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记者看到的未必都是新闻,记者没有看到的未必不是新闻.记者总是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去捕捉新闻事件,制作新闻作品.所以,新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2.
新闻与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新闻是选择的产品。 选择是新闻记者的主要工作手段。当然这种选择是能动和积极的,不是被动消极的。 选择贯穿于新闻产品采集、写作、播发的全过程。新闻线索、采访对象、新闻事实、报道角度、新闻主题、报道形式乃至稿件的播发时机等,新闻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一次次选择。  相似文献   

3.
“公生明,廉生威”。有偿新闻是一种新闻“寻租”行为,也是一种严重的新闻腐败,它直接影响所发布信息在受众心目中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因此,有人把有偿新闻喻为媒体公信力的“绞肉机”。 有偿新闻的常见形式是媒体或媒体从业人员为了单位或个人利益而出卖媒体的版面空间或播出时间。像曾经轰动全国的北京长城机电科技产业公司的10亿元非法集资案,就是通过用金钱手段买通记者,也正是因为少数记者在金钱面前忘记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情操,才使他们置客观事实于不顾,  相似文献   

4.
徐滔 《新闻实践》2002,(12):11-13
记得15年前,我在报考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时,负责考试的老师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徐滔,你是怎么看待记者这份工作的?当时怎么回答的我现在记不清了,但在以后的11年记者生涯中,我却用自己的行  相似文献   

5.
新闻价值是一种认识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报业竞争的主要的或基本的内容,是看能否提供好的新闻给读者。 以前我们听惯了一句话,说要提供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所谓新闻,是人们并不知道的东西,人们还不知道的东西,你怎知他喜不喜欢? 所谓新闻,是不管人们喜不喜欢都应了解的。地震发生了,战争爆发了,这些灾难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但因为不喜欢就可以视而不见么?只愿意听好消息的人,不是幼稚就是不健全。 不同的报纸的报道有高低文野之分,记者编辑怎样去选取最值得读者关心的新闻报道出来,这就需要了解什么是新闻价值的问题。 新闻价值是记…  相似文献   

6.
新闻客观性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久前,法新社就一篇涉华不实报道正式向中国有关部门道歉法新社在道歉中说.记者的报道有悖于法新社强调的“注明消息来源”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失实报道果真只是由于消息来源有问题那么简单吗?一向以“客观”报道自诩的西方媒体为什么总是犯类似的错误呢?标榜尊重事实的他们为什么总戴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呢?我们可以从新闻客观性入手来看看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志宏 《新闻知识》2005,(9):60-60,69
选择新闻角度,不仅是对记者业务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编辑编发稿件的功力所在。选择好的新闻角度,是编辑为了寻求更好的宣传效果所做的刨造性劳动。我们经常说,选择新闻角度要刁、要新鲜、要扣人心弦……,凡此种种,都是对编辑如何选择新闻角度提出的要求。同时,这也是衡量编辑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刘畅 《记者摇篮》2005,(9):46-47
作者送来两篇稿子,一篇“大”的。一篇“小”的,编者留下了这篇“小”的,“忍痛”把那篇“大”的退了回去——提了修改意见,请作者重新写来。很显然,编者退稿之所以“忍痛”,是深感作者为了那篇洋洋几千字的“大”稿肯定费了不少心血——为作者的“吃力”而“痛”。但在编者看来,写这样的“大”稿虽“吃力”却“不讨好”,原因是编者认为它有些“言之无物”。相比之下,这篇《提倡写“羊尾巴”新闻》的“一得”,却很新颖实在,绝无“无病呻吟”之嫌,读来有些味道。由此看来,写论文虽不是“纪实”,但要求文章“实在”却是“通例”。我们在本刊改版时特意设了一个“编采一得”的栏目。就是想让编辑记者把在新闻实践中的“一得”记下来,从实践的“一得”中悟出“多得”来。  相似文献   

