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线索,是指文章中把材料贯穿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行文中的反映。线索对于全篇结构、交代事件、表达感情都很重要。文章的线索很多,不同主题、不同材料的文章,其线索也不相同。 下面以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记叙文为例,谈谈线索安排的常见方法。 一、以人物为线索 作者以人物的行动作为思维的脉络组织材料,贯穿全文。如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一文,  相似文献   

2.
线索是记叙文中贯穿全文的脉络,是记叙文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整体。阅读记叙文,要注意找出文章的线索,并沿着这条线索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进而理解全篇的思想内容。记叙文的线索比较复杂,有的文章是以事物为线索,如《小麻雀》一文,以小麻雀为线索;有的以人物为线索,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的“我”,不仅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也是安排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有的以事件为线索,如《分马》,全文自始至终以“分马”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写得有条不紊,…  相似文献   

3.
记叙文的线索,原则上说,分为两个方面:即文章的顺序和贯穿文章的材料;一般说,是指后者。所以记叙文的线索与顺序,既有一定联系,又不是一回事。线索在记叙文中起着贯穿全文内容的作用,一篇复杂的记叙文往往不止一个材料,若把这些材料比作粒粒珍珠,那么线索是将粒粒珍珠穿成串的红线。线索的作用在于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地把一个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和事件连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线索无定格。可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就是以“寻找和运送药品”串连全文的;有以人物活动为线索的,例如《谁是最  相似文献   

4.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是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指散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学习散文,要通过文章中“散”的材料,分析作者的用意、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这就要抓住散文的“神”。理出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的线索有的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线索;有的以人物形象的某一特征为线索,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为叙事线索;有的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如《桃花源记》;有的则以某一事物或景色为线索,如《记一辆纺车》、《听潮》。  相似文献   

5.
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要根据题材、中心思想和写作意图而定,从表达效果出发选用不同线索。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条线索。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是以母亲这一人物为线索的;李健吾《雨中登泰山》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的;鲁迅的《藤野先生》是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的。有的文章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在阅读分析过程中,需要仔细的思考。如夏衍的《包身工》,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主要线索,写她们从黎明被喝着起床到黄昏疲惫不堪地放工回来,过着非人的悲惨生活;以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必将灭亡作副线,深刻的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又如鲁迅的《药》,以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和小栓之死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的斗争,被杀害,血被吃为暗线,小说中两条线索交织,揭示了复杂的主题思想,既揭露了封建统治者  相似文献   

6.
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其形式也是多样的。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构思的配合。总体说来,大致有六种常见线索: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2.以地点的变换为线索。3.以人物为线索。4.以事件为线索。5.以物为线索。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怎样快速而准确地抓住文章线索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意标题中的词语。2.寻找时空变换词句。3.寻找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4.寻找作者的情感变化。  相似文献   

7.
大凡一篇记叙文,结构上都有一条明晰的线索。有的文章是以事为线索,如《夜走灵官峡》一文,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物为线索,如《小麻雀》一文,以小麻雀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景为线索,如《海滨仲夏夜》一文,以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时间的光彩和色彩的变化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一文,以“我”对小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线索,有的文章中又有明线、暗线之分。如《藤野先生》一文的明线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相别、怀念,暗线则是鲁迅先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又如《…  相似文献   

8.
线索之我见     
人教社编辑出版的高一册语文,把“贯穿全文联缀人物和事件的‘序’”称作“线索”。这虽然反映了线索的本质特征,但字眼“序”很有混同于“顺序”之嫌。在谈“一篇文章应以什么为线索”时,教材说:“这是由文章的中心思想决定的。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例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以下简称《为》文——笔者注),就是以‘寻找和运送特效药’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可以是感情,如《记念刘和珍君》就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的;它还可以是某  相似文献   

9.
<正>叙事散文以展示事件过程和情景为中心,以事件的发生、发展为线索组织行文。其特点在于:一是有相对完整的事件和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但它可以按照表达需要取舍组合,可以有意安排叙述信息的详略疏密,可以在叙事的同时倾注作者的感情色彩,进行评说褒贬.一、要选取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烘托中心。写人要选取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素材,如王安忆《我们家的男子汉》,主人公是个小男孩,这个小男孩身上又有很多"男子汉"的特点,作者就精心选取了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线索?现代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在作品中,贯穿在整个情节发展中的脉络称为线索。“如果这里的“作品“是专指某些叙事性作品的话,那么这种说法是对的。如《依依惜别的深情》,作者选择以“深情“作为全文的线索,把志愿军战士在离开朝鲜时对朝鲜人民的深情以及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这一系列事件和各种人物的活动精心地缝纫在一起,使文章中心突出、脉络清晰、前后连贯、情节完整。由此可见,线索在叙事性作品  相似文献   

