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区域竞技体育事业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遵循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借鉴相关研究结果,构建了区域竞技体育事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因子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2009年竞技体育事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协调发展回归评价模型对31个省市区竞技体育事业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有19个省市区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是协调或基本协调的,有12个是弱协调或微协调的,在12个弱协调或微协调的省市区中,有7个是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5个是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水平超过经济发展水平,从区域分布来看,竞技体育事业与经济协调状况中部比西部好,西部比东部好,东部是竞技体育事业与经济不协调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2.
遵循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分理论与实证两个阶段,在广泛借鉴相关研究结果及指标数据可获得的基础之上,采用多种方法构建了我国省级区域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用基于因子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31个省域2016年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隶属函数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31个省域2016年体育公共服务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8个协调,4个基本协调,11个弱协调,8个微协调。在19个弱协调和微协调的省域中,有11个省域的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落后其经济发展水平对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要求,有8个省域的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超过要求。中部地区是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与经济不协调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3.
遵循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分理论与实证两个阶段,在广泛借鉴相关研究结果及指标数据可获得的基础之上,采用多种方法构建了我国省级区域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用基于因子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31个省域2016年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隶属函数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31个省域2016年体育公共服务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8个协调,4个基本协调,11个弱协调,8个微协调。在19个弱协调和微协调的省域中,有11个省域的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落后其经济发展水平对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要求,有8个省域的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超过要求。中部地区是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与经济不协调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量统计法对31个省市区的竞技体育发展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省城竞技体育事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其竞技体育事业发展较好,两者有非常显著性相关关系(P<0.01).建议:区域竞技体育与经济发展之间需互动协调发展,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竞技体育事业经费投入;竞技体育发展较好的地区,需要完善竞技体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竞技体育的经济功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经济对体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体育对经济的依赖关系以及区域经济与区域体育相适应几个方面,探讨体育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竞技体育发展受国家经济实力的影响,群众体育的发展受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制约.从历年体育事业经费投入与经济发展曲线图趋势比较,可见我国体育与经济发展是相协调的.  相似文献   

6.
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利用复合系统协调理论,构建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内在禀赋-社会经济外环境"系统协调评价模型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了中部六省2000—2008年的截面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发现:中部六省体育产业发展的系统协调度是不稳定和不显著的,且省区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其主要原因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内部协同效应比较弱,而体育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体育产业发展内部协同的关键因素;同时,体育经费投入的不稳定是影响体育产业发展外环境恶化的重要方面。最后,从融资创新、人才培养和发掘增长点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王明立  张亚辉 《体育学刊》2006,13(6):139-141
对2004、2005年《体育学刊》刊载的543篇论文的著者及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体育学刊》的作者以普通高校教师为主,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高、体育事业发展好的省市区,表现出高职称、高学历,年龄结构、作者地域比、内外稿比例合理,合著程度高、引文率高、基金资助项目论文数量增加明显等特征,整体水平在同类期刊中处于前列。但存在着作者地域分布极不平衡、著作类引文比例偏高等现象。  相似文献   

8.
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构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水平及耦合协调度时序、空间分异特征。结果显示:我国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水平均表现出增长态势,空间分布呈东中西阶梯分布,旅游产业综合水平好于体育产业水平;耦合协调度发展缓慢,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正向聚集特征,且聚集程度逐年递增;东部沿海地区耦合协调度好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并提出如下建议:建立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促进体育产业均衡发展;挖掘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关联性,完善体育产业发展体系;协同发挥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进程中的政府引导作用和企业创新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辽宁省14个城市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协调度模型测算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度,并对协调度偏离成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实证方法,对初级阶段体育事业的经济、社会环境基本特征作出描述,旨在对初级阶段体育事业发展定位作一基础性研究。结果表明:初级阶段我国体育事业处在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之中,但由于起点低、底子薄,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体育事业全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尚需时日。研究结论:客观、理性地认识初级阶段国情,对于体育事业发展定位和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体育公园建设与布局优化是体育学科研究和实践的重点问题。采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我国31个省(区、市)共计1 707条体育公园坐标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匹配度分析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的方法,分析我国体育公园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其与休闲经济、国家政策的匹配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体育公园空间分布呈非均衡且概率不等的态势,具有不完全随机分布与高低值集聚特征,沿“胡焕庸线”垂直方向呈梯度递减,以省会城市为中心“以点带面”,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性与空间正相关性;(2)绝大部分省(市、区)现有体育公园发展水平与休闲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低匹配现象;(3)体育公园存量资源与“十四五”规划体育公园建设指导目标具有良好匹配度;(4)体育公园布局影响因素的解释力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经济驱动力、资源吸引力、城镇拉动力、交通推动力、人口支撑力、环境承载力。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区域体育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广东省区域体育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找出目前广东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区域体育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作为主要维度,基于2018年截面数据构建省域体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熵值法、聚类法对中国31个省区市的体育竞争力进行排序、评价、分层。研究发现,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在省域间的发展极不平衡;体育竞争力强省和弱省之间的鸿沟已经初显;体育竞争力的强弱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省域体育竞争力由强至弱的三个梯队在地理区位上呈现出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延伸之势。由此,需要对中西部省份的体育竞争力建设问题高度重视,避免因省域间体育竞争力差距的扩大阻碍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基于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8-2016年公共体育资源数据,采用Degum基尼系数与马尔科夫链估计等方法,对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地区差距及空间演进特征进行实证分析,为完善新时期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差距,呈现明显的逐年递减态势发展,但总体差距依然明显。区域间存量及增量速度差距是导致公共体育资源非均衡发展的主要成因。(2)资源整体增长趋势明显,且状态流动性较高,但资源配置水平较低省份依然占比较大,整体向中低水平发展。针对我国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具体差异与演进特征,提出建议:(1)增强政府宏观调控,激活资源供给活力,促进资源均衡配置;(2)调动多元利益主体,规范体育市场运作,提升资源有效供给;(3)加快资源跨域流动,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体育强省作为体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基础。本研究基于全国各省(市、区的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生态环境数据、空气质量数据、网络平台大数据等多源数据,综合运用熵权法、GIS空间分析、层次聚类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技术和模型,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与交流、体育保障5个层面构建了包涵31个二级指标的体育强省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体育强省建设水平进行系统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体育强省建设的各要素存在较大差异,不仅体现在不同省份的同一要素之间,也体现在同一省份不同要素之间;体育强省建设的综合水平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递减,高水平省市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集聚,依据综合得分的空间相关性和要素的协调性,将全国31个省(市、区)划分为准强型区域、较强型区域、次强型区域和弱强型区域等4种地域类型,空间上呈现出"多核心,一横两纵"的发展格局;投入资金充足性、设施可获取性、生态环境适宜性是影响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的关键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从系统论的角度,解读了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构建了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系统模型,并对其运行机理和实现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虽有多种运作手段和模式可供选择,但每种运作手段和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必须根据当地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关系状况,按照实事求是、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和体制创新,使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主体相互合作并发展相互间的长期责任与义务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