与对理论的双重超越。“前文学”时期的大文学是自在的综合智慧,实际上是大文化,“后文学”时期的大文学需要自觉的积极开发,向影视与网络、向市场经济的推进使文学边缘化了,但是使文学性中心化了。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中所阐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实际上就是在阐述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以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最先倡导的“诗赋欲丽”为支持“文学自觉”的重要论据,只是持“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断章取义的主观臆断。陆机在《文赋》中谈文学创作,更多考虑的不是辞藻如何华美的问题,而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尴尬。梁昭明太子萧统则明确否定了片面追求语言华美的审美意念。认为魏晋六朝文论是在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也是持“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断章取义的臆断。“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既肯定出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是判断“文学自觉”的标准,实际上又对那一时期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中对文学分类的一些阐述加以否定,这样就形成了悖论。  相似文献   

6.
还在读中学的朋友们,你们一定经常上网,也一定对网络文学这个概念很熟悉。我就来谈谈网络文学。网络实际上是我们今天新的信息沟通的方式,但是网络文学这个品种,我觉得是不存在的,只存在文学本身。网络文学只是一种流通的方式。比如手机,现在还流行手机短信文学,一个短篇,一共7  相似文献   

7.
文化研究所采用的拯救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策略 ,已伸展到新的陌生领域。中国时下的文化研究热 ,对经典或本土当下的文学似乎激情无多 ,而对从西方传入而又在中国市场上走俏的流行“文化”却偏爱有加。热衷于文化研究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家们如果是想改换门庭 ,则此种研究法无可厚非 ;如果真是想拯救文学而为文学开拓道路 ,则另起炉灶的文化研究有缘木求鱼之嫌。其实 ,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微篇小说、报纸副刊的微篇文学“千字文”、游记、通讯乃至网络文学 ,就是比那些大部头的纯文学作品有市场、有生命力、有适应性。中国的“生命诗学”、“生命文化学”恐怕是我们迎接挑战又能开拓未来的一个良好的文化生长点。我们需要警惕变为美欧传媒传声筒式的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学”是近年来出现的颇热门的概念,但究竟什么是网络文学,没有出现有说服力的看法。网络主要是从技术层面改变了文学的书写和传播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学什么。所谓“网络文学”,充其量不过是一些网络写手和理论家们一厢情愿构筑的让他们能进能出的理想“小菜园”。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这是传统的文学理论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文学的世界 ,的确是语言构筑的审美世界。但同时人们又发现 ,在文学创作实践中 ,文学语言却实际上遭遇到了“言”与“意”的矛盾。这引起了理论家和文学家的关注。事实上无论那一种讨论和研究 ,都是旨在努力拓展对文学的认识和发掘语言艺术的魅力。因为人类的所有的努力和追求都是且只能是在有限中达于无限。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文学理论把自己的研究对象认定为“文学”或“文学现象”,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文学活动论”,认为文学理论 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文学活动”,但是人们对“文学活动”的认识却又是偏狭的。该文从文学活动观的历史嬗变入手,经过系统的分析和考察,提出了一种全面而科学的文学活动观念。  相似文献   

11.
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网络文学亦是这种技术支持后带来的文学上的变革。它是社会意识形态在文化上的一种表征。网络文学揭示了网络时代文学和人类的生存境遇 ,即文学的消费性和现实人生的虚拟化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学的文化特质源于对传统文学进行的文化审视和文化改写。表现在: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和接受者都是网络文学文本的制造者和发布者,二者享有平等的话语权;网络文学消解了接受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读者获得了更大的能动性和自由度;网络文学将传统的被鉴赏的文学改造成了被浏览的文学。所以,网络文学是网络文化向传统文学渗透,对传统文学进行改写,既体现了网络文化精神,又体现了文学审美特点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3.
近两年网络新一代迅速崛起,网络文学也正日益成为现代文化景观中璀璨的一页。然而,围绕着“网络文学究竟算不算一种文学”、“网络文学的评判标准和前景”等问题,各方众说纷纭,这就像一千个观众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网络文学:敢问路在何方? 随着网络这种新的传播媒体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必要元素,以其为土壤的网络文学也初步呈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这种以自由开放、随心所欲为特征的文学创作,就像马路边的一块黑板,谁都可以在上面涂鸦。然而正是这种彻底糟蹋文学神圣性的胡闹式的文学新兴品种,其发展前景如何,各…  相似文献   

