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科学发现     
植物可自身更新遗传密码美国普渡大学的科学家近日发现,植物可以把自身遗传的父系遗传密码改写为祖系遗传密码。这项新发现推翻了教科书中的一项经典遗传定律,即子系植物只是简单地继承和综合该植物父系的遗传密码。这条定律是由19世纪的孟德尔在种植豌豆植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现     
考古学家发现西半球最古老文字考古学家近日宣布他们在一块石头上发现了迄今为止西半球最古老的文字。这块石头是修路工人1999年在墨西哥东部韦拉克鲁斯的一个村庄发现的,那里被考古学家誉“奥尔麦克文明的腹地。在经过6年的研究后,考古学家最终认定这块石头上的图案正是西半球最古老的文字。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科学》杂志上。在这块35厘米长、20厘米宽和12厘米厚的石头上刻着62个精致的图案,其中包括昆虫、鱼、玉米等,一部分图案重复出现过三四次。研究人员认为,这上面的文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00年前,甚至更早。这个结果使得人类发…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现     
蛎鹬舍巢弃偶为升迁在经过八年对蛎鹬的潜伏观察之后,鸟类学家发现,抛弃配偶比被抛弃的结局要好。首先提出“分手”的雌性蛎鹬,最后往往能成为鸟群的高层。它们更有可能在更优越的筑巢地点着陆,这些地方通常位于它们觅食的泥滩上,它们会在这里生养比原来多出20%的后代。另一方面,被舍弃的伴侣通常会在环境较差的地方安家。它们不得不飞往觅食场所采集食物,每当这个时候,它们的儿女就会面临捕食者袭击的危险。而且,新的雄性伙伴也同样面临着被抛弃的可能。如果“夫妻”关系紧张,蛎鹬倾向于彻底决裂,而不是努力维持。生活在贫穷筑巢地区的鸟们…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现     
斑马鱼基因可改变人类肤色斑马鱼有很多基因与人类基因相似,因此被广泛用于遗传学研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发现,斑马鱼的一种基因可以决定人类毛发、皮肤和眼睛的颜色。斑马鱼基因组中存在一个决定鱼皮浅颜色的基因SLC24A5,这个基因上的单个氨基酸改变在色素沉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人类也存在这个基因,绝大多数人种的SLC24A5基因相同,但是欧洲白人的SLC24A5基因发生了变异,虽然只发生了一个变异。而正是这一个变异,导致了欧洲白人皮肤黑色素少、小,且色素分布稀。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有助于找到治疗恶性黑…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现     
火星上发现“干冰喷泉”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在火星上发现了“干冰喷泉”,能把干冰喷到数百英尺的高空。通过一个安装在火星探测器“奥德赛”号上的照相机拍摄的照片,科学家们发现火星的南极有干冰像喷泉一样喷出,速度达到每小时100英里。照片显示,从火星内部喷出的干冰带起大量尘土,在冰盖上留下了各种黑色痕迹。科学家们解释说,火星表面受到太阳照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现     
北冰洋下一片生机通过对北冰洋为期30天的科学考察,一支由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的45名科学家组成的探险队日前宣布,在北冰洋厚厚的坚冰下蕴藏的生命种类之丰富,大大超出人们原先的想象。这次科考在北冰洋加拿大海盆获取了大量的照片、冰样和海洋生物标本,值得各国科学家在未来花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进行研究。此次科考表明,尽管对于人类来说北冰洋因气候寒冷而很难适应,但却是很多其他生物的乐园,各种病毒、细菌、真菌、单细胞以及多细胞植物和动物在这里生机勃勃。这支探险队乘坐美国海岸警卫队的破冰船“H ealy”号,对北冰洋…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现     
黑洞撕星理论预言获实证科学家利用宇宙天文台观测到了罕见的天文景象,一颗质量如太阳般大小的恒星遭遇质量是太阳1亿倍的黑洞“袭击”,恒星虽然逃脱了被黑洞完全吞噬的厄运,但最后仍落得“支离破碎”。这是科学家首次找到超大质量黑洞撕裂恒星的强有力的证据。科学家很早就从理论上预言黑洞会撕裂恒星,但一直未能得到观测结果的证实。美国和欧洲的天文学家分别利用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和欧洲空间局“XMM-牛顿”X射线太空望远镜在一个距地球约7亿光年、代号为“RXJ1242-11”的星系中央,探测到了强大的X射线爆发。天文学…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现     
