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煦,字沧晓,河南光山人,生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卒于乾隆元年(1736年),一生"博极群书,湛精于易"。(《周易函书约存·顾成天序》)著有《周易函书约存》、《周易函书约注》及《周易函书别集》等。胡煦视《周易》为传道之书,因此在解释卦爻辞的同时,常论及其他命题,如人性论、天人关系等。关于人性,他继承孟子之人性本善说,并提出了复性的说法,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胡煦纳甲说的内容、意义及其学术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煦,河南光山人,生活在康乾盛世,是当时著名易学家和理学家,一生潜心研究<周易>,曾为康熙帝讲<易>而受到称赞,康熙下诏纂<周易折中>,大学士李光地为总裁,命胡煦为分纂官,参与撰写<周易折中>,著有<周易函书约存>、<周易函书约注>、<周易函书别集>等.其易学"酌于汉学宋学之间",精于义理,而不废象数.就象数而言,言体卦、纳甲说、河图洛书、先天后天、天根月窟等.其中纳甲说是他象数易学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其易学折中于汉宋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胡煦,字沧晓,河南光山人,生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卒于乾隆元年(1736年),一生"博极群书,湛精于易".(《周易函书约存·顾成天序》)著有《周易函书约存》、《周易函书约注》及《周易函书别集》等.  相似文献   

4.
胡煦是清初一位重要的易学家、理学家,他的思想有很多独到之处,对《周易》尤为精通。牟宗三在他早年的第一部作《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涵义》中,发掘了胡煦的易学思想,并称胡煦是中国的最大之纯粹哲学家,认为胡煦的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有系统最有见解的思想体系。近年来,海内外对胡煦思想的研究逐渐增多。胡煦易学思想研究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胡煦作《周易函书》点校整理被列为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重点科研项目,胡煦理学思想研究被列为河南省教育厅人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因此,对胡煦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一项重要的、迫切的任务。为此,我们约请了海内外一些专家学撰对胡煦思想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希望能够引起学界的关注。今后我刊将继续开设“胡煦思想研究”专栏,恳望海内外专家学不吝赐稿,以推动胡煦研究的不断深入。[编按]  相似文献   

5.
胡煦,字沧晓,号紫弦,河南光山人。生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卒于乾隆元年(1736年)。他生有异禀,知嗜学,多深沉之思,尤深于《易》。年十八岁以后,志益奋,功益专,凡古人说《易》之书,靡不贯通以求合四圣之旨,遂以易学终其身。他的主要易学作有《周易函书约存》、《周易函书约注》、《周易函书别集》等.总称为《周易函书》。  相似文献   

6.
胡煦     
胡煦 ( 1 6 55- 1 736 )字沧晓 ,河南光山人。胡煦年少时即好学 ,善为文。中举后久久不得中进士 ,于是以举人住安阳教谕。康熙 51年 ,已年过半百的胡煦终于考中进士 ,从此改变了他后半生的生活。胡煦被选为庶吉士 ,散馆后 ,授翰林检讨。康熙皇帝听说胡煦精通《易》理 ,特召他到乾清宫 ,向他询问《河》、《洛》理数及卦、爻中的疑义。胡煦绘图进行解说 ,颇得康熙皇帝的赏识 ,称他是“真苦心读书人也。”康熙五十三年 ,他在南书房当班。当时康熙正在编纂《周易折中》,大学士李光地为总裁 ,让胡煦分纂。不久 ,调胡煦在蒙养斋行走 ,参与修撰《卜…  相似文献   

7.
胡煦生于清初,一生精研《周易》,颇有自得。他兼采汉宋,融贯象数义理,提出了很多深刻独到的思想,其中对朱熹易学的批评是其易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反对朱熹把《周易》看做是卜筮之书,批评他只在占卜上着眼,与易理多不相通。又批评他将伏羲之易、文王之易与孔子之易分割开来,不能一以贯之。他反对朱熹的卦变说,认为朱熹不知《周易》中往来之义,而以卦变说解易,致使易理益晦。文章主要通过在清初学术思想背景之下,辨析胡煦与朱熹易学的差异,并以此理解胡煦易学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周易》反映了中华先民由原始思维向现代思维转化的过程 ,《周易》的成文及在占筮过程中使用的思维符号是“象” ;此“象”有四种形态 ,三种思维形式即“直观表象思维”、“象征思维”、“意象思维” ,本文立足于《周易》 ,结合原始人类学知识 ,分析论述《周易》中所存在这三种“象”思维。  相似文献   

9.
《周易》是卜筮之书,但却是周初政治生活的产物。据《左传》昭公二年载,晋国的大夫韩宣子适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说:“周礼尽在鲁矣。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韩起曾事悼公为卿,识见颇高,此时聘鲁,且告其已代赵武为政,他的感慨当然不会是不着边际的无稽之谈,因此研究《周易》的政治思想应该以此为线索。  相似文献   

