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郁达夫留学日本近十载,十年的留学生活使他对日本这个民族有了深刻的了解。本文试图中从其《沉沦》三部曲中窥视郁达夫笔下的日本是怎样在文本中发生了“变态”作一尝试。  相似文献   

2.
杜慧 《文教资料》2010,(23):16-17
郁达夫强调作家"一己的体验"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其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自叙传式的作品《沉沦》至今仍影响深远。本文结合郁达夫的文学创作理念,分析其个性心理、性格、气质、思想等方面的成因及其在《沉沦》中的体现,以使读者对作家及其作品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1921年郁达夫以他思想和艺术的混合型"炸弹"——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炸晌了在这时还不免岑寂的新文学创作领域。它之所以震动  相似文献   

4.
(一)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杰出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平民家庭,父亲是个小杂货店老板。契诃夫童年在塔甘罗格城唸完中学,后于一八七九年考入莫斯科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终生以医生为业,业余进行文学创作,直至寿终.他一生写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和一些戏剧,小说的代表作有《第六病室》、《草  相似文献   

5.
《白杨礼赞》的作者茅盾(1896—1981),愿名沈德鸿,字雁冰。1927年在发表《幻灭》这篇小说时启用“茅盾”这个笔名。早年的茅盾,因父亲维新思想的影响,成为一个反封建的战士。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因家庭生计难以维持,便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文学创作生涯。“五四”时期,  相似文献   

6.
<正> 郁达夫早年曾经留学过日本。关于他的留学时间,历来说法不一。一说认为在1911年11月9日。文化大革命前都持此说,近来,有些人仍沿袭其说。如山东师院聊城分院编《中国现代作家小传》,上海教育出版社78年7月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上册、有关郁达夫的介绍);《安微大学学报》79年第一期李南蓉《试论郁达夫小说中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同郁达夫的交往甚早。据《鲁迅日记》,一九二三年二月,郁达夫就在北京认识了鲁迅。同年秋,郁达夫到北京大学教书,又去砖塔胡同会见鲁迅先生。郁达夫在一九三八年作的《回忆鲁迅》中,记述了他第一次会见鲁迅以及尔后与鲁迅交友的种种情景。鲁迅在《伪自由书·前记》里也约略提到他与郁达夫的友好往来。一九二七  相似文献   

8.
一、从界首到大港并投身于抗战的洪流姚江滨,字公振,1915年1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田河乡一个贫农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付不起上中学的住宿费,遂于小学毕业后,考入高邮江苏省立界首乡村师范学习。在此期间,受到进步教师翦象骏、袁瀚青、濮源澄等的影响,开始文学创作。他的习作曾被省教育厅编审主任、省文协主席易君左看到,颇得激赏和鼓励。他先后在镇江《新江苏报·新思潮》、《苏报·甘露》、上海《新闻日报·新园林》、南京《南京日报·南园》以及《江苏学习》等报刊发表小说和散文。1937年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曾被称为“中国的佐滕春夫”。郁达夫与佐滕春夫一度友情甚笃,后因佐滕春夫发表反华小说《亚细亚之子》,两人反目成仇。但佐滕春夫作为郁达夫最崇拜的日本作家,在创作上仍然对郁达夫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他的“私小说”《田园的忧郁》,更是以其大胆的自我暴露和抒情式的表现手法影响了郁达夫的《沉沧》等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1936年2月4日来到福州,应陈仪之邀,担任省政府参议。在闽期间,他积极参加福建抗日救亡活动,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拙作《郁达夫在福建》(载《福建文艺》1980年第6期)曾予以述评。其后,又陆续发现一些史料和郁氏佚文。下面,根据当时史实,再谈谈抗战前夕郁达夫在福州的抗日救亡活动。 1936年春,日本帝国主义扩大对华北的侵略,企图独占整个中国。“山雨欲来风满楼”,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正是在这个时刻,郁达夫来到了东南前沿的  相似文献   

11.
小马 《初中生》2013,(20):55-59
导言樋口一叶(1872-1896):日本女小说家,生于东京一下级官吏家庭。尽管从事文学创作不到5年,樋口一叶却留下了《大年夜》、《浊流》、《青梅竹马》等中、短篇小说杰作,成为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2004年,她的头像被印在5000元面额的日元纸币上,是日本第一位肖像被印在纸币上的女性。  相似文献   