经血中提取干细胞数量是骨髓干细胞的30倍近日,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的美国心脏病学院会议上,日本庆应大学医学院的三庆俊一郎博士报告说,他们从人体经血中提取到干细胞。这些干细胞取自经血中脱落的子宫内膜,从经血中获得的干细胞数量是从骨髓中获得的干细胞数量的大约30倍。通过引导,研究人员把这些干细胞培育成心脏细胞。他强调,干细胞最好从年轻人身上取得,因为这些细胞寿命较长。干细胞是一种未分化的初期细胞,它有能力分化成各种各样的组织细胞,从而修复人体内的不同组织。日科学家解析出一种血管收缩酶的构造日本奈良尖端科学技术大学…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现     
滨螺大米草上开“农场”美国布朗大学的科学家发现,生活在北美东海岸盐碱沼泽地里的蜗牛———滨螺会用自己的粪便营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真菌农场”。滨螺是一种体长为2.5厘米左右的小蜗牛,习惯与常见的海岸杂草大米草共生。人们一向认为大米草是滨螺的食物,但布朗大学的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滨螺事实上是将大米草用作“种植”真正的食物———真菌的“农场”。滨螺在大米草植株上噬咬出切口,这使植株的抵抗力降低,因此容易受到真菌感染。滨螺在草叶伤口中排下的粪便,更使伤口成为真菌滋生的温床。一段时间后,滨螺会回到这些“农场”,享用里…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现     
乞力马扎罗冰帽渐隐渐消难留存在未来20年里,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上面的冰帽可能会消失。气候专家称,伴随着这项独特科学研究资源的消失,人类将失去有关近期气候变化的宝贵信息。津巴布韦科学家提出,通过在其上覆盖巨大的油布,这一冰帽可能被保存下来。在2000年的一次乞力马扎罗探险中,科学家发现山峰上的冰雪仅存2.2平方公里,同1912年冰雪覆盖量相比,减少了80%。参加这次探险的地质学家桑普森称,如果冰雪继续按照这一速度消失的化,到2020年,山峰上将会裸露出岩石。人们很容易将冰雪融化归咎于全球气候变暖,但是,研究人员认为,乞力马扎罗山…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现     
火星沟壑地貌再出新解1970年代,人们首次发现火星表面沟壑地貌。这一新发现引发了火星表面曾存在过河流、湖泊甚至海洋的假想。最近,美国宇航局的一系列探险结果也找到了火星上曾经存在液态水的地质学证据。然而,“火星全球勘探者”号所拍摄的照片却显示火星沟渠从外形来看形成的时间相对很晚,最多只有数百万年的历史,就此,有科学家对此前火星表面沟壑地貌是由水流引起的推论提出了质疑。如今,Rutgers大学的辛布罗特与他的同事们对此提出了自己的假设:这些较新的沟渠绝不是水流冲刷的痕迹,而是干燥的粉状物质流动所形成的,如流沙。然而在此…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现     
植物也会产生温室气体甲烷德国核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植物也能产生温室气体甲烷,并称这一发现有助于认识全球变暖与温室气体之间的关系。甲烷是大气中浓度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过去150年间,大气中甲烷的水平几乎增加了两倍。每年,城市垃圾、煤矿、碳泥沼等会产生6亿吨甲烷,此前科学家认为植物只有在缺氧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甲烷。但是,德国科学家经过试验发现,植物和落叶都产生甲烷,而生成量随着温度和日照的增强而增加。另外,植物产生的甲烷是腐烂植物的10到100倍。他们经过估算认为,植物每年产…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现     
美科学家发现有望成为新型抗生素的物质美国新泽西州默克实验室的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提取自南非某种土壤样本中的普拉特链霉菌的物质能够抑制细菌的繁殖,其原理与普通抗生素不同。这种物质有望成为新的抗生素,用于对抗具有抗药性的细菌。试验表明,对包括一些抗药性很强的“超级细菌在内的大部分革兰氏阳性菌而言,这种物质都是有效的抑制剂。科学家首先让实验鼠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然后向实验鼠体内注入这种物质。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的具有抗药性的病菌之一,某些菌株能够抵抗现有效力最强的抗生素———万古霉素。试验结果显示,新型物质能…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现     
意科学家发现二氧化碳可被“压”成“玻璃”欧洲非线性光谱实验室的意大利科学家费代里科·戈雷利和马里奥·桑托罗研究发现,在50万个大气压的高压下,二氧化碳能可以变成玻璃状的固体。这种高压下得到的二氧化碳玻璃称非结晶二氧化碳。如果解除高压,它就会恢复为通常的二氧化碳。他们认为,发现这种现象有助于人类深入了解太阳系中一些巨大气体星球的内部结构。该研究成果刊登在近日出版的英国科学杂志《自然》杂志上。日美科学家发现使大肠癌恶化蛋白质日本和美国3所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的小组发现,蛋白质“CRD-BP在大肠癌恶化的过程中起着主…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现     
