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雪儿 《陕西教育》2005,(7):53-54
父亲是先天瞎,13岁跟一个老瞎子学艺学了10年.后来独个儿闯江湖坐在墙根底下给人算八字。碰上红白喜事,就抱着一把月琴过去.唱一些好词儿夸人。因为父亲能应景编词儿.每次拿“红”都比别的瞎子多。  相似文献   

2.
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与作用是不同的,父亲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父亲角色在幼儿的成长中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通过不同阶段的"父亲行动",可以有效利用父亲资源,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父亲从不在与别人的交谈中提到我。大概在他看来我既非才华出众,也不属于天生英才,甚至连重点高中都没考上,没有值得夸耀之处吧。但是,这只是我的猜想,我在父亲眼中到底是怎么样的,我还真不知道。父亲有记日记的习惯。我便忍不住“借”来看看。这一看发现里面提到我的地方还不少,有褒有贬:  相似文献   

4.
罗翔 《教师博览》2007,(7):27-27
1979年.我高中毕业后在村里担任了民办教师。那晚父亲乐颠颠地说,祖宗烧了好香,这回咱家里出了一个“先生”了。乐过之后,父亲郑重地告诫我:“翔儿,千万要把娃儿们教好,给咱家争口气。”我把父亲的话揣在心窝子里。  相似文献   

5.
马海 《生活教育》2009,(3):61-64
1974年4月10日.我父亲马侣贤因胃部出血在医院开刀后出现心力衰竭,最终离开我们,到现在已经整整三十多年了。这三十多年中,我父亲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如果他能够多活一些年月,看到“四人帮”垮台.看到祖国建设如火如荼迅猛发展,看见学陶、师陶、研陶的大好形势,心里该有多高兴啊!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2011,(25)
小河马(22□□□□kkk):姐姐,我怕老爸。他沉默寡言,不和我交流,总是用严厉的眼光瞪着我。有时候,我做了一点错事,或者根本不是我的错,他对我都是一顿训斥。我真的受不了他。他算个什么东西呀?  相似文献   

7.
我与父亲     
父亲是一个普通农民,六十年如一日在乡下侍弄土地,照料庄稼比抚养儿女还要细心;我是一个平凡的书生,年复一年在城里教书育人.关心学生胜过自己。  相似文献   

8.
我与姐姐是听着同一个故事长大的。这个故事的大致情节如此:父亲在读中学时爱上了一个叫张菊花的女孩,后来发生了意外,张菊花被倒塌的危房砸伤,在她快死时,父亲当着很多老师和同学的面,拼命地、一声声地呼喊自己的爱情:我喜欢张菊花!张菊花,我喜欢你!——在那保守的年头,父亲的举动无异于袖珍型的唐山大地震,“早恋”的他被赶出学校,并受到了全村人的讥笑……  相似文献   

9.
爱与恨,只隔一丝线的距离。我对父亲的感觉,正是如此。 他在我牙牙学语时,便离开我和妈妈去外地打拼,很少回来。我知道在此之前,他已经是颇有成就的房地产公司董事长了。为什么他还要离开我们?是想更上一层楼?是为了让我和妈妈更幸福?妈妈用“是”来回答我的问题。可我不知道要不要相信。甚至,我都不知道该爱他,还是该恨他。  相似文献   

10.
实果子 《家长》2010,(6):41-42
父亲写得一手好字,拉得一把好二胡。铺纸握笔,挥毫泼墨的父亲洋溢着说不出的豪气;行云流水之间,一气呵成,自有一番阳春白雪的味道。很多个明月高悬的夜晚,父亲沉醉地拉他喜爱的曲子,浑然忘我。年轻时的父亲浪漫而有才华,但生活的重负渐渐消融了他的浪漫,时代的局限桎梏了他的才华,  相似文献   

11.
父亲的信箱     
钱国丹 《家庭教育》2007,(10S):42-43
儿时家里好像没有信箱。做农村教书匠的父母。本就没有多少人际交往,偶尔有一封亲戚或学生的信件,邮递员在大门口一喊,我们便飞快地跑了去,乐颠颠地接过来交给父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查一路的《父亲丢了》文章虽不长,可构思精妙,一波三折,读来耐人寻味。为充分表现主旨,作者在前文做了很多铺垫,并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从艺术传达形式方面提高了信息质,从而写出了既出人意料又似在情理中的表达效果。从立意的角度看,文章把矛头指向了沉重的社会现实,同时也从多方面给我们的写作以种种启示。  相似文献   

13.
“家族小说”中的“父亲”是“传统”的象征。现代文学史上的“父亲”是一个错位的“被告”;“十七年”时期的“父亲”分显性和隐性两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家族小说”中,父子之间是一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4.
“家族小说”中的“父亲”是“传统”的象征。现代学史上的“父亲”是一个错位的“被告”;“十七年”时期的“父亲”分显性和隐性两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家族小说”中,父子之间是一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这是发生在宋代的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那天,天气很热,太阳像一个火球挂在天空中,把树和草都炙烤得耷拉着叶子,人走在路上,像是在火焰里行走。名学朱熹却匆匆忙忙出了门,他顶着烈日,一边沉思着,一边顺着一条乡村小道,朝女儿家走去。女婿蔡沈是他的学生,朱熹要去找他探讨一个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案例小学试卷里有这样一道题目:"雪融化了以后是什么?"标准答案是"水"。有的学生答"雪融化了以后是美丽的春天",结果被判错。一个父亲看了这个题目后,觉得很有意思,也有意考考女儿。下面是父女俩的对话。  相似文献   

17.
"父亲"及父子关系问题,在任何文化传统中都体现着多重的文化象征意味,并关乎我们的信仰。鲁迅通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文章提出以"亲情之爱"取代传统"恩威"观念,以现代意义的"父道"规范取代封建主义"孝道"的文化启蒙主张。鲁迅对"理想父亲"的建构及其对"精神之父"的上下求索,可视为其毕生追求心灵成长及探索客观真理的一种文化心理隐喻。鲁迅试图在"强父"、"强子女"、"强家庭"与"强社会"、"强国家"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机制,构建现代意义的"父道"典范,这对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当年,杜淳身上曾经有无数个不足和缺陷,迫使他必须放弃这条路,但是他没有,而是固执地坚持走了下去。  相似文献   

19.
父亲的偏见     
父亲是一位小学教师,经常任中高年级的语课.在提到父亲的偏见之前,有必要先说说父亲的观念.父亲认为,字是一个人的脸面,代表着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正所谓字如其人.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是父亲对他的学生的最高要求.而一个学生若在小学阶段没有把字练好,那他将来的字便没有什么指望了.  相似文献   

20.
靳增果 《班主任》2009,(9):44-44
一忌只提要求,缺少指导。春节后,我布置学生在一周内完成“六一”工程的复查任务。可一周过去了,在我看来很容易的事情,却有大半学生没有完成,还有好几个学生表示不想继续参加这项活动了。原来,不少学生在放假期间把“六一”工程进度记录本弄丢了。了解情况后,我马上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