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会议报道没写头”,“会议报道没听头”,“没看头”,这是一些记产和不少听众、观众、读者对会议报道质量不高的真实、客观评价。那么,如何改进会议报道呢?这里,我就如何改进电台的会议报道浅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会议报道,一直是新闻业务改革的重点。根据实践经验,对人大、政协等重要会议以外的一般性会议,通常采取的原则是:尽量精简,努力写好。即:没有必要报道的会议,坚决不报;某些内容有新闻价值,那就“跳出会议写新闻”,只讲实质性问题,不提会议,或是作为“新闻根摒”、“消息来源”带上一笔;对于一些必须报道的庆祝性、纪念性会议,则力争创新、写好。“跳出会议写新闻”是大家熟知的作法。《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1978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当时,北京市委举行扩大会议,讨论的问题很多,为“天安门事件”平反  相似文献   

3.
会议报道上稿易,但出好稿难,以至于一些有识之士告诫年轻记者“多往基层跑,少在会堂转”。笔者作为一个政协机关报的记者,不“泡会”是不可能的,不写会议报道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记者在搞好会议报道的同时,能跳出会议写新闻,从“茬子”里面逮“活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顾名思义是一个“会”。它是以会议为载体,达到履行职能的目的。除全委会  相似文献   

4.
王庭僚 《新闻知识》2000,(11):27-28
会议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改进会议报道,提高会议报道质量,是新闻界共同关心的课题。会议报道对新闻单位和新闻宣传来说,具有观察的全面性,研判的权威性,信息的密集性、聚集的可行性,精英的荟萃性,民意的汇集性,沟通的典型性,决策的导向性。会议是“思想库”、是“信息库”,对这一点,新闻工作者能不能认识到位,能不能把会议的“潜能”开发出来,这是对传播媒体水平高低的一个检验。怎样搞好会议报道?《深圳商报》的做法是实事求是,满腔热情,不该报的会不报,可报可不报的会尽量不报或少报,但是带有全局性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会议(这里指真正的该开的会议),聚集各方人士。交流经验,互通信息,切磋问题,研讨政策。会议,是问题的“磨盘”,是信息的“集市”,是政策的“产房”。会议讨论的新问题,发布的新信息,决定的新政策,是广大读者关心的,是会议新闻价值所在。至于会议本身,那不过是机关、团体普遍使用的活动方式,读者一般不会感兴趣,一般没什么新闻价值。所以说,就会议报道的会议,这样的会议报道是嫌多;跳出会议圈,从问题、政策、信息上刻意求新,这样的会议报道则是读者需要的。把会议报道看成是报道会议,这是会议报道的陈旧观念。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会议报道往往是程序式的,一揽子的。开幕  相似文献   

6.
视野     
《视听界》1998,(3)
“两会”代表委员呼吁:减少一般会议报道3月16日《新闻出版报》讯,一般会议报道过多,一直是困扰新闻传媒的一大顽症。因此,减少一般会议报道,对有效发挥新闻业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关系重大,这自然也就成为“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的共同呼吁。“内容空洞、报道太长、形式陈旧是许多会议报道的通病,这类报道大家是不爱看的。”作为四川省广播电视厅厅长的李之侠代表一语中的。他说,  相似文献   

7.
会议报道一向是新闻报道中的难点,会议消息的写作也一向是消息写作中的“硬骨头”。这一方面是因为会议报道一直在新闻报道中占重大比重,另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以来形成的会议报道方式的呆板和陈旧令读者和作者同样头疼。我认为,要写出新鲜而又有特色的会议消息,首先应该做到两点,即“钻进去”和“跳出来”。  相似文献   

8.
获奖的感慨     
在一次好新闻颁奖仪式上,一位记者接过获奖证书后说道:“我的会议新闻获奖是头一回,这将激励我研究、采写好会议新闻。”听君一席话,感慨何其多。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谁都或多或少采写过会议新闻。可到推荐评好新闻时,尽管有的会议新闻还可以,但作者不敢自荐,新闻单位也不愿评。这也难怪,现在会议报道太多,新闻单位和读者都在呼吁压缩、改进会议报道。于是,评好新闻活动就较少考虑会议新闻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压缩”,不是取消;“改进”,是为了把会议报道搞得更好。说到底,会议并不是没有新闻,关键在于记者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9.
会议报道,是新闻改革的难点之一,也是记者获取新闻和新闻线索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新闻报道是不应该忌讳会议的,会议是个“富矿”,会议里面有“黄金”。记者要善于从“富矿”中提炼出“黄金”,把它献给读者、观众和听众。怎样从会议的“富矿”中提炼出新闻呢?这需要记者充分利用会议提供的有利条件,积极主动地去“挖会”,把埋在会议中的“黄金”挖出来。也就是要精心构思,精心写作,这叫做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同行们常常议论如何改革会议报道。看来,这当中也应包括改进会议消息标题制作的问题。会议消息同其他许多新闻一样,其作用是向读者提供信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改革会议报道,要改变“为会报会”、“就会报会”的状况,做到有新闻则报,无新闻则不报;如果需要报道,就一定要写出“新闻”——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同样,制作会议消息  相似文献   