中国留美教授研制成纳米发电机近日出版的英国《科学》报道,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海外主任王中林等成功地在纳米尺度范围内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发电机———纳米发电机。国际纳米技术领军人物、哈佛大学教授CharlesLieber说,“该工作极其令人振奋,它提出了解决纳米技术中一个关键问题的方案,那就是如何为许多研究组发明的纳米器件提供电力的问题。王教授利用他先创的氧化锌纳米线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这个问题上他显示了巨大的创造性。王中林认为这是国际纳米领域的最让人激动的重大发现,它一…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现     
天王星海王星怪异磁场之谜破解美国科学家利用数学模型研究方法,最终对天王星和海王星怪异的磁场现象做出了科学解释。该研究结果发表在3月1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根据“旅行者2号”对天王星、海王星进行考察所得数据将两行星磁场绘制成图。结果发现海王星和天王星的磁场与其他行星的情况大相径庭,它们的磁场有多个极,而且磁偏角很大,分别是47°和59°。而大多数行星如地球一样,仅分南北两极,磁编线角仅为11.5度左右。科学家曾提出若干机制来解释这些异常的磁场,但都没有达成共识。现今,美国哈佛大学萨宾·斯坦利和…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现     
转基因水芹探雷治污显身手最近,一种独特的转基因植物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当这种水芹探测到埋藏在土里的地雷时,会改变自身的颜色,同时发出信号,标示出地雷的埋藏地点,从而使工作人员可以准确扫雷,避免人员伤亡。这种植物对于埋藏于地下的地雷所释放出的二氧化氮气体非常敏感。在存在该气体的环境中,该植物的叶子会在三到五周的时间里从绿色变为红色。科学家们目前尚不清楚这种植物对于二氧化氮气体的敏感程度,因此还无法确定到底多大剂量的二氧化氮气体才能使其叶子变成红色。但是,科学家们希望,将转基因植物用于扫雷的技术在实地测试中能够…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现     
Y染色体独特自我保护机制被发现美国科学家近日完成了对人类Y染色体的基因测序,发现这个一向被认为很脆弱的性染色体的自我保护能力比人们想象的要强壮得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怀特黑德生物医学研究所和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近日发现,Y染色体内部存在一种独特的结构,使它能够自我修复有害的基因变异。Y染色体是决定男性性别的染色体,与多数成对存在的染色体不同,它是孤独的一条,没有可以配对的“伴侣”。正因为如此,Y染色体不能成对存在,像其它染色体那样交换遗传物质,清除有害的变异、保存基因。以前人们通常认为,Y染色体在基因变异…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现     
超强纳米搭扣催生纳米机器人美国研究人员提出一种设想,制造外层采用末端成钩状的纳米管、可用于连接纳米机器人组成部件的纳米维可牢尼龙搭扣。纳米维可牢尼龙搭扣将具有强力粘胶似的能力,能够牢牢抓住细微物体,而且可以重复使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大卫·托马奈克和他的同事估计,纳米维可牢尼龙搭扣的“抓力”是普通环氧粘胶粘合力的30倍。它不仅能抓住几乎所有的物质,而且由于抓力极大,如果要将被“抓住”的物体分开,也许在纳米维可牢尼龙搭扣松扣前,被抓物体就已发生断裂。此外,研究人员表示,尽管在拉力足够大的情况下,纳米维可牢尼龙…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现     
艾滋病病毒与疟原虫间的重要联系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科学家最近发现,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妇被疟原虫感染后,其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的危险会大大提高。巴斯德研究所在喀麦隆分支机构的科学家对当地131名怀孕并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做了调查。这些妇女同时也都受到过疟原虫的感染。科学家发现,在这些孕妇体内的胎盘中,一些免疫细胞已经变异。细胞分裂素含量大大增加,这可以方便艾滋病病毒在胎盘中的复制,同时削弱胎儿的免疫系统的能力。科学家认为,同时感染艾滋病病毒与疟原虫的妇女在非洲非常普遍。如果艾滋病病毒与疟原虫间的重要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