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广清 《学语文》2002,(1):29-31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好的那种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品读完之后,愿把它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再读一遍。”因而抓好文章的结尾同开篇一样重要,高明的作者在结尾时都很珍视最后一次亮相的机会,出好最后一记重拳,力求产生“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给读者留有回味的空间。那么我们在平时特别是在高考竞技场上如何展示这“最后一击”呢?本文拟结合近几年高考佳作的实例阐述之。 一、含蓄蕴藉心智 明代许榛在他的《四溟诗话》中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即结句应含蓄耐人寻味。鲁迅先生的《故乡》即是很好的范例,其结尾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这种启人心扉式的结尾,在历年高考中被不少考生娴熟地加以运用,例如:  相似文献   

2.
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中如果能有一两句意味深长的警策之句,则如梦里的一声钟,长鸣惊心。因为这样的语句便于人们记忆、诵读、引证、咀嚼,有如“文眼”,使文章“活”起来,或灵气飞扬,或大气凝重,使文章的价值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深谙此术的,当首推鲁迅先生,他在《故乡》中写道:“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文字不仅具有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3.
让我们先来看看鲁迅先生的名作《故乡》最后一段:我在蒙咙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相似文献   

4.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应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品味文章语言,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品味矛盾语言,培养辩证思维能力。许多文章中有一些看似矛盾而实则蕴意颇丰的句子,在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①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②暮蔼中古墓累累,夜闻林竹萧萧,声如泉涌,独坐窗前,久不能寐,我有一种凄凉而又甜蜜的落叶归根的感觉。(刘庶凝《〈还乡梦〉自序》)例①中,“希望”为什么会“无所谓有”,又“无所谓无”呢?实际上,这…  相似文献   

5.
在文章写作方法中,有一种方法为"突起,纡行,峭收"。"纡"是指内容表达要纡回曲折而富有变化;"突"和"峭"则是指开头和结尾要精警、醒目和含蓄有力。  相似文献   

6.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名言人们耳熟能详,它出自鲁迅的小说《故乡》,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相似文献   

7.
[命题]《故乡》结尾:“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请以“路”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  相似文献   

8.
三、从有感情地朗读到体悟文章背后的意思在语言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二阶语义。所谓二阶语义就是潜藏在表层语言形式背后的深层次的意思或道理。比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所说的“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多了,也便成了路。”在这里,“地上本没有路,走的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字面上所说的可以算作一阶语义,而潜藏在这一语言形式背后的“希望是需要人去为之奋斗的,奋斗的人多了,就一定能够冲出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就是由字面意思生发出来的“二阶语义”。那么,人是怎么从对一…  相似文献   

9.
一、高考书面表达基本要求 分析高考评分原则可知,第五档(最高档)文章的要求是:覆盖所有主要内容要点.同时不疏忽内容的次重点:做到语言适用的准确性.同时追求语言表达的丰富性;注意短文内容的连贯性,同时注意篇章结构的紧凑合性。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做到:书写认真,尊重读者;写好开头和结尾,吸引读者;使用较高级的语言结构、句型,征服读者;重视文章的感染力,感动读者。同时掌握审题四个方面:结构——要点——表达——连贯。  相似文献   

10.
说明文的开头和结尾河北省高碑店市周彩霞一提起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记叙文,而往往忽略说明文。虽然说明文的特点是平实、简明,不必像记叙文那样,用倒叙或悬念式开头来吸引读者,也不必用含蓄的结尾引人深思,但是好的说明文在开头结尾上也是相当讲究的...  相似文献   

11.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应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品味语言,培养瓣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品味矛盾语言,培养辩证思维能力许多文章中有一些看似矛盾而实则蕴意颇丰的句子,在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①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  相似文献   

12.
写好文章的结尾很重要,它能给读者留下一个完美鲜明的印象,给读者以文章首尾圆合、结构严谨的感觉。小学课本中许多文章的结尾都非常有特色,在写作的时候,同学们如果能够学习并灵活运用这些结尾方法,就一定能够写出个漂亮的结尾来。一、照应题目,首尾呼应。比如《小木船》开头写道:“每当我看见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就想起陈明来。”结尾写道:“一看见这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就好像看见陈明站在我的面前。”开头与结尾相呼应,相辅相成,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二、表达愿望,抒发感想。比如《心愿》的结尾是这样的:“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  相似文献   

13.
裁判亮分     
本期三位作者对《偶像》这一命题写得各具特色。胡晓萌同学以雁儿的遭遇为线索 ,具体描写了以明星为偶像的校园流行时尚 ,并对此作了深刻的反思。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对比鲜明 ,尤其是结尾通过比喻 ,画龙点睛 ,使文意得到升华。黄锁娜同学以富有象征意味的白色鸟作为偶像 ,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 ,语言含蓄隽永 ,以日记体的形式较好地揭示了内心活动 ,但文意较晦涩。钱吉同学从联想切入 ,形象地把偶像比喻为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该文是一篇以普通的劳动人民作为偶像的文章 ,与胡晓萌的文章正好形成了对照。语言平实自然 ,情真意切。我给以上三位…  相似文献   

14.
[命题]《故乡》结尾:“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请以“路”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点拨指导]从命题的要求看,应写成议论文体;从所提供材料的含义看,是说有没有希望完全取决于自已的奋斗和努力。“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  相似文献   

15.
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强调文章“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最忌的却是真的完了。也就是说:好的结尾应该如撞钟,虽然已经戛然而止,但文章那美好的意境、感人的细节、别致的写法、优美的语言,却深深地印人读者的脑海中,令其回味无穷。同开头一样,好的结尾可以使你的文章达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奇效。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说:“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可见文章结尾用“画龙点睛”来形容不足为过。如何使自己文章的结尾为自己的文章添彩?  相似文献   

16.
邢稳 《中学生博览》2022,(32):54-56
<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若难遽别。”所谓“媚语”就是富有文采,意蕴深刻的语言。“媚语”能让文章锦上添花,让读者回味无穷。文章结尾与开头同样重要,好的结尾称为“豹尾”。因此,我们要学习掌握各种结尾技巧,打造出精品作文的“豹尾”,使文章收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下面以教材中哲理性结尾的辞格运用为例,说说“了解”、“体会”、“注重”之间的关系。哲理性结尾,无论是由物明理,还是由事及理,都具有由表及里、言简意深、升华文旨的特点,能使读者在沉吟中闪亮思想,收获美感。语文教材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构建哲理性结尾的笔法,值得我们学习并在作文中运用。一、运用双关。请欣赏鲁迅《故乡》的结尾:“我想:……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里的“路”既是有形的,更指…  相似文献   

18.
文章的结尾是整篇文章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结尾。好的结尾,能使读者接受文章内容的启发;能使读者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能给读者强有力的感染,促进其行动。语文课文中的结尾方法有多种多样。现介绍常见的几种结尾方法及其作用,供教师在教学时借鉴。 (一) 自然性结尾。《一张珍贵的照片》的结尾  相似文献   

19.
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选择结尾的方法,必须从全局来考虑,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以求得更好地表达中心,达到写作的目的。下面介绍十二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相似文献   

20.
犤单元读写要求犦一、本单元包括中国新诗和外国诗。阅读要求理解每首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每首诗所要暗示、启迪读者的深刻含义或道理,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注意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表达方法,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二、改写是本单元的写作中心。改写,主要是表达方式或表达角度的改变,其实是对原作的一种再创作,需要丰富的大胆的想象和联想。改写要过好“三关”:语言关、材料关、表达关。犤单元重难点犦一、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二、领会诗歌的象征意义。三、学习对比写法的运用。四、学习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