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刘士杰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3(2):25-30
“九叶派”和台湾现代派所处的政治背景大体相似。“九叶派”和台湾现代派在艺术传承上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特点。二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异同。台湾现代派和“九叶派”存在着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如果把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运动比作一根链条,那么,它们就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环节。无论是“九叶派”还是台湾现代派,它们都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我国古典诗学研究的着力点主要表现在:一、充分发掘、整理传统诗学材料,十分重视诗学史的研究;二、在专书专家的研究上进一步取得进展;三、致力于从大文化的历史人文背景来观照和阐释中国古典诗学;四、注重对古典诗学范畴的梳理、阐释。上述研究取向,展示了新时期以来我国古典诗学研究的多元格局、多维视野。 相似文献
4.
钱志富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29-30
如果套用一个著名的诗学命题——生活到了总结便出现歌吟,自然就会有关于中国现代诗学发展新方向的命题闯进我们的学术视野,这就是中国现代诗学到了总结,就会出现中国现代诗学学科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九叶诗派以艾略特的诗歌主张为参照系,推崇“新诗现代化”的诗学理论,探寻并确立了“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这一新的诗美原则,在特定的战争年代建构了中国式现代主义的诗歌与诗论,他们是“新诗现代化”自觉的提倡者和实践者,有力地推动了新诗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刘士杰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4):97-102
“九叶派”的出现有其必然性,由社会现实的外部环境所决定。从现代主义诗歌发展的规律来看,现代主义诗歌要向前发展,就必须加以改造和整合,而“九叶派”诗歌正是经过改造和整合的现代主义诗歌。“九叶派”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史上是达到高峰、趋于完美阶段的一个流派。“九叶派”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手法融于当时中国时代背景下的现实主义精神之中。“九叶派”在中国新诗史上的最大功绩是,打破了“诗必须表现情感”的传统信条,提出了“新诗现代化”的主张,更新了固有的诗歌观念。 相似文献
7.
“正变”一说最早源于风雅正变说,《诗大序》云:“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毛诗认为的正诗即治世之音,而变即指时代由盛及衰,国家的礼政纲纪呈现崩坏之时出现的怨刺诗。这就是诗学史上的“风雅正变说”,它是从诗歌的社会政治功能区别正变的。汉代尊儒,强调经世致用,文学被赋予很强的社会政治功能。《毛诗序》将诗歌和时代、政治的关系紧密结合起来,认为在乱世时,礼乐崩坏时所作的诗是变风、变雅。《毛诗序》首次言及正变,而后郑玄及唐代孔颖达等经学者则进一步将其系统化,风雅正变说成为一种专门研究诗经的学说。 相似文献
8.
沈楠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59-61
在西方文学史上,诗和诗人的崇高地位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历了长时期的质疑、抵制,有时甚至是蛮横恶毒的攻击。本文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梳理,从三个历史阶段出发解读了诗与其它思潮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冲突,并着重评析了三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学论文-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西德尼的《诗辩》,雪莱的《为诗辩护》。 相似文献
9.
张传敏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32-34
20世纪80年代,以吕进先生为代表的“上园诗派”曾提出:中国新诗应该向国外诗歌借鉴,但要实现国外艺术经验的本土转换;承传民族传统,但要实现传统精华的现代化转换。这种打通古今、融贯中西的主张并非空穴来风,在中国现代诗学发展史上是有其渊源的。 相似文献
10.
曹雷雨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1998,(1)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是中国诗学现代转化的开拓者。他的治学方法的思想基础受西学(西方的哲学和自然科学)很大影响。他主张“欲学术之发达,必视学术为目的,而不视为手段”,所以他才能真正从纯精神的高度观照中西文化的异同并将现代西学观念有机地融入中国学术领域。“诗界革命”的口号虽早已提出,只有在王国维的学术实践中才得以完成或结出硕果。王国维创立现代诗学的意义并不只在于为传统诗学增添了若干新颖的概念和范畴,也不仅在于首用西方理论评论中国文学、而在于重新规范了传统诗学范型,将它导入通向世界学术系统的轨道。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现代诗论的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怡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6):141-146
中国现代诗论是说明和探讨现代诗歌本身的新话题而产生的。中国现代诗论的现代性问题首先绝不是一个引入西方学与化的现代性问题,而是关注诗歌、思考诗歌的中国诗论家们究竟如何看待、如何解释正在变化着的诗歌创作状况的问题。在这一需要中生长的中国现代诗论.也就有了与中国古代诗论的不同特征.当然也遭遇了一系列的困惑。 相似文献
12.
