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有一个小孩子,一个弱智者,见到老师问候道:"早上好!"当时是晚上,老师笑后,提醒学生现在是晚上。学生改口说"老师,晚上早"。当听到孩子错了,这位老师首先想到在知识层面更正学生,这就可能忽视了与学生当下的交往。这个情景中,那个弱智的学生所需要的并不是知识的正确——他可能学10遍也依然不会,比这更重要的是表达,是与人交流中的自信。这就是人文层面的教育。人是一切教育问题的中心。人的存在总是在三个层面展开:最基本的层面,是作为实体的人生活在现实社会  相似文献   

2.
在中西教育哲学理念中,“全面发展的人”不仅符合人类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宗旨。审美、道德和信仰是促进教育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向度。在审美层面上,让学生按照哲学的“美的规律”来发展,以此实现教育对象最终成为审美艺术的人这个终极目标;在道德层面上,打破传统道德“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是超越传统道德伦理进入“天地境界”的基本路径;在信仰层面上,培育学生追求真理的自由意志,摒弃功利主义的信条,是打造“全面发展的人”的有效经验。  相似文献   

3.
张烨 《青年教师》2006,(6):39-41
在整个社会、自然的和谐系统中,人是惟一具有智慧的高等动物,智慧是体现人作为人的生命活力的重要象征,是个体在特定文化情境和社会心理背景的熏染下,在知识、情感、经验摄取、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意志、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接受教育和人生历练的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反应能力。在社会学层面上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聪明,在心理学层面上也超越了普通的智商、情商等概念,它是每个生命体在获取基本生活需要基础上直面生活的一种卓越的品质、状态和境界。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教育的功能,认为本体功能是培养人,教育的其他功能都只是其派生功能。依据教育的主体——人的“存在状态”,将教育功能的释放分成生存境界、生活境界和生命境界。分析了在对人的培养和对社会发展两方面分别体现为个体谋生功能、“成事”功能;个体乐生功能、“成人”功能;个体享用功能、“成己”功能。这三层境界是相互交织、相互转化的螺旋上升过程;是追求教育功能从有用到有意义,从有限到无限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特色与本色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把人的生存状态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其实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过程似乎也经历着这样几个境界。春秋时期的民间兴学,是人对文化、对教育的一种自然认同,教育的存在基本是一种自然状态。随着科举制  相似文献   

6.
作为社会的首要美德,正义在人类进步和中国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生活直观的层面上,正义可以表述为四不可规则:不可杀人,不可偷窃,不可撒谎,不可奸淫;在理论层面上,正义可以概括为两个原则:平等自由原则,机会的公正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它们的实质在于表达对人的生命和基本人权的尊重。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公民教育主要围绕权利和正义内涵展开。可以说,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对正义的追求,已成为当今公民教育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7.
一、人生境界的内涵人生境界是指人的生活所达到的意义视域并标志着人的精神升华的不同层面,人生意义、理想和人的社会价值构成人生境界。人生境界是一种面对生活的高远人生态度,亦即是一种文化境界、道德境界。从文化学的观点看,道德教育的目标即是个体人生境界的提升。人生境界以人自我设定的存在意义为生成方  相似文献   

8.
特色与本色     
张禹 《吉林教育》2009,(5):33-34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把人的生存状态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其实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过程似乎也经历着这样几个境界。春秋时期的民间兴学,是人对文化、对教育的一种自然认同,教育的存在基本是一种自然状态。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教育开始走入功利境界,受教育者为生存计,为稻粮谋,为黄金屋,为颜如玉,  相似文献   

9.
阅读使人丰富,阅读使人成长。阅读是人类获取精神营养的最有效途径,特别是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人们从中获得的裨益是勿庸置疑的。然而一篇乃至一部文学作品,对于不同的阅读者来说,其个人所获取的营养是有几种境界之分的。这实际上正如同一种食物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取同样效果的营养一样,因为获取者的消化系统功能是有区别的。概括起来看,我们把它定义为三个层面:即初级层面,通识性境界;中级层面,学习性境界;高级层面,评价性境界。为了达到更明确的理解,这里以阅读《故乡》为例展开阐述。当我们读完《故乡》以后,知道《故乡》以小说的形式叙…  相似文献   

