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普若岗日冰原科学考察的意义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敏感区。研究证实[1— 5] ,全球的平均气候变化信号在青藏高原会被强烈地放大。因此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幅度远大于其周围地区。这样 ,无论气候变冷还是变暖 ,在青藏高原都会比其它地区表现得更加强烈。而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对周围及全球气候变化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 ,从而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中国东部地区气候产生重大影响。青藏高原对季风的影响 ,则更是全球地球科学家共同关注的重大科学研究课题之一。中国对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季风演化的研究 ,在老一辈科学家诸如孙鸿烈、刘东生…  相似文献   

2.
《科学中国人》2003,(3):42-45
郑度我国 科学家在“青藏 高原形成演化及 其环境、资源效 应”项目研究中, 加强跨学科、跨 课题间的合作, 实行交叉、综合、 集成研究,从不 同角度对高原隆升过程及与区域、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论证,发现了高原构造和环境变化的一系列特征,找到青藏高原隆升的一些重要过程。在系统集成研究的基础上,青藏高原研究有望取得重要突破。项目首席科学  相似文献   

3.
冈底斯山的隆升过程与青藏高原古高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青藏高原古高度不仅是其深部变形的结果,也是地表风化剥蚀作用的产物。古高度是约束青藏高原隆升模式最重要的独立变量。传统观点认为,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之后,青藏高原一直处于低海拔的状态,于新近纪时期约3 Ma才开始整体逐渐隆升形成的。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青藏高原不同的块体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隆升,甚至同一块体不同区域也存在着明显的高差,并且其主体隆升时间比传统认识要早得多。  相似文献   

4.
《科学中国》2006,(2):15-15
在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方面,我国科研人员选择青藏高原的典型地区为重点,着重研究了新生代以来大陆碰状过程和高原隆升过程,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定量地描述了碰撞和隆升的动态过程及环境变化。在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限、新生代高原北部重大的构造变形隆升事件序列、高分辨率气候动态过程及变化趋势、高原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温室气体吸收与排放等方面取得创新性进展及成果。  相似文献   

5.
极致的绽放     
郭龙 《知识窗》2010,(10):1-1
1990年,秦大河作为“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中唯一的中国人,徒步横穿南极大陆,把五星红旗插在了南极点。而秦大河的老师——著名自然地理地貌学家李吉均院士.则几乎在同一时期完成了对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隆升问题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青藏高原近几百万年来的强烈隆起对高原本身和毗邻地区有深刻影响。青藏高原的研究在科学上对解决岩石圈地球动力学和全球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上对于高原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我国具有特色的优势研究领域,国际上竞争剧...  相似文献   

7.
姚檀栋  安宝晟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5):394-395,358,397
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第三极”,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独特地域单元。它的强烈隆起是近几百万年以来亚洲大陆乃至全球最重大的地质历史事件之一。它的存在对其本身和毗邻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以致对全球环境变化都有深刻的影响。青藏高原研究已成为我国地学、生物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有特色的优势领域,也是国际上相关领域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与研究地区,其研究成果在高原地区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9世纪下半叶之后,主要来自西方的科学家和探险家对青藏高原进行了相关研究,20世纪我国科学家也做了大…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西起帕米尔高原,东抵横断山区,北边是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边是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面积约240×104k m2,占我国国土的1/4.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一个独特地域单元,它的隆起是近数百万年来地球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青藏高原作为独特的自然地域单元,其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在全球占有特殊席位,并且与全球环境变化息息相关,区域响应明显.因此,青藏高原是我国地学、生物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有特色的优势研究领域,对解决岩石圈地球动力学和全球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对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青海科技》2003,10(6):60-60
本刊讯10月20日至23日,“青海湖环境科学钻探准备工作”国际学术会议在西宁召开。会议由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主持。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28位著名学者,国内34位院士、专家出席会议。青海省副省长马培华和省科技厅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青海湖环境科学钻探”项目将在青海湖进行地球科学、大气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重建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历史,了解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全面调查青海湖地区的土地利用、土地沙漠化状况以及青海湖水量、水位…  相似文献   

10.
沱沱河盆地是古─新近纪发展起来的陆内断陷地层,盆地内早期在炎热气候条件下沉积了沱沱河组的红色粗碎屑岩地层;中期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沉积了雅西措组的以灰岩为主的碳酸盐地层,碳酸盐地层产大量介形虫化石;晚期气候干旱,盆地中聚集了大量盐分,沉积层五道梁组以石膏为主。之后,结束了沉积堆积历史,进入了挤压变形阶段。沱沱河盆地沉积演化过程研究有助于研究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迁。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全球构造运动最活跃,最年轻的地区之一,青藏高原的隆升演化,古环境演变及对当今全球气候,物种分布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碳氧同位素方法在研究青藏高原古环境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在总结以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碳氧同位素理论,列出目前运用在青藏高原古环境研究中的几个方面,从而具体理解碳氧同位素方法在青藏高原研究中的用。  相似文献   