祝晓耘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68-73
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在“移植”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各自独立,又互相影响渗透,有着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延续性的三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即初期象征派、现代派与“九叶”诗派。“九叶”诗派自觉而执地追求艺术与现实、时代与自我、知性与感性以及中外诗艺的交融等方面平衡,使诗的思想和艺术方法都发生了深刻而显的变化,达到了现实主义精神与现代派艺术方法结合,使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由此兴起到发展直至臻于成熟。 相似文献
13.
陈凤姑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4(6):105-108
《新民丛报》是近代中国介绍和传播资产阶级思想化的重要刊物,它在把握中国近代化发展方向,推进近代化向前发展方面作出了很多贡献。《新民丛报》虽然在启蒙宣传上还存在着不足,但它毕竟给当时封闭的中国思想界带来了许多西方资产阶级的新理论和新化,开创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新学术,做了前人和同时代人没有做或做得不够的事情,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因而在中国近代化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陈建飞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7(2):32-35
九叶诗人的艺术个性形成于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对中外诗歌艺术的独特融合。他们试图在两个对立的艺术因素——反映与表现,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人民感情与个人感情——中找出自己的立足点,他们倘徉于两极之间,最终进入自己的诗歌艺术的"合题"。 相似文献
15.
周明鹃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6):42-44
本文认为,情感的真挚、深具历史意识以及从时空方面拓展了作品的历史广度与意义深度为怀旧散文对现代文学所做出的特殊贡献,也正是以上几点,为怀旧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确定了其不可替代的以主情为核心特征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论现代汉语史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刁晏斌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现代汉语史就是现代汉语发展变化的历史 ,这里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何为现代汉语史 ;2 .现代汉语史的提出依据 ;3.现代汉语史的分期 ;4.现代汉语史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5 .现代汉语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6 .现代汉语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三十年代现代诗派带有鲜明的象征美学特征,用象征美学追求主观世界的客观化和思想的知觉化,在实践品格中,从对诗歌意象的选择中去诠释象征性意蕴,在纷繁的意象的汲取中去建构中国化的象征诗学,呈现出独有的美学风范和审美思路。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保守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逢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78-86
关于近代史上的化保守主义,近几年已有多篇章加以论述,只是对其内涵、性质及思潮与流派的界定,仍颇有歧义。本除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外,还将对这一思潮的流变过程、各时期特点及其复杂的历史作用进行一些分析,以就正于海内方家。 相似文献
19.
由霍松林主编,漆绪邦、梅运生、张连第联袂撰写的《中国诗论史》(150余万字,黄山书社2007年1月出版),作为国家教委“八五”重点科研资助项目及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出版后受到了学界的高度关注,给予很高的评价。我们认为,这部巨著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对中国本色诗论的学理性深度透视和扎实严谨、求真求精的文风。求源:中国本色诗论文化的追问“各种文明喜欢把它们之前的古老文明奉为祖宗;古老文明的魅力增添了源泉的神圣性。”[1]因此,对古老文明的研究是人类永恒的课题。近20余年,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或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 相似文献
20.
刘林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分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在总体上理解和把握历史的关键。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中国史学界在中国历史分期的研究上经历了两次转型。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传统朝代史编纂模式转向线性进步分段论,近代西方的历史三分理论逐渐为中国学术界所接受。其中,日本史学界关于中国历史分期的理论和实践对转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西方的分期理论为基础,以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主要线索,出现了不同的分期理论和实践,也有批判性的反思。第二次转型发端于20世纪20-30年代的社会史大论战,到50年代末正式完成。在这次向马克思主义史观转变的过程中,以社会经济形态为分期依据的社会发展阶段论最终确立,其中苏联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五种生产方式分期体系的确立,研究的重点也由分期理论选择之争转向马克思主义内部如何分期的讨论。历史分期的转型切合了近现代中国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对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和学科建设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提供了一些值得认真反思的经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