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孩子“犟嘴”,家长往往很生气,认为孩子不尊重大人,不听话。许多家长还会因此训斥打骂孩子。其实,孩子“犟嘴”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家长应当分析孩子“犟嘴”的原因,找准“症结”,对孩子实行有效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孩子“犟嘴”,家长往往很生气,认为孩子不服教导,不尊重大人。许多家长还会因此而责骂训斥孩子。其实,孩子“犟嘴”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家长应当分析孩子“犟嘴”的原因,找准“症结”,对孩子实行有效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我家孩子经常犟嘴,当孩子犟嘴时,我们往往非常生气,动辄加以训斥,甚至拳脚相加.结果是孩子越犟嘴,我们越生气,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请问我们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4.
夏飞文 《山东教育》2005,(17):61-62
某老师向我谈起这样一件事:一个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准备“教育”一番;岂料学生出语惊人:“老师,你以为你教得好我就学得好吗?即使我考试得高分,也不是因为你教得好,而是我学得好。”老师当时气得话都说不出来,连连感叹当今的孩子太不懂事。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低年级的一堂说话课上,教师让学生用“我爱……”造一个句子,并且提出了一个附加要求,就是不准说重复的句子。这样一来,当第一个孩子说了“我爱我妈妈”之后,第二个孩子就不能再造这个句子了,即使他想说这个句子,因为再说就重复了。于是他只好说“我爱我爸爸”。第二个孩子造句子之后,第三个孩子也不能说“我爱我爸爸”了,只能说“我爱我老师”之类。越往后,孩子越难完成句子。有个孩子憋了半天,终于说“我爱五星红旗”。教师很高兴,进一步问她为什么爱五星红旗。孩子很为难,想了半天说,“因为五星  相似文献   

6.
有时候我会凝神盯着孩子看,看他调皮捣蛋,看他像小牛犊一样把脑袋抵在我胸前,看他和我犟嘴,不由地会想:我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一个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注定了是个不同于他人的特异个体,有思想、有感情,慢慢地会变得越来越有主意,但他也不是一块出了窑的砖,这是一张白纸!在这张纸上,艺术的父母写下优雅;善良的父母写下美德;自私的父母写下冷漠;暴戾的父母写下残酷.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复制件.  相似文献   

7.
模拟拍卖会     
“这节课进行听说训练,任务是介绍一本书。”一听我这么说,同学们把笔一放,低眉敛目,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我环视教室,心里暗暗叹气:“为什么我班的课堂气氛就是活跃不起来呢?” 叫了一个同学,介绍的是《雷锋的故事》。当他像挤牙膏似的正说得努力时,角落里却传来窃窃私语声:“这本书很便宜的,2元一本……” “丁力!”我大声喊道。 他一惊,随即镇定下来,慢慢地站了起来。 “你上课不好好听讲,胡说些什么?” “我又没有胡说,是2元一本嘛!”他犟嘴道。 教室里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同学们静静地盯着我,看我有  相似文献   

8.
[案例]学生小敏是一名脾气倔强的孩子,不爱学习,违反纪律是常有的事,打架骂人也屡见不鲜,为此老师没少做他的思想工作。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他轻则不予理睬,重则与老师犟嘴。很多老师拿他没办法,在老师们眼里,小敏是个软硬不吃、难以调教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9.
一张便条引发的思考 石老师: 你好,吴子徐说老师要家长到学校去一趟.本来我想亲自来学校的,可我岁数大了,耳朵背,怕和您交谈不方便.吴子徐的爸妈离婚了,他跟着他爸,可他爸工作忙,常出差、应酬,平常都是我带,周末才到他妈那边.这孩子在家就特别不听话,我说他几句,他就犟嘴,我实在拿他没办法.老师您就多费费心,狠狠批评他,等他爸回来我让他爸去见您.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老师的孩子难教,因为老师的神秘在老师的孩子心中没有。”有人说:“本校老师的孩子更难教。”更有一说法:“剖腹产的孩子注意力不会集中的”。 在我的儿子这里,综合了所有的说法。更为要命的是孩子小时候去不得幼儿园,一去就生病,从两岁进幼儿园到六岁离幼儿园进入小学,四年时间只有一个月是全勤。这样的基础如何上小学?值得庆幸的是孩子小学的主管主任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老教师,班主任也是一位尽职尽责、教学严谨的优秀教师。可即使这样,我这个当妈妈的也觉得无颜见自己的同事。我在中学部任教,是学校拥有班级最多的年级的年级…  相似文献   

11.
一个夏日的傍晚,我沿着南郊公园的曲径悠闲地散步,一只蝴蝶从我的身边飞过,落在了前面一颗山茶树上。一位小男孩欢笑着蹿到我的前面,想要捉住那只美丽的蝴蝶。不料,他脚底一滑,摔了一跤。我连忙将他扶起,把孩子交给他的母亲。那位年轻的母亲向我道了声谢后,对孩子进行了一番“全方位”的检查。当发现孩子膝盖处擦破了点皮,渗出了星星点点的“红色液体”时,顿时紧张得不得了:“走,快点回去看医生。”这位母亲拽着孩子的手,急匆匆地走了。目送这对母子的离去,我在心里想:这点  相似文献   

12.
张锐 《教书育人》2006,(6):22-23
前一阶段和一位旧友谈到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朋友谈到单位同事的一个孩子,觉得他能考大学,特别是清华大学,真是不可思议,后来我了解到是因为这个孩子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傻子”。原因是孩子在一岁多的时候曾经发高烧,医生诊断说,孩子活下来的可能性不大,即使孩子能活过来,智力上也会有些问题。到了第二天早晨,孩子幸运地活了过来,但是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反应有点迟钝,人们一直也把他当成“傻子”看待。  相似文献   