11.
“会议报道太多”、“会议报道没写头、没看头”,这是新闻界同行和广大读者(听众、观众)对当前某些会议报道质量不高的评价。 如何改进会议报道,提高宣传效果呢?这几年不少新闻单位的记者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写出了不少会议报道的成功之作,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誉。本刊以前也曾介绍过一些记者的成功经验,这期再推出三篇,仅供大家借鉴。 解决会议报道的诸多问题,由于各种原因,新闻单位还一时难以办到。但是,把会议报道写活,增强指导性、可读性,就看记者的真本事了。愿同行们施展才华,运用妙笔,把精采的会议报道奉献给广大读者。同时,本刊也欢迎同行们对改进会议报道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对重大活动、重大会议报道的思路需要做一些改变,话语创新应该是当下值得研究的课题。过去总觉得像全国两会这样的重大主题报道除了程序性新闻外,就是这“侧记”那“特写”外加“纷纷表示”。其实很多时候,所谓主流媒体人是凭着惯性工作的,重大会议报道给人的感觉总是端着“架子”,不是主席台上,就是主席台下。  相似文献   

13.
可读性——这是摆在报纸编采人员和通讯员面前的一个老题目,也是至今未得到圆满解决的一个老题目。 没有可读性,言之无物、言之无味、读者不爱看的报道乃至一张报纸,是一种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用高尔基的话说,是一种“语言垃圾”。 从报上完全消灭这些“语言垃圾”现在还做不到。报纸编采人员和通讯员可以做到的是:尽可能减少这种“语言垃圾”,尽可能使新闻报道变得言之有物、言之有味,以增强可读性。 增强可读性是个大题目,本文只从两个具体问题入手,试谈一谈。 在报上的各类新闻中,可读性最差的是会议新闻和经济新闻(还有与此相关的一些“硬新闻”)。作为党报,这几类新闻不可不要,而且往往还要登在重要位置。如果把这几类新闻的报道方式加以改进,增强其可读性,那么将带动整张报纸的面孔为之一变,为之一活,为之一新。 怎样改革会议新闻和经济新闻,增强其可读性呢?我以为可用两句话概括:会议新闻信息化,经济新闻生活化。 一、会议新闻信息化 长期以来,报界反复呼吁要“减少会议报道”,然而收效甚微。因为作为党报,限于种种条件,会议报道是很难“减少”的。换个思路想一想:这些年来,我们是否对“减少”会议报道空喊太多,而对改革会议报道实做太少呢?  相似文献   

14.
作为地市级党报,报道好市委市政府的会议,宣传好会议精神,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要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对此没有任何价钱可讲。但是,会议报道必须让读者爱读,这既是贯彻“三贴近”的要求,也是增强会议宣传效果的需要。反思一下,读者为什么对过去的某些会议报道存在厌读情绪呢?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是这些会议报道存在“四有余、四不足”一是程序性有余,贴近性不足。有的会议报道过于注重会议程序的报道,谁出席,谁主持,谁讲话等等,一应俱全,而群众关心的新闻往往被淹没在繁杂的会议程序之中。二是综合性有余,典型性不足。会议上表扬的那些新鲜感人的典型的人  相似文献   

15.
如何报道会议新闻?这是报纸工作的一个难点问题。笔者所在的《联谊报》是浙江省政协主办的一张综合性大报,与“会”相遇自然不计其数。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得出一点体会,就是会议报道,要有“为会增辉”、“为稿增色”的思想准备。去年,我参加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的采访。三十  相似文献   

16.
有人对5家报纸平均每月刊登在一版的会议消息作了统计,最多的是79条,其次是63条、54条、53条,最少的是45条。可见会议报道多,已是一种普遍现象。这几年,特别是新闻改革以来,一再强调要减少会议报道,可就是减不下来,原因是什么呢? 以“格”取舍,是其一。不少新闻单位在报道会议时都有个“格”,拿这个“格”作为登不登某条会  相似文献   

17.
会议报道对于报纸十分重要,尤其是党报。如果没有会议报道,有的报纸要闻版甚至就会“开天窗”,对此,党报编辑深有同感。本着对读者负责任的态度,很多报纸前些年积极地进行了会议报道改革。但是最近翻阅一些报纸,笔者发现部分会议报道公式化的苗头再度出现。这是非常可怕的,因为读者不买账,所以一定要严防会议报道公式化死灰复燃。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要求全党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下决心精简会议和文件,改进会风和文风”;进一步制定具体办法,“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新闻报道。”从新闻工作的角度看,这对改进会议新闻报道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会议报道充斥新闻媒体,常见泛滥之势,这是一个一直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其主要症结,一是“逢会必报”,无论会议是否真的就那么重要,也无论会议有无实质性的内容;二是“一会数报”,一个一般性会议,开幕报,闭幕报,做了消息还要做专访、侧记;三是报道“程式化”,往往是“名单+讲…  相似文献   

19.
《挤“水分”)是记者在会议上抓到的一条“活鱼”。会议报道人们普遍不喜欢。为什么?就是因为太“死”、太“板”。通常是“会议什么时间召开”、“什么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提出”、“会议认为”、最后“会议号召”等。模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在会议报道中最为突出。所以,记者们往往把会议新闻称为“一潭死水”。  相似文献   

20.
2002年8月21日,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开幕。在为期8天的国际数学家大会期间,新华社共播发搞件69条,其中程序性报道仅11条,从8天枯燥的数学会议中捕捉出58条程序外的鲜活报道。国际数学家大会报道集中体现了新华社会议报道改革的成果。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对这一报道的整体作出描述,这个词不是“会议”,更不是“程序”,而是“新闻”。即使其中的程序报道,也完全是以新闻价值标准为取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