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倡导“更好地生活”的白桦派代表作家志贺直哉,其一生与妻子相亲相爱,白头偕老.同时,作为作家,也创作出大量关于夫妇主题的作品.《好人物夫妇》被称为是,一系列夫妇小说的开端,也是其中的典型作品,集中体现了作家的夫妇观,和处理夫妇矛盾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2006年4月以来,加拿大一个特殊的动物网站人气急剧升高,在那里,一个秃鹰家庭的生活和命运被全程直播。引起了近1000万网民的热切关注。[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the Symphony Op.92 in A major)》,是于贝多芬创作盛期1812年在特普利策一地完成的,并于1813年上演.据说,这部作品最初上演之时,有人曾说这是一部酒徒的作品,是关于一个沉醉之人的作品.①在贝多芬所有没有副标题的交响曲中,这部作品是最受人欢迎的.它拥有贝多芬所写出的最著名的慢板乐章以及最著名的快板乐章,所以它的地位终究是九大交响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  相似文献   

4.
创作于巴黎后期的第四交响曲,既体现了该时期普罗科菲耶夫对创作的精益求精,同时又体现出对巴黎初期之极端风格的淡化和对普氏所特有的抒情风格的加强。从这两个方面对普氏第四交响曲进行简要分析,可更容易把握该交响曲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5.
50年代初期,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文艺界对肖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进行了简单、粗暴、不公正的批判,从而没有对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现在,我们从作品实际出发,予以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6.
伊晓军 《丽水学院学报》2004,26(6):70-71,122
全文对肖斯塔科维奇之《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的创作背景、思想意蕴及美学风格作了较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7.
志贺直哉是日本文学史上横跨明治、大正、昭和三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也是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他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敏锐的观察力,被誉为近代日本文坛的"小说之神"。本文围绕着《雨蛙》这一短篇,分析了理性、有责任感、男性优先的温柔的丈夫形象,以及顺从美丽、自我意识犹存的农村姑娘这一妻子形象。结合作家的自传及未定稿等,总结出《雨蛙》中体现的夫妇观,即夫妻之间相互包容、相互体谅,但同时,男尊女卑、夫唱妇随的思想也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8.
在追慕虚荣和陷入困境的社会生活中,路瓦栽与玛蒂尔德夫妇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品德的光芒。他们突破了虚荣的重围,坚守住了爱、诚信、负责任的优良品质。也正是由于这些,他们成为我们心目中的一对值得尊重的夫妇,他们的家庭是一个值得敬佩的家庭。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中国电影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一种妥协的艺术,一种在各种力量间寻求平衡的艺术。以电影《黄土地》为个案,从剧本对原作的改编、电影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发现“第五代导演”的精神气质,同时探讨电影在表层、潜层和深层思想表达中的多义与悖论,从而说明电影是一种“妥协”的艺术。  相似文献   

10.
笔者结合美国社会思想家弗里丹的著作《女性的奥秘》一书,分析了电影《克莱默夫妇》中表现的女性主义,认为该片完美地呈现了书中的观点。即女性完整的自我除家庭角色之外,还应包括独立自由的人格,教育和工作有助于女性实现完整的自我;此外,外部力量如社会结构变动和男性也应在女性解放中起到作用。  相似文献   

11.
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和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世界交响曲中登峰造极之作。文章力图从调性、曲式结构、主题旋律、创作背景等几个方面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对比赏析,使人从经典作品中汲取新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2.
萧也牧在《我们夫妇之间》描写出知识分子的丈夫和工农干部出身的妻子在进城后由于对城市的不同态度而导致了矛盾,表现出新中国城市与乡村意识的冲突,被视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篇具有城市意味的小说。作品却也因此受到巨大的批判,因此小说也在某种程度上昭示了当代城市文学从市民城市文学向工业城市文学的一个转变过程。文章从城市书写的外化——夫妇对城市的不同态度及方式、城市书写的表现技巧以及小说对当代城市文学的意义三个方面来粗略地分析《我们夫妇之间》对城市的书写。  相似文献   

13.
历来的论者,都把《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定性为“自私、冷酷、刻薄、虚荣、势利、无情”的典型。其实,仔细分析文本,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性格中也有比较懦弱,甚至比较宽容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是一部杰出的艺术作品,作品中以巨大的悲剧力量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并深刻揭示出了悲剧的审美本质。本文从多层次,多角度揭示出了《第六交响曲》审美学上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5.
论通过对《天下无贼》和《盲井》两片在影像风格、叙事元素、人意蕴等方面的对照式解析,分析论证了构成“好电影”的基本要素,同时还对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审美品格的某些认识误区作出澄清。  相似文献   

16.
"叫好"、"叫座"是评论一部电影的两大基本标准。电影《白鹿原》成功上映却没能获得好的成绩,其中不断删剪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多的是来自于电影内部,如主题丢失、叙事断裂、人物安排凌乱等原因。大众文化背景下,文学艺术已经饱受商品化侵染,而对于本质是大众艺术的电影,本片导演仍死守着"文艺片"姿态,造成电影定位不准,糟蹋了艺术又失去了大众。电影《白鹿原》给同类作为商品的大众艺术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剪辑是电影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是把分别拍摄的镜头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间顺序粘接起来成为一部电影的艺术手段。《孔乙己》是一个小说作品,作家在作品中运用了高明的剪辑艺术,把一个个细节剪辑成一组镜头,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思想意义,使作品富有电影的剪辑美。首先,《孔乙己》在细节的剪辑上注意了物质内容的连贯性。法国马赛尔·马尔丹有过论述:“在两个镜头中,应当出现一种类同的元素,使人很快认出镜头和它表现的环境。”《孔乙己》就是这样,上一个细节与下一个细节都有类同的物质元素出现,这样,细节的过渡转换就显得自然圆润。作品…  相似文献   

18.
19.
《夫妇们》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过程矛盾而富有深味,"通奸"的诟病和真实记录6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生活与道德状态及其信仰危机的赞誉,似乎令解读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矛盾的评价源于作品内蕴的丰富性,放肆而毫无遮拦的性描写在展现生命的狂野和欲望的颠覆同时,也深刻地暴露了中产阶级的庸常,他们在身体的快感中沉沦同时又毫无例外地迷失于其中,性无法替代上帝,"夫妇们"的困惑与迷茫是当代中国社会的镜鉴,裸露后的震撼或许正指向复归。  相似文献   

20.
七子之歌》是时代的产物、不屈的呼号。它诞生于“五卅”反帝斗争风暴 ,以拟人化和第一人称口吻 ,触目惊心地提醒着广大读者国士沦丧、毋忘国耻的严峻现实。诗中跳动着一颗与祖国命运休戚相关、先死与共的崇高诗心。该诗植根于悠久而璀灿的中华文化 ,“七子”系取自《诗经·凯风》。它的创作为我们提供一个继承和借鉴传统文化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