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介绍洪泽湖的成湖历史,洪泽湖在淮河水系中所起的作用和存在问题,指出河湖分家让淮河独流入海是治理淮河下游的关键,提出从盱眙附近至洪泽蒋坝镇开挖淮河水道等设想.该设想基本上实现了河湖分家,实现了淮河独流入海.淮河入海水道的工程量与二河口入海水道相差不多,因而设想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沂河发源于山东省沂源县鲁山南麓 ,流经鲁中南和苏北的 13个县 (市 ) ,于江苏省燕尾港入黄海 ,全长 5 0 0多千米 ,流域面积 1732 5平方千米 ,属淮河流域。沂河下游原经睢宁县古邳镇入泗 (泗水 ) ,泗入淮河。 1194年黄河夺淮 ,沂河主流改由新沂市窑湾入中运河 ,另一支出骆马湖 ,  相似文献   

3.
一、淮河入海通道建成启用2 0 0 3年 6月 2 8日淮河入海水道建成通水 ,7月 4日 2 3时 48分 ,江苏省开启淮河入海水道闸门泄洪 ,这标志着因黄河夺淮失去入海水道 80 0多年的淮河 ,重新有了独立的入海通道。淮河入海水道是淮河流域下游的战略性防洪骨干工程 ,它位于江苏省淮安、盐城两市境内 ,经过清浦、楚州、阜宁、滨海 4县区。淮河入海水道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 ,紧靠其北侧 ,西起洪泽湖二河闸 ,东至滨海县扁担港注入黄海 ,全长 163 5千米。水道南北堤距 75 0米 ,工程分两期实施 ,近期工程中间挖两道偏泓 ,设计排洪流量 2 2 70立方米 /秒 ,…  相似文献   

4.
明清之际,中央政府为了维护漕运这一“大局”,把黄河移到了苏北地区,并数百年如一日地在极不适合修筑大水库的淮河下游地区兴建了一座巨型水库洪泽湖,把这一整个地区视为“局部利益”牺牲掉。因此,明清在这个地区的治水,基本上与农业生产无关,与这个地区的民生无关,而是服从于政治需要,并给这一地区带来了更多的灾祸。  相似文献   

5.
烟波浩淼的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也是江苏第二大湖。洪泽湖在正常水位12.5米时,相应的水面面积为二千零六十九平方公里,蓄水量为31.27亿立方米。洪泽湖位于江苏省淮阴地区西部,沿湖有泗洪、泗阳、淮阴、洪泽、盱眙五个县。洪泽湖历尽沧桑,迭经变迁。洪泽湖所在地,原来是古淮河下游沿岸的破釜塘、白水塘、泥墩湖、富陵湖等一些互相连通的小型湖洼盆地。魏文帝黄初时(公元221—226年),扩建了白水塘,使它与破釜塘相连,  相似文献   

6.
洪泽湖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在洪泽湖的东侧,巍然屹立的洪泽湖大坝(又名"高家堰")是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洪泽湖大坝的修筑历史悠久,但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修筑洪泽湖大坝主要是为了治理黄、淮、运,而洪泽湖大坝的不断加筑、抬高,对黄淮水灾的治理、苏北自然环境的演变、淮河中下游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又产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 淮北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开创的一个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它以新四军第四师为主要军事支柱.其基本地区,位于黄河和陇海路以南,平汉路、黄泛区之东,淮河以北,运河、洪泽湖以西,津浦路两侧.本文所涉及的是津浦路以东即苏皖边区的情况.从根据地经济建没的角度看,它也可以反映淮北地区的概貌.  相似文献   

8.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但其历史上的多次决溢改道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尤其是黄河夺淮入海,形成今天所见之废黄河,改变了淮河下游的水系状况,使原来“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的淮河成为一条易患的河流。河水屡次决口泛滥,随地漫流,使淮阴长年涝害,原先优越的自然条件彻底改观。农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黄河夺淮也给历史上的运河漕运带来不利影响,成为两淮商埠衰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秦岭是横亘于我国中部的东西向巨大山脉,它西起甘肃省境内,东至河南省西部,长约1500千米,是昆仑山脉的延伸。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山,大体上自西向东流,过洪泽湖、高邮湖后,在江苏省扬州市附近注入长江。淮河主干与苏北灌溉总渠一道,呈东西走向,西接秦岭余脉,东至黄海,通常称为秦岭—淮河一线,纬度  相似文献   

10.
今年7月份,淮河上游突降暴雨,迫使沿途各闸门开闸放水,积存了数月的5亿多吨高浓度污水下泄,形成150多公里长的污染带,扫荡了淮河中下游。污水所到之处,鱼虾绝迹。在洪泽湖畔的盱眙县,价值6亿元的水产品损失了一半,而蚌埠等沿淮城市的自来水厂被迫停产。从1994年起,我国就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淮河污染治理计划,取得了一定成效。治淮初期,沿淮四省没有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目前已建成56座,排污总量得到一定削减,淮河干流水质得到改善,部分支流有所好转。但淮河流域工业污染达标成果还比较脆弱,有的地方甚至反弹严重,多数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  相似文献   

11.
《农村教育》2006,(4):F0002-F0002
盱眙县维桥中心小学始建于1921年,学校面积40亩,现有学生1500人,教职工81人,位于盱城东10公里,宁宿徐高速路附近,西临淮河,北靠洪泽湖。  相似文献   