12.
郑子瑜先生是一位国际著名学者,新加坡汉学大师。他还是郁达夫诗词研究专家。他编辑出版了第一本《达夫诗词集》,最早进入对郁达夫诗词的研究,开拓了郁达夫诗词研究这一新的领域,使得对郁达夫的研究走向全面;他开启了郁达夫南游诗主题研究与郁达夫旧诗考证研究的先河;他提出的郁达夫诗出自宋诗说为著名学者蒋祖怡、王瑶先生所认同;他在国外的日本、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广泛地传播了郁诗。郑子瑜先生在郁达夫诗词研究领域,毫无疑问是一个重镇,是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曾被人称为“中国的佐滕春夫”。郁达夫最崇拜的日本作家佐滕春夫在创作上对郁达夫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他的“私小说”《田园的忧郁》,然而由于生活环境等的不同,郁达夫的作品与佐藤春夫的作品有本质的区别,透过一样的自我暴露和抒情式的表现手法表面,我们看到的是郁达夫作品中严峻的现实感和深刻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4.
河南师大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政教系名誉主任周守正教授,一九一四年九月出生于江西省清江县中洲乡。他早年曾就读于南昌市中学。一九三四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翌年,东渡日本,考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现东北大学)经济学部,攻读经济学。在此期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著作。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作者及课文郁达夫,1896年生,浙江富阳人,出身于破落地主家庭,是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三岁丧父。七岁入书塾,第二年转入县立高等小学堂。1913年随兄到日本求学。1921年发表处女作《沉沦》,这部小说以“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震动了当时的文坛。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参与组织创造社,主编《创造季刊》等杂志。这个时期作品较多,如  相似文献   

16.
<正> 读郁达夫的小说,我们常常会被作品中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那种忧郁之美所深深吸引和震撼。“忧郁是上帝的快乐”,对郁达夫的小说虽然有伤感主义,颓废主义等等毁誉不一的评价,但小说忧郁之美却是审美认识上不可忽视的,这也许正是他的小说一直为读者接受的重要原因。 忧郁,是贯穿郁达夫整个文学创作的独特审美取向。《沉沦》中主人公变态的压抑和对祖国贫弱的忧患,《零余者》中“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的绝望,《茫茫夜》中主人公不甘堕落又不能自拔的无奈……都从不同角度折射着忧郁之光。即使是写来较为明朗轻松的散文,也是“感伤的旅行”的记录。《沉沦》是郁达夫的成名作,通过其中表现出来的忧郁之美可见其一斑。《沉沦》的主人公身处异国,在民族歧视的时代氛围中敏感、脆弱、自卑,甚至有些神经质,经常“他的眼睛里就涌出了两行清泪来,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在他眼中连他唯一的避难所,被他视为朋友,慈母和情人的大自然,也充满了忧郁的  相似文献   

17.
一就一般的史料所言,郁达夫与胡适的交往始于一九二二年“夕阳楼”论争之后,近读中华书局出版的《胡适来往书信选》方知此说是不确切的,实际上早在“文学革命”开始时,他们就有书信联系了。一九一七年胡适、陈独秀等人发动“文学革命”,唤起了一批希望改革,谋求民主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觉悟。当时留学日本的郁达夫就是如此。他对胡适在《文学改良刍  相似文献   

18.
《沉沦》是郁达夫的一篇"自述传"抒情小说,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文中"他"的日本求学之旅,忧郁症下的内心情感,情爱的接触等,来抒发个人对祖国的爱恨交加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郁风同志在《新文学史料》第五辑上,发表了《郁达夫的出生家庭和他的少年时期》,并附录了两幅难得的照片,为研究作家的生平活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在一幅集体照下,郁风同志注云:“1933年摄于富阳。……”笔者以为,这幅照片该摄于一九三五年九月。可能是年代久远,郁风同志没能记住准确的年份。要确定照片拍摄的年月,先要搞清楚本事,何以会有这么多人聚游在一起? 原来,一九三五年夏天,郁达夫与其长兄曼陀约定,暑中去庐山一游。兄弟俩本来一在上海,一在杭州,能借此作一聚会,倒也是一次雅举。但临期时,尽管他的曼兄频频写信,促他同去,而郁达夫终于爽约。原因是那时他的心情不快,仍处在丧子之痛中;他又不愿在庐山有趋炎之嫌。在郁华先生去庐山后,郁达夫则因有事,从杭州到了上海。郁华在庐山知悉后,写信给郁达夫,叫他多呆几天,待从庐山返沪,兄弟俩作一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在不算长的小说创作生涯中(1921—1935)共写了47篇小说(据浙江文世出版社92年版《郁达夫全集》)。在这47篇小说中,写妓女的就有《沉沦》、《茫茫夜》及其姊妹篇《秋柳》、《寒育》、《街灯》、《清冷的午后》和《祈愿》。《怀乡病者》中的少女虽未点明是妓女还是当护女,但从她在酒馆里与质夫喝酒、跳进质夫怀里解开自己衣服的举动来看,当是一身而二任的。《孤独》是郁达夫唯一的剧作(名为剧作实际上跟他的小说差不多)也以名妓李芳人为主人公。这样,妓女题材在他的小说中占了6分之1以上。这至少说明郁达夫对这一领域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