9.
从记者选择第一手材料,到编从辑对记者、通讯员稿件的选择加工,再到主任、总编对稿件的最后定夺,无一不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过程。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记者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是所有环节中最重要的,因为“记者对于新闻事实的认识水平决定了新闻作品的水平,新闻作品的水平又影响到受众对新闻事实的认识水平。记者认识和反映新闻事实,是新闻实践各种力量的交汇点。”  相似文献   

10.
陈栋 《今传媒》2010,(2):4-6
向熹,1972年出生,四川成都人,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长江商学院,现为武汉大学传播学博士研究生,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级编辑,《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曾任《南方日报》新闻采编中心主任、《南方周  相似文献   

11.
所有规范的新闻训练都告诉我们:新闻中要只陈述事实,避免直接评论,规避记者个人的情感倾向。而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却具有掩饰不住的情感倾向。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邢宇  王莹 《新闻前哨》2007,(4):63-63
一、基于事实1.把握典型瞬间。一幅成功的新闻作品,很大程度上在于记者对瞬间抓拍的掌握。瞬间形象选择得好,便可以发挥新闻摄影的独家优势,达到一图胜千言的传播效果。恩格斯指出,应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新闻摄影不同于其它,它的典型性主要是通过典型瞬间来表现的。因为具有典型性的新闻摄影可以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特征;而典型瞬间的准确表现,是反映新闻事实本质最具代表性和鲜明特点的基本要素。缺少这种基本要素,新闻的典型性就难以准确地体现,从而使新闻摄影流于平常化和一般化,缺少个性,没有感染力与冲击力。  相似文献   

13.
王君 《新闻导刊》2005,(5):38-38
“新闻故事化”是记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  相似文献   

14.
我有个习惯,买菜时喜欢和庄稼人一起聊聊收成,逛街喜欢看时尚广告,笑称是抓住青春的尾巴。其实,这些举动是为了增加新闻稿中的“泥土味”。  相似文献   

15.
林晨 《新闻三昧》2006,(11):49-49
新闻采访是记者和通讯员进行新闻报道时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也是关系到后期的新闻写作是否全面、真实、精彩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在新闻采访时不仅要注意方法、技巧,而且在采访过程还要有一股“韧”劲,一股“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劲头。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具有深度和高度的新闻作品。面对被采访者的拒绝要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被采访者不合作的情况。这时,采访人不能因为一时的“碰壁”而放弃采访,使原定的新闻报道中途“流产”;也不能一味地胡搅蛮缠,激起被采访者的反感,使采访工作受到更大的阻碍。而是应该依…  相似文献   

16.
张健 《新闻窗》2007,(2):110-111
一个记者是博学多识还是知识贫乏,决定了他发现和判断新闻的敏感度就不同:如果知识广博,就能敏锐地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然后通过深入采访,写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新闻作品;如果知识贫乏,容易造成难以与人沟通的尴尬局面,更不  相似文献   

17.
日趋激烈的新闻产业竞争,除了数量竞争以外,质量的竞争也愈发凸现。优胜劣汰的法则迫使人们把精品意识提升到重要位置。新闻精品已成为媒体树立自身形象、提高知名度和培养队伍的迫切需要,成为衡量一个编辑、记者是否合格的重要尺度之一。一、创作新闻精品要有扎实的理论根底  相似文献   

18.
新闻作品要体现“大手笔”,就要求作者在新闻的采写中,要具有政治家的头脑,战略家的胆识,探险家的勇气,文学家的功底。 要体现出政治家的头脑。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曾指出要政治家办报。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江泽民同志在视察解放军报、人民日报时指出:“报社的同志,必须讲政治,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具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必须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每个同志都要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任何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舆论  相似文献   

19.
20.
人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多种,记者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笔下的新闻就会出彩。有的记者善于用“逆向思维”,因此,他的新闻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有的记者善于“发散性思维”,那么,他的新闻作品就能举一反三,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最近我发现,使用“延伸思维”去观察社会,可以深化主题,写出主题深刻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