10.
追求人生的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学说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儒家文化注重人性修养、道德养成与人生境界的提升,以推崇“圣贤”作为其境界追求;道家主张让人超越名利,通过出世修行,摆脱外在干扰,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解放,成为“真人”是其境界追求;佛教侧重通过“戒、定”获得“慧”,去除欲望,消除痛苦,最终达至“圆满”之境界。新儒家将传统境界学说推向新的高度,形成了“多层次”的境界思想。教育从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人文化成的过程,而境界则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精神标识,也是教育的根本价值指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学说对于当代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培育有境界的人是当代中国教育的理想追求;强调体悟、践行是当代中国教育的行动逻辑;注重家国一体是当代中国教育的重要使命;开展境界教育则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基于生活的需要而发生的,也是人在生活的存在中进行的。生活立场是教育的必然立场,"教育生活融合说""教育准备说""教育过程说""教育交往说"等都反映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培养人的生活能力,让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要持守培养人的生活智慧、体验生活幸福、提升生活境界、育化生活品质的立场。  相似文献   

12.
从教育本体的新视角看,中国大学的基本精神是至其诚,西方大学的基本精神是求其真。至诚与求真是相通的,都是追求一种人之为人的存在状态和生成过程。大学教育如还原到教育本身,其逻辑起点便是至诚求真。这种教育是与物本教育、奴化教育相对立的以人为本的尽性教育,充满主体间性,严肃活泼,直指生活世界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其宗旨是通过人的实然状况臻至人的应然境界。  相似文献   

13.
公平和教育公平都是历史的概念。关于教育公平的学术探讨可以从多个学科维度在不同层面上展开。在教育公平问题上,人的自由发展具有优先性的原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前提。教育质量的难以测量决定了我们很难真正在质量意义上来谈教育公平,择校或均衡化也不能真正保障教育公平,人在教育中的自由选择才是教育公平的关键。现实社会中的人和教育的关系发生了异化,人在教育中被工具化即是教育异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妨害教育公平的根本原因。克服教育异化的基本途径就是将人本身当作教育目的,这是人的教育本质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应当且必须将人的自由发展作为其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14.
通过描述人类学影片《滚拉拉的枪》中的一个片段,借助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分析理路,揭示出自然情境下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自然的生活背景,其表现为与自然亲近、与生活融为一体、与行动密切关联;第二,既定的秩序存在,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传统之间三个层面;第三,主体在社会互动中的积极参与。在社会形态和文化模式多元的时代,现代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之间存在着差别,教育形态和逻辑是复杂多样的。现代学校的教育模式是存在限度的。  相似文献   

15.
幸福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人类通向幸福的阶梯,不仅因为教育帮助人获得幸福所需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教育在精神层面上关怀人的生活.它是一项"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精神涵养精神,以信念强化信念"的事业;让人拥有平和的心态,坚定的信念和行动的智慧,达到人生幸福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简论图书馆服务理念中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中,人文精神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而言,更是如此。人文精神的基本要求是尊重人,尊重人的存在、人的发展以及人的价值。其次,弘扬人文精神也是出于主体自我人格塑造的诉求。和谐社会中的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对于图书馆馆员来说,也需要从人格层面上完善自己的存在,提升自己的境界,实现自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生活是人的价值实现的直接的原生性基础:有生活即有教育,生活本身即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活,教育的实质性内涵就在于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境界。因此,生活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8.
高端品读     
人的内心有五个境界:无心无意的境界;三心二意的境界;半心半意的境界;一心一意的境界;舍身忘我的境界。处在前三种境界中的人对工作毫无乐趣,灵魂在无目标、疲惫地流浪、奔波;处在后两种境界中的人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享受这其中的快乐。——魏书生(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如今,教育与生活的分离,渐渐让孩子们失去了体验生命的机会,而生活世界恰恰是教育世界的根基。教育应该回归到学生的具体年龄、成长阶段和时代背  相似文献   

19.
职业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也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然而当今高职传统人文教育缺乏现代意识,和职业生活严重脱节,面临不少困境。为适应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要求,作为高职人文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理念和实践层面展开创新,认真思索建构全新的面向现代职业生活的高职人文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成龙 《中国教师》2008,(20):21-23
<正>《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商务印书馆)这样解释"和谐"一词:"配合得适当。"可以这么说,"和谐"状态是诸事物生存和发展的至高境界。语文教育亦是如此,构建和谐语文,应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倾力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和谐的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促进人、发展人的教育目标。笔者认为,语文教育的和谐观至少应该体现在语和文、师和生、师生和文本、师生和生活四个层面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