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力求阐释《苏格拉底的申辩》所蕴含的教育哲学意蕴:苏格拉底从提出自己说真话的言说方式开始,引出公民德性是否可教的问题,再提出其辩证法教育的起点与核心即认识自己无知,并进一步阐释苏格拉底的知识观,即事关整全的知识观;接着提出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目的,也就是唤起人们的爱智的生活。以此为基础,苏格拉底进一步表明,其哲学教育的根本指向乃是城邦的福祉。整篇演说的核心就是苏格拉底为哲学生活与哲学教育而申辩。苏格拉底之死本身也成了苏格拉底哲学辩护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在致思死亡的路径上,孔子是“由生观死”,而苏格拉底是“直面死亡”;在死亡的价值问题上,孔子是基于群体关怀的“杀身成仁”,而苏格拉底是基于个体关怀的“舍身求善”;在超越死亡的方式上,孔子是“此岸的超越”,而苏格拉底是“彼岸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力求明晰《斐多篇》中苏格拉底在面向死亡的情况下所持有的身体观与灵魂观;阐释苏格拉底之所以安然地选择了正义地面对不公正的死亡判决,并非因为对生的无爱,而是出于对哲学对美善的爱早已超越了生死;揭示苏格拉底之死的教化意义在于劝告活着的世人应善待自己的灵魂,过有省察的生活。这也启示我们当下生命教育应重新...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死亡哲学与苏格拉底之死,作为人类史上面对死亡的态度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前者自然而然道出了生死的真理,以精神的解放来摆脱死亡带来的恐惧;后者以灵魂的解放参透死亡的真谛,以善之念剔除死亡的担忧达到肉体的解放。  相似文献   

5.
依据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从“非本真向死而在”和“本真向死而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张艺谋电影《活着》和黑泽明电影《生之欲》中主要人物的死亡观,可以发现两位电影导演在死亡观方面和哲学境界方面的不同。张艺谋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是“非本真生存”,对待死亡的态度是“非本真向死而在”,即中国人的世俗哲学“好死不如赖活着”。而黑泽明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先是“非本真生存”,直接面对自己的死时,对待死亡的态度转变为“本真向死而在”。两部电影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体现了电影艺术家在死亡观维度上的追问与反思,更反映出了黑泽明导演比张艺谋导演的哲学观念要深刻。  相似文献   

6.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死亡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常以其特殊的时间观为架构。在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中,福克纳采用死亡这一手段重新建立并阐释了时间观。通过对爱米丽父亲之死、荷默之死以及爱米丽之死进行解读,可发现福克纳的死亡哲学以及它与其时间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孔子之死     
死亡是人生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哲学家所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孔子的学问是生命哲学,对死亡的意识和认识自然成为他所探讨的重要问题。孔子的死亡观具有积极入世的理性主义,他一生亦积极实践这种死亡观,他的生命成为他学问最好的脚注。孔子之死,成为他人生之中最凝重,也是最精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8.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平静的生活》主题充满了"死之痛"和"生之厌",是集中表现作家杜拉斯死亡观的一本小说,也是作家一系列表达"爱与死"小说的前奏。小说主人公在他人之死的观照中,体会到人生的虚无与幻灭;在感受自我之死中,完成了对爱和生命意义的找寻。这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死亡哲学殊途同归。从小说叙事中,作家杜拉斯完成了对死亡、生命、爱情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对死亡的思考,是其哲学的核心,故尔他的哲学又被称为“死亡哲学”。在他看来,死比生更根本,人活着就是以一种向死亡存在的方式活着。本文就试图从海德格尔对人、对死亡的特殊性说明入手.来分析有关死亡的本体论意义,以及产生这种思考的诱因。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西方传统哲学与思想史中死亡观的清理与分析,揭示以往死亡观的局限,进而分析和阐发海德格尔死亡观的特点和深刻性:海德格尔通过“向死存在”的命题而将此在的两个根本特征与死亡的特征结合在一起,阐释“此在在根本上就是它的死亡”的深刻寓意。  相似文献   

11.
是否需用脑死亡取代传统死亡标准的问题,其实最终不是事实认定的科学问题,而是是否有收益或收益大小的价值问题。经分析,用脑死亡作标准的死亡判定方案既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有弊的一面。虽然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脑死亡的判定方案总的说来是利大于弊,但也不等于它就是我们应当选取的最好的死亡判定方案。最好的死亡判定方案其实是心死亡的死亡标准与脑死亡的死亡标准并用,以脑死亡判定标准作传统死亡标准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2.
精神的圣火永不熄灭——论海明威的死亡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主题几乎贯穿了海明威的所有作品。深入研究海明威传奇的生平和他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发现作家对"死亡"有着特殊的敏感和偏爱,这种敏感和偏爱形成了浓重的海明威式的"死亡情结"。作为拳击家、渔夫、猎手和作家的海明威将创作与享受、爱好与事业融为一体,亲身体验死亡,感悟死亡,参透了死亡的真义。从作家的"初识死亡"、"直面死亡"和"超越死亡"三个方面能够解析海明威"死亡情结"的成因,重新理解海明威其人其文。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初中英语新教材的语法呈现规律和特点,并以Larsen—Freeman的三维语法和新课标为依据,探讨了语法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旨在指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在实际运用语言的各种情景中,观察、探究、发现语法规则并达到逐渐内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死刑是一种最严厉的刑罚.从世界范围看.废除死刑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厦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刑法还不能废除死刑,但应顺应时代和潮流的发展。不断完善中国的死刑制度,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体现慎刑的政策。  相似文献   

15.
从传统法律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在我国现阶段保留死刑的合理性和应然性,并希望通过对传统法律文化研究,能对现代的刑罚体系构建有一些裨益。  相似文献   

16.
死亡对人是绝对的必然和普遍,它不但影响着人的生命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而且也与人的日常现实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对死亡的界定,可以有许多角度,如物理学角度、生物学角度、医学角度、心理学角度、宗教学角度、文学角度、哲学角度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死亡的不同意义和价值。通过从不同角度对死亡界定的反的思考,可以使我们对生的意义和价值得出不同的正面认识。从而提升我们的生存意识和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i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death education on children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death.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study were eighty 5- and 6-year-olds who were enrolled in a suburban kindergarten in Korea. To examine the level of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death, researchers interviewed each child in both the control and experimental groups. After the interview, researchers provided an intervention (11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o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was provided to the control group. Researchers re-interviewed children in both groups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overall mean scor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on all five categories of the death concept: causality, old age, irreversibility, finality, and inevitability. Implications regarding how death education can be approached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苗族的“死丑(Das jiad)”“死好(Das rut)”二元界分之死亡习俗的形成,是苗族类植物形态生命意识衍生的结果,也是苗族人民追求和平、回避战争,追求生命完美的文化表达。然而,这种表达作为一种默认了生命价值标准却直接导致了苗族文化价值体系中对英雄的抛弃与拒绝,并间接地成了这一族群战斗力自我抑制的文化“枷锁”。  相似文献   

19.
杨慎的卒年卒地,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展讨论以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明文海》中杨慎墓志铭等资料的发现,有力地证实了杨慎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六日卒于昆明高寓所,终于使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获得了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