11.
关键词是指教材范文中最能体现事物特点属性、概括事件整体特征、揭示行文线索、表现人物形象、表达作者观点、抒发人物情感和蕴含文章主旨的词汇。范文中的关键词可以作为类似文章写作的线索支架词语,在线索上帮助学生完成同类文章的写作训练。关键词的线索支架在学生的写作训练中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对词语内在情感的理解运用使学生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2.
王菊红 《湖南教育》2004,(21):25-25
阅读线索属于作品的形式范畴,是作品的结构因素之一。具体地说,它是指贯穿全文、联缀人物和事件的序。简言之,线索即为文章的感情线索,抑或是文章的叙事线索(结构线索)。阅读教学中捕捉文章线索十分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整体阅读对课文的整体阅读不仅能让学生掌握  相似文献   

13.
提起文学作品中的线索,大家并不陌生。它可以是一个人物或一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件或一个地点,还可以是一个时间或一种感情。它贯穿全文,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主题深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篇作品一条线索,阅读者较容易把握,如果一篇作品中有两条线索,那就增加了阅读的难度。那么,怎样把握两条线索,更好地理解作品呢?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几篇经典文章给了我们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14.
[技法指津] 写文章就像建房子,严谨、紧凑的结构,能使文章文脉贯通,上下呼应,浑然一体.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指导. 1.精选结构方式. 记叙文常见的结构方式是"一线穿珠",即按照一定的线索来记人叙事,既可以以实物、人物、事件为线索,也可以以时间、地点的变换为线索,还可以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镜头呈现式",围绕中心,选择几个彼此相关的镜头,共同组合成文.  相似文献   

15.
<正>【技法指津】写文章就像建房子,严谨、紧凑的结构,能使文章文脉贯通,上下呼应,浑然一体。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指导。一、精选结构方式记叙文常见的结构方式是"一线穿珠",即按照一定的线索来记人叙事,既可以以实物、人物、事件为线索,也可以以时间、地点的变换为线索,还可以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镜头呈现式",围绕中心,选择几个彼此相关的镜头,共同组合成文。  相似文献   

16.
写一篇记叙文,总得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否则会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突出中心,需要确定明确的、贯穿全篇始终的线索.线索是记叙文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是作者纵横驰骋的思路,是把表达中心的各个事件联结成一个整体的联系线.记叙文中的线索,有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的时间线索,如《老山界》.也可以事件或物品为线索,如《草地晚餐》是按"晚餐"中心事件为线索的,而《红军鞋》则以一双  相似文献   

17.
一《一碗阳春面》有平行发展的两条线索一般认为,母子三人是《一碗阳春面》中的主要人物,在文中三人所表现出的团结、向上、不屈、奋争的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使他们共吃的“一碗阳春面”成为这种精神的象征。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母子三人固然是文章的一条线索,却不是惟一的线索。老板夫妇应该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文章的情节结构可以这样理解:  相似文献   

18.
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历史当中,事件与事件、现象与现象、人物与事件、人物与人物之间必然存在联系;事件或人物本身在发展变化,既有联系又有发展,必然存在线索。历史线索就是历史的联系与发展的过程,是历史有机体中的脉络。  相似文献   

19.
一、从课题入手探究文章的中心思想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窗口"。从"窗口"可以窥视文中的一切。有些课题中的关键词语具有揭示中心、点明主旨的作用,可谓提纲挈领,画龙点睛。教学时,可紧扣课题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心,深刻体会思想感情。如小语第七册《珍贵的教科书》,全文以"教科书"为线索,以"珍贵"为核心,  相似文献   

20.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历史人物故事作为具体、生动的历史史实,将历史人物随着时间推移的不同发展命运作为一条线索,即以人物故事为“点”,以人物发展线索串“线”,探索运用,增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与“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