10.
胡煦是清初易学大家,在易学领域有众多创见。胡煦易学的众多创见,以其根本创新精神为基础,而其创新精神,主要包括两点,第一,胡煦的大易学视野所体现的统贯精神,第二,胡煦的《循环太极图》所体现的统摄精神。依靠统贯精神,自然天道、河图洛书,与先天四图、《易经》卦爻、《易传》等四圣之《易》得以贯通,大易学视野得以展开;依靠此统摄精神,胡煦创《循环太极图》,以之明天道、配诸图、论《周易》,无不言之成理、论说圆融。据此两大创新精神,富于特色的胡煦易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11.
本较全面较系统地介绍和评析了《周易》的化价值与周易研究热:一、从国内研究组织和机构、研究队伍、学术活动、研究成果以及海外“周易热”的出现等方面.评介了“周易热”的概况;二、以东方化之奇葩、潭真的哲学经典.打开宇宙迷宫的金钥匙、经邦济世的要诀、上古巫史化的百科全书、神秘化的理论基础等六个观点,介绍和评价了《周易》的化价值.其中不乏深刻的学术见解。这些对研究《周易》和考察周易化现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较全面较系统地介绍和评析了《周易》的文化价值与周易研究热:一、从国内研究组织和机构、研究队伍、学术活动、研究成果以及海外“周易热”的出现等方面,评介了“周易热”的概况;二、以东方文化之奇葩、深奥的哲学经典、打开宇宙迷宫的金钥匙、经邦济世的要诀、上古巫史文化的百科全书、神秘文化的理论基础等六个观点,介绍和评价了《周易》的文化价值,其中不乏深刻的学术见解。这些对研究《周易》和考察周易文化现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凡著书者,必重於立名义,立名以示其意而明其旨,名正方可顺言其意,读书亦然,知名义而后可知其文所言为何。如何理解《周易》命名之义,对於读《易》解《易》及知《易》为何书,实有重要意义,此仁见智见判然始分之初。汉以降,对《周易》命名义说有多种,其对“周”字的解释和理解基本有二种,而对“易”字的解释则较多,本文分而论之。先叙“周”字:一曰“周”指周代。《周易正义·序》云:“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边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故名之《周易》。……”又文王作《易》时,正在  相似文献   

14.
一、《周易》是部什么书?《周礼》上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古人把《周易》列入五经之内,名之曰《易经》或称之为《易》,又把它列为五经之首。可见古人对《周易》十分重视。那么,《周易》是部什么书呢?陈立夫先生在他的《天道、人道、道统》一文中说:“《易经》是中国一本最伟大的书。”王新春在他的《再论<周易>的形成及其理论特色》中说,《周易》体现了“天人宇宙哲学”的内容。黎子耀在他的《周易秘义》一书中说:“它是披着宗教外衣而掩盖其革命内容的伟大著作。”李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挖掘和剖析《周易》“卦”、“爻”中的范例入手,认为《周易》作为一部指导人们思维的工具书是以其独特的载体——“象”来概括事物,阐发哲理的,进而揭示和论证了《周易》的思想内容里蕴含着观物取象的思维特色。  相似文献   

16.
胡煦“乾元”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煦认为《周易》为天人合一之书为理论出发点,围绕"元"这一最高最完善最原初的观念,上至日月交光自然之易,下至阴阳男女人伦道德,无一不是《周易》之"元"的呈现。  相似文献   

17.
创新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周易》中有着深刻蕴含。《周易》中包含着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统一,归纳和演绎的统一,还有对“象思维”的关注使《周易》具备了实现创新的前提条件,从实象,意象到器物的转化说明了创新的过程。《周易》中的创新思想对科技创新具有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观物取象”是《周易》的创作原则,它作为一种思维形式,贯穿于《周易》创作的全过程;“感物道情”是朱熹对《诗经》创作旨趣的概括,他认为《诗》既不是“史”,也不是“论”,而是“感物道情”。从“观物取象”到“感物道情”,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周易》中蕴涵的艺术知觉元素。  相似文献   

19.
“观象制器”由《周易·系辞传》提出,历代易学家对此有不同注解。本文则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它的意义。一“象”在《周易》中有不同的内涵:概括起来不外三种: 一是指物象,即事物运动变化所呈现出的能被人的感官所感知的现象(包括物质实体),如“仰观象于天”;“天垂象,见吉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在天成象”等。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物象在《系辞传》中多指天象。而地上之物则以形言之。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象谓悬象,日月星辰也;形谓山川草木也。“朱熹在注解《系辞》时也说:“象者,日月星辰之属。形者,山川动植之属”。不过,《系辞》虽注重天象。但也不排斥地  相似文献   

20.
“观物取象”是《周易》的创作原则,它作为一种思维形式,贯穿于《周易》创作的全过程;“感物道情”是朱熹对《诗经》创作旨趣的概括,他认为《诗》既不是“史”,也不是“论”,而是“感物道情”。从“观物取象”到“感物道情”,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周易》中蕴涵的艺术知觉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