13.
陶春霞 《江苏教育》2013,(11):58-58
我们班有一位小山同学,不能遵守学校纪律,喜欢欺负比他弱小的同学,还常常无故破坏学校公物,上课喜欢讲与课堂无关的话,以期引起他人的关注。我找他个别交流,他告诉我:“我就是这样的啊,我也不想打他啊,可我也不知道怎么就打了。”“我课堂上好像是比较喜欢随便讲话,可我没讲废话啊。我反正就这样了,从小学就这样,改不了了。”“反正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我,我爸爸也经常打我。”从他的话中不难听出,他在家接受的就是棍棒教育,所以他解决与同学之间冲突的方式就是打架。从小学到中学,他一贯如此,自己已经习以为常,认为自己“改不了了”。虽然他的语气里有无助与无奈,也有对自己的否定,但我还是听得出他很希望老师同学以及家长喜欢他的。于是,我跟他的家长做了电话沟通。没想到他父亲接电话的第一句话就是:“陶老师,他又犯什么错误了?”我一愣:这是我接班之后第一次跟他沟通啊浴他怎么肯定是孩子犯错了呢?接下来,他父亲着急道:“这孩子,没法教了,你不知道,这个孩子,浑身的毛病噎噎真是的,回来我非得好好揍他浴”听到这里,我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孩子在班级用武力解决与同学的冲突,源自他父亲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在父母眼里,孩子一无是处,认为他“浑身是毛病”。在交流过程中,父亲传递的是“他没法教”。总之,在他父母的眼里,小山同学就是个“问题孩子”。接下来我通过约见、家访、电话交流等形式与他的父母沟通教育小山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嘀哒哒……”小钢珠落在地上反弹的声音打破了教室里的寂静。大多数的学生和我正沉浸在《可贵的沉默》中的“沉默思考”中,这极不和谐的声音使所有的孩子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他——我班的“金刚选手”王××。只见他一脸得意,笑嘻嘻地离开座位去拣钢珠。我心里的火一下子冒了出来,这孩子真让人头疼。上课时,他跟这个嘻嘻、跟那个哈哈,揪揪前面女同学的辫子,拿拿旁边男同学的文具盒。即使大家都不理他,他也有办法自娱  相似文献   

15.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爸爸的爱是什么样的呢?有的孩子说:“在亲子运动会上看到了爸爸的坚持努力和不放弃。因为爱我,爸爸希望我也能看到他坚强的一面”有的孩子说:“爸爸带我去海边,带我去泡泥浆浴,还带我去看我最喜欢的火烈鸟……爸爸特别辛苦,周末也没有休息时间,还得陪我练钢琴。爸爸会越来越老,我希望爸爸即使变老了,他的身体也很健康。”还有的孩子说:“我爸爸非常爱我,有爸爸在,我感觉很安全。”  相似文献   

16.
耳闻有一位小学教师,在教学生读笔顺的时候,将“捺”误读为“nai”音。一位小学生向他纠正:“念na,不念nai。”这位教师却冷冷地说:“这个字是多音字,就念nai。”学生不服气地翻开字典与他争辩,这位教师急了,把眼一瞪说:“老师再不行,也比你强。怎么你这么爱犟嘴!”  相似文献   

17.
王晶 《中华家教》2012,(10):34-35
任何东西如果孩子不敢尝试.我都会失望,而且我会把我的失望第一时间传达给他。如果他敢于尝试。即便失败了,我也会替他高兴。不是他“成功了”我才会高兴。我高兴是因为他敢于去做.并且尽了力。他至少对“竞争”和“机遇”有了切身的体验。这是他人生提早获得的“财富”。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最佳方式是宽容和赏识,以尊重、理解为前提,促进学生由衷地获得进取向上的力量。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教育也不例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对于一些蛮横对抗型学生,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要更加耐心细致,敢于下“猛药”治。第一,痛指病处,一针见血。我带的高一(2)班,一位学生,因为夜里瞒着父母滥看电视,严重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母亲教育他,他还犟嘴不承认。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有一次,他母亲故意把声音调到最小,第二天果然声音调大了,他母…  相似文献   

19.
暖暖的父爱     
李阳 《家长》2014,(2):97-97
以前,不懂事的我,经常被爸爸打,那时我甚至都有些恨爸爸了。一天,我委屈地问妈妈:“妈妈,爸爸老是打我,他是不是不爱我了?”“傻孩子,怎么会呢!爸爸非常爱你,只不过他不善于表达而已。”唉!可我一点也感受不到啊!  相似文献   

20.
我孙儿欣欣晚饭后要回去了,他父母对他说:“快跟爷爷说再见!”欣欣回过头来,一本正经地两手一拱:“爷爷,告辞了!”这出乎意料的告别用语,使我十分惊喜,连连问他:“怎么不说‘再见’?”欣欣说:“告辞就是再见,电视里这样说的。”我发现近来欣欣的口语中,类似“告辞”这类即使是成人也很少用的词在不断增多,什么“面黄肌瘦”、“五颜六色”、“基本上……”等等。一个刚满6岁的孩子,口语中有那么多的新词,显然是电视的普及以及家长、幼儿园教师教育的结果。在这同时,我也注意到孩子学到的词汇中,有的其实是并不理解其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