12.
《教育》2010,(3)
在日出斗金的洪泽湖畔、风光秀丽的淮河之滨,闻名遐迩的明祖陵旁坐落着一所美丽的农村初级中学——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明祖陵中学。  相似文献   

13.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城的东南 ,有一个著名的旅游和考古胜地———庞贝城。公元 79年 ,维苏威火山爆发 ,该城被岩浆淹没 ,经历了 1 0 0 0多年的沧桑之变后 ,当地政府将它挖掘出来 ,庞贝城因为其独有的文化底蕴和考古价值而闻名于世。无独有偶 ,我国也有一座水下古城———泗州城 ,该城位于淮河注入洪泽湖的湖口地区 ,地处江苏省盱眙县境内。泗州始命名于北周 ,建城于唐初 ,繁荣于宋景德年间 ,清康熙十九年 (公元 1 6 80年 )前后被水淹没 ,成为水下城。泗州曾是淮河下游的中心城市 ,洪泽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 ,建成近 1 0 0 0年 ,目前被…  相似文献   

14.
淮河中游地区建立蓄水湿地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复杂,平原广阔,地势低平,蓄泄条件较差,人口稠密,以及历史上黄河长期泛滥夺淮,造成水系紊乱,河道泄水能力降低,洪涝灾害较为严重;淮河中游的蓄水空间不足,致使分蓄洪水、蓄滞内涝水、调蓄水资源能力都较低,因此,在淮河中游地区,建立一座蓄水库,缓解淮河旱涝时期水量调节以及改善矿区生态环境等方面是非常必要的;充分利用淮南矿区采煤沉陷集水区,通过规划与工程,将集水区与淮河支流贯通,形成淮河中游地区的蓄水库,在蓄水库浅水区建设成生态湿地,深水区建成大型水库,调整淮河中游地区的水利系统,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位于淮河下游之淮安,因又控扼古今泗水入淮之河口,所以春秋时期前即已是江淮间与河淮间水运交通要津。春秋至战国期间建成鸿沟水系,自也成为沟通江、淮、河、济“四渎”之运河水运枢纽。隋通济渠与唐宋汴渠建成,使淮安在黄河、淮河与长江,以至钱塘江间水运枢纽地位得到加强。后至元明清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通航,特别是明、清时期,漕运总督设于淮安府,使之成为指挥漕运的中枢所在。  相似文献   

16.
设计1材料解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淮阴位于江苏北部,为古代中国南北主要交通线———大运河的沿岸,远在隋唐时代就已成为我国经济繁荣的“淮、扬、苏、杭”四大城市之一。……南宋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七百年间,黄河也因改道而流经此处入海,淮阴成为大运河、黄河、淮河大三河流的集中地,历代南北交通要道。特别是清代大运河分段通航,所有南北航运都要在淮阴调换车船,因此商旅在此云集。手工业与商业较发达,有四个大造船厂及其他作坊,县北六里淮河渡口附近的王营镇就有十余家大旅馆,清代漕运总督(1904年停河运,撤裁)及淮扬道尹设此,…  相似文献   

17.
通济渠是隋大运河中最重要的一条,其东段通称汴河。由于早期文献记载或简略不明,或易生歧义,所以关于通济渠东段(汴河)的具体流经线路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当代历史地理学界主流观点是认可中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里对汴河的记录,即西起黄河板渚(今河南荥阳市北),向东流经汴州(今河南开封市)、宋州(今商丘市),再偏向东南流经宿州(今安徽市名),至泗州(今江苏盱眙县北洪泽湖中)入淮河。通过研究认可此说,并且发现盛唐人高适的《东征赋》是佐证此说的一条新的重要书证,它比《元和郡县志》早了六七十年。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新构造运动作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以其高含沙量、善淤、善决、善徒闻名于世。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曾多次变迁。综观其河道迁徒,北宋前多在现行黄河以北,向东北注入渤海;南宋至清末,改行今河道以南,向东南经淮河注入黄海;清末至今,复向东北入渤海,河道多呈西南-东北向、西北-东南向成西-东向,与区域内新构造运动断裂线方向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问题解答     
问:黄河入口曾改过几次道,在什么时期、怎样改的?春秋时的济水是否即现代黄河入口的新河道?春秋时入海的故道在哪里?(广西周谷)答:自古黄河因缺乏水土保持,流泥特多,由潼关至郑州,河床坡度下降达八百尺,又遇汾、洛、渭诸水汇流,故下游时常泛滥,南北屡次改道,现仅谈其中的特别重大的改道。在公元前六○二年(固定王五年)黄河的入海口从北往南大徙,但仍流入渤海。公元前一三二年(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从濮阳瓠子口决溢,东南流经钜野,合泗水,注入淮河,东入东海。经过二十多年汉朝大规模调动军民把瓠子决口塞住,黄河又东北流入渤海。在西汉后期,黄河又经汴渠,  相似文献   

20.
旧中国历代政府水务荒废,黄河南下长期侵蚀淮河水道,致使淮河流域灾害频仍。1950年淮河再次发生流域性水灾,淮河干支流堤坝溃漫无数,村没物毁,损失惨重。严重的灾情引起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关注,发出根治淮河的号召;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治淮工作会议,确定了治淮方针,并成立专门的治淮领导机构治淮委员会。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之下,初期治淮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新中国治淮的良好起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