14.
意义表征的图像技术与传统经典的技术祛魅是技术语境下网络文本创建的显在特征。网络文学的技术升级不是针对艺术的尊重而是再现历史依据性的悬置与文学审美本体的缺席,到底是一种新的美学思维在崛起,还是对传统美的彻底颠覆,这关涉到数字技术语境下的网络文学新样态的学理思考与发展性价值引领的关键问题。以新民间文学的视野传承"文学场"的传统经典,重构超越雅俗的"网络性"当下经典,强化网络自由与文学担当的自律意识,实现网络技术与文学艺术的价值统一,弘扬网络文学主流价值的正能量,对于推动网络时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和谐健康繁荣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热潮的汹涌澎湃,“网络文学”这个词逐渐为人们所熟悉,网络正在使文学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这一新兴事物,人们迫切需要对它有一个全面而精确的认识。本文在总结了关于网络文学定义的种种观点的基础上,从广义和狭义上对网络文学的概念提出了新的观点,又分别从创作主体,创作形式,题材和内容及语言特色四个方面分析了网络文学的特性,并提出了结论:网络文学是文学向网络的延伸,它本身仍然属于文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文学批评是整个庞大文学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应着文学作品的传播、消费和接受而产生并且发展起来的。然而,面对网络文学静悄悄的新兴革命之下,网络文学批评似乎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文学理论出发的批评更是捉襟见肘,跟不上网络文学革命的步伐。因此,有必要提出迎合时代步伐的批评模式,以使网络文学在转型时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文学的新媒体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网络文学?目前已发表的文章中虽然小乏真知灼见,但存在着从网络新媒体视野审视的盲区。以往人们对网络文学的认识,常常囿于传统媒体视野的维面。有人认为网络文学的特点是:自由灵动、生动幽默、短小精悍和谈天说地边缘化。(1)情节要跟“网络”有关;要有男女角色,要产生爱情,最后的结局又通常是虚幻。(2)它是平民文学、涂鸦文学、个人文学、速  相似文献   

18.
文学理论的基座长期以来安放在认识论上,故而将文学视为对生活的认识就自然会产生出文学本质论及其文学的意识形态理论,文学也就成为人们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的一种形式.从而忽略了人类主体的心理精神需求及其需求的表达和满足与客体对象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属性之间所建立起的价值关系及其文学价值意义。因而文学理论体系的基座应该是建立在价值论上,应该重构文学价值论基座而使文学理论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学的出现和勃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学具有自身的特质.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神性主导品格,网络文学更多地具有物性、世俗性的特征,显示出了空前的民主性;网络文学显示出了鲜明的“超文本性“;当前的网络文学在题材内容、物质载体、思维方式、创作态度和审美趣味等许多方面同传统文学有很大的差别;网络文学作品的物化过程体现出“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生产“的显著特征,有别于传统文学的诗性--仪式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宋梵 《华章》2011,(13)
现代社会,艺术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表现形式也多样化.但无论借助怎样的形式表达,艺术终究是艺术,是带给人们审美上享受的精神力量.科技的进步,电脑美绘代替了手工的绘画,给美术设计领域带来新的突破和创意.高科技的运用,只是相对传统工具的突破,不代表艺术从此缺失,同样电脑美术设计也是展现创意者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论何时,设计师的创意灵感和作品体现的精神才代表艺术,艺术与精神同在,无论形式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