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戈悟觉的短篇小说《列车离去时一声长啸》,掩卷沉思,心头的沉重感久久不能驱走。作家以其敏锐深刻的洞察力,娴熟的文笔为读者塑造了尹莎、何廉、刘立荣等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不仅是一曲美的颂歌,而且也是一根鞭笞丑恶灵魂的鞭子,作品有很强的时代气息。 作品主人公尹莎,一个美丽、善良、才华出众,集外在美与内心美于一身的女舞蹈家。工作清闲、经济殷实,生活舒适,但这不是她人生的唯一目的。象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的:人除了有食物、睡眠、性欲这些生理需要,及安全、感情需要外,还有理想、抱负、创  相似文献   

2.
《历史研究》1989年第5期,刊载田余庆教授《〈隆中对〉再认识》一文,是近来以实事求是态度研究诸葛亮《隆中对》,兼评价刘备及诸葛亮的颇具分量的学术论文.全文据历史资料立论,不溢美,不回护,也力求不苛责古人.作者撰此文的目的,似乎是对我国历史上少见的几桩创业之初人臣为君主从战略方面画进取之策,终致应验的事件中  相似文献   

3.
色彩在《游园惊梦》中起到了十分独特的作用,色彩成为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烘托气氛的重要艺术方法和手段。白先勇运用色彩艺术不仅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身份地位,还对人物的特殊心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衬托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次偶然的机会,翻阅《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年第10期,看到了张晓风《行道树》的原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课文《行道树》与之相比,除了个别字词有细微变动之外,还在首尾做了较大篇幅的删除。而这几处删节留给我深深的疑惑:这么好的段落,编者为什么不选进去,还文章一个本来面目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删除的开篇部分:每天,每天,我都看见它们,它们是已经生了根的———在一片不适于生根的土地上。有一天,一个炎热而忧郁的下午,我沿着人行道走着,在穿梭的人群中,听自己寂寞的足音,我又看到它们,忽然,我发现,在树的世界里,也有那样完整的语言…  相似文献   

5.
《隆中对》使刘备绝处逢生,找到了自己发展势力的道路,也奠定了诸葛亮的政治家的地位。历来对《隆中对》的分析较少注意诸葛亮为刘备指出的北上攻曹的战略。由于刘备没有按照诸葛亮的规划攻曹,结果造成蜀汉局促于蜀地,从而丧失了北上发展的机会。这充分说明了诸葛亮的远见和卓识。  相似文献   

6.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若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  相似文献   

7.
<安恩和奶牛>是丹麦作家约翰尼斯·延森的名作.1897年起,延森以家乡希默兰风土人情为题材写了一批中短篇小说,结集为<希默兰的故事>,<安恩和奶牛>选自其中.小说篇幅短小,情节也不复杂,却因淳朴的人物形象和奇妙的构思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8.
茅盾先生20年代末流亡日本期间,曾写过一批散文,其中发表于1929年2月10日《小说月报》第20卷的是一篇不足700字的随笔《卖豆腐的哨子》。文章写“听得卖豆腐的哨子在窗外呜呜地吹”后引发的巨大而又“难言”的怅惘忧愁。那么,作者具体又因何而愁呢?文章表现得“难言”而隐晦。但我们可以随着作者对自己情感的四次“排除”,进一步明确其心理历程。第一不是乡愁。“像我这样的outcast,没有了故乡,也没有了祖国,所谓‘乡愁’之类的优雅的情绪,轻易不会兜上我的心头”。茅盾先生早年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以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为工作,所以文中常夹…  相似文献   

9.
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断魂枪》被收录在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同专题收录的还有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纵观老舍先生的小说创作,我们可看到一个似断实续的基本主题——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反思、批判。老舍先生继承了从鲁迅先生开始的关于"国民性"和"民族性"的思考,在某些方面还显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张孝祥不但生活在一个佛学兴盛的朝代,而且生活在一个佛学气氛浓厚的家庭里。孝祥的伯父张邵、父亲张祁都热衷于研究佛理,妻子时氏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孝祥本人喜欢与僧人交往,在任地方官期间,经常与名僧一起悠游山水,以诗词相唱和。从《文集》中的疏文、偈子来看,孝祥主要崇尚禅宗思想。张孝祥的禅宗思想在其爱国主义壮词中很少流露,而在其雅词中则有较多表现。张应行《于湖先生雅词序》说:“所作长短句凡数百篇,读之泠然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加拿大幽默作家S.B.里考克的科幻小说《穿石棉服的人》创作思想,指出其闪光点和误区,还分析了作者对未来世界产生忧患意识的原因,肯定了作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还是世界各国中统一历史最长、唯一没有巨大文化断层的国家。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而不断,正是由于在它传统的思想文化中凝聚着许多积极因素,在它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中,具有着不断更新、兴利除弊、富民强国的许多治国良策,才使它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世界古老的文化文明史上闪射着经  相似文献   

13.
教读《隆中对》时,我设置了"评价孔明"的环节。出乎意料的是,有个学生竟说他发现了诸葛亮的阴招。他叫马强,虽然个子不比别人矮(座位在最后排),学习却不比别  相似文献   

14.
一天,老师要开会。因走得急没跟其他老师交代,所以让我来担任小老师,给同学们上一堂语文课。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迅速走进教室。我站在讲台上跟大家说:“因为老师要去开会,由我来上这节课。”虽然我表面不紧张,可心里却“砰砰”跳个不停,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是想到这是老师交给我的重任,我还是挺了过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回延安》的意象解读为论述要点,从“我”的见闻感受开始,突出回的过程、颜色描述以及对延安的情感等,阐述隐藏其中的时代烙印、情感意义以及价值内涵。剖析《回延安》的意象,引领学生在深层解读中掌握诗歌的精髓要义,为学生准确深谙诗歌主旨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第三回书中的重要人物纷纷出场,因此,在全书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该文从小说叙事的角度.通过叙事的空间、叙事者、叙事对象的视点变化等,解读叙事对象的外在面影、内在精神及叙事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较清晰地预设或推演出叙事对象性格和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欧阳子在《(游园惊梦〉的写作技巧和引申含义》一文中,评价小说《游园惊梦》的主题是“人生如梦”,认为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人生观是消极的多。而笔者认为小说主题是积极的,作者是在“如梦人生”这一消极外衣的掩盖下,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邵翠兰 《学语文》2007,(5):11-11
诸葛亮,妇孺皆知,在古代文学作品里是智慧的象征。他非凡的才情,仅从《隆中对》与《出师表》(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语文》)两文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9.
章宇 《阅读与鉴赏》2005,20(7):63-64
茅盾先生20年代末流亡日本期间,曾写过一批散文。其中发表于1929年2月10日《小说月报》第20卷的是一篇不足700字的随笔《卖豆腐的哨子》。  相似文献   

20.
张觅 《初中生》2018,(4):24-25
《博物志》选读 《博物志》卷之二 外国 夷海内西北有轩辕国,在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渚沃之野,鸾自野,民食凤卵,饮甘露. 白民国,有乘黄,状如狐,背上有角,乘之寿三千岁. 君子国,人衣冠带剑,使两虎,民衣野丝,好礼让,不争.土千里,多熏华之草.民多疾风气,故人不番息,好让,故为君子国. 三苗国,昔唐尧以天下让于虞,三苗之民非之.帝杀,有苗之民叛,浮入南海,为三苗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