12.
<正>位于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中国青藏高原的"动物天堂"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期表示,全球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未来将加大力度开展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500米,是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等青藏高原特有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也是地球独特的寒旱高极.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它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预警区和敏感区.2011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高艳红博士聚焦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开展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和陆面过程研究,研究了青藏高原3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理,通过高分辨率模拟揭示了中尺度过程在高原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中的作用,探究了高原独特的陆面特征对陆面过程和区域气候模拟,乃至全球气候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自然灾害发育现状与未来关注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构造隆升强烈、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敏感多变,是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冰湖溃决、山洪、雪灾、干旱和冻胀融沉等灾害的多发区。受区域地质构造、地形条件、水文气象和人类活动影响,青藏高原自然灾害的分布呈现为沿断裂构造带密集分布、沿深切的高山峡谷区成带状分布、地带性分布、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区集中分布的特征。灾害活动呈现高强度与高频率、突发性、季节性、准周期性、群发性和链生性的特点。在气候变暖与地壳运动活跃的环境背景下,青藏高原自然灾害的危险性逐渐加剧,灾害风险也会随着人口数量和社会经济水平提升不断增加。进而分析了当前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成灾机理、灾害防治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成灾因素变化与灾害发育的区域规律、自然灾害动力学过程与灾变机理、气候变化与地震耦合作用下的巨灾演化规律、青藏高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适宜高寒区特点的监测预警和防治关键技术等未来应该关注的科学技术问题以及需要开展的相应工作。  相似文献   

15.
由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教授等53位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研究和关心、支持青藏高原研究的地学、 生物学、资源与环境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发起,经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将于1989年底在北京成立。 青藏高原研究会是从事青藏高原研究和工农业生产建设的科技工作者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跨学科、跨部门、综合性强的学术活动。主要任务是积极推进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保护的研究和学术活动;对高原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  相似文献   

16.
灵台剖面石英颗粒表面形态初步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研究甘肃灵台 7.0MaB.P.以来的红黏土 黄土剖面中石英颗粒的形状和表面形态特征,并和标准现代环境中沉积物的特征相对比,得到了红黏土与其上的黄土有较为类似成因的结论.由于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不断被剥蚀,产生大量的碎屑物质.经过各种地表营力的作用,碎屑物质被带到附近的干旱盆地中,后来才由风力搬运到黄土高原沉积下来.灵台剖面的石英颗粒表面形态揭示了约 7.0MaB.P.以来 4次组合的变化,分别发生在约 4 2~5 0MaB.P.,约 3.6MaB.P.,约 2.6MaB.P.和约 0.9MaB.P.,推测可能与青藏高原约 7.0MaB.P.以来经历的阶段性隆升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论及海洋在全球物理气候变化中和在全球碳循环中两个方面的作用。同时。提出两项建议:(1)开展西太平洋-东印度洋-青藏高原大三角区内以暖池-大洋环流-气候为中心的多时间尺度、多学科综合性调查研究.以改进季风.E1 Nino和我国气候的预报;(2)设立中国邻近海域碳循环研究计划,探明其碳源、汇格局和清单,为环境外交谈判提供依据,并在这一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珠峰站”)位于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围绕我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需求,致力于地球“第三极”复杂地形山地大气过程和环境变化研究。珠峰站以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为主线,开展了针对地表、大气、环境、冰川、生态和地球物理等过程的长期定位监测和野外科学观测试验;构建了珠峰地区多时空、多手段、高精度、多要素一体化地-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平台,显著提升了青藏高原特别是珠峰地区的气象观测能力。珠峰站是喜马拉雅山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深入系统地开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也为认识青藏高原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了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9.
<正>青藏高原西起帕米尔高原,东抵横断山区,北边是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边是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面积约240×104km2,占我国国土的1/4。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一个独特地域单元,它的隆起是近数百万年来地球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青藏高原作为独特的自然地域单元,其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在全球占有特殊席位,并且与全球环境变化息息相关,区域响应明显。因此,青藏高原是我国地学、生物学、资源与环  相似文献   

20.
利用奇异值分解方法(SVD)分别分析了全球6个极涡面积指数和对应的极涡强度指数对青藏高原夏季降水(6~8月)的影响,研究发现,极涡指数场与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场,冬季,青海省大部分是明显的负相关区域,西藏大部分以正相关为主;春季,西藏和青海绝大部分为正相关。根据冬季逐月(12、1、2月)极涡指数对应夏季逐月(6、7、8月)降水的相关场来看,冬季12月全球极涡指数与后期青藏高原夏季6月降水,自青藏高原东南部到西北部呈‘+-+’分布;冬季1月全球极涡指数与后期青藏高原夏季7月降水,自西南向东北呈‘+-’分布,在西藏以正相关为主,青海以负相关为主;冬季2月全球极涡指数与后期青藏高原夏季8月降水,除了青海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北侧、西藏西部为弱的负相关外,其余均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