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陈来先生著作《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基本观点的叙述,来展示先生自八十年代以来对于现代中国哲学的研究成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对现代中国哲学的深入研究和独到把握,以及对于理性与价值、现代化与民族性、文化创新与文化认同等问题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2.
现代中国哲学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将 1 91 9年到 1 949年这一历史区间的中国哲学称为现代中国哲学 ,认为 :现代中国哲学承接着两种思想资源 ,一种是中国固有的思想资源 ,另一种是西方近现代的思想资源。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人生价值如何树立 ?科学知识如何获得 ?中国社会如何改造 ?现代新儒家、中国实证派、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三个问题各有侧重 ,各有独到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刘来 《考试周刊》2011,(20):34-35
"哲学"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式,并不是绝对纯粹的,而是与各种文化紧密相连的。一百多年中国哲学的创作史,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以西方的哲学文化框架(这种框架可能是实用主义的、实证主义的、生命哲学的,也可能是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释解、改造中国本土文化,构造适应当代社会生活场景需要的"新"哲学的过程。本文通过中国哲学来研究中国艺术,通过中国艺术表现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在中国现代哲学建设中的探索与建树可以区划为两个主要的方面,其一是他在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中的建树与贡献;其二是他在现代中国哲学理论创建中的尝试与探索。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冯友兰是在哲学与哲学史两个领域中都为中国现代哲学的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学者。  相似文献   

5.
《邢台学院学报》2018,(1):59-62
后现代哲学是西方发达国家完成现代化进程后,对人类命运的进一步回顾和反思,目的是挽救现代人"价值"的失落。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反理性、解构本质主义、反对基础主义、反对二分法等。中国现代新儒家的哲学思想亦是在探寻"人生价值"和人之"终极安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同西方后现代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处。作为新儒家学者,徐复观的心性哲学建树独到,其"探求价值根源、消解形而上学、文化观、文化特殊性格"这四个观念都体现出与西方后现代哲学相契合的特质。同时,这些契合中的精华部分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文化建设亦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哲学的源、流与结构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哲学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先秦诸子学是中国现代哲学的根。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主要包括建国前30年哲学史研究,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以及为什么说中国现代哲学史仍然是一部认识史。研究中国现代哲学与外国哲学的关系,应对二者“精考事实,平情立言”,而不可偏执。  相似文献   

7.
重建中国哲学,使中国哲学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既要发展实践哲学,又要继承中国传统哲学,保持民族文化个性,还要借鉴吸取现代西方哲学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8.
发生在中国哲学学科上的"合法性"之争,是一种民族文化面对外采文化挑战时精神焦虑的反映,同时这也表露出隐藏在其背后的文化主体意识.本土的故有文化传统是人们接受"哲学"这一新学科、借西学之方法整理中国哲学资料的内在依据.可以说,无论是对于"哲学"一词的理解,还是胡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吏"的写作以及冯友兰构筑"新理学"体系的哲学探索,都表现出在"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上的学术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向来关注生命,现代新儒家尤其重视生命,但是,从生命的角度来注解哲学的尚为罕见。台湾新士林哲学学派代表人物罗光就是用生命来注解中国哲学的,并著有《中国哲学思想史》九卷本。在这部专著里,罗光明确指出他的哲学就是生命哲学,生命哲学将是未来中国哲学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略论中国现代教育哲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现代教育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是在中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确立之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和“知行合一”。中国现代教育哲学的研究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1、中国现代教育哲学的发展未能古今贯通和中西合璧;2、中国教育哲学研究存在着“五多五少”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速度;3、教育哲学的理论困惑。促使新世纪中国教育哲学更好地发展,可以从四方面把握:1、确定研究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神圣世俗观是解读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视角。和西方思想传统不同,儒佛道经典哲学在本体论、人生论和修养论层面上片面强调神圣与世俗的交融、贯通,消融了神圣域和世俗域的固有界限,表现出形而上学特征。立足于对生活世界的深度阐释,现代中国哲学构型强调世俗界域中的问题意识,在吸收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哲学现代性观念基础上重构形上核心义理架构,进而塑造出现代中国哲学话语系统和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从中国之思想或哲学下手”以“照明中国文化历史中之精神生命”和“中国历史文化之大路”的普遍价值与现代活力的创造性阐发中,现代新儒家重镇唐君毅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精神之一,就是由孔子通古今、合天人、合知行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所奠定而成为中国哲学之基调或大本大原的普遍和谐之融通智慧.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中国哲学中包含了理事不二的内在自然律、生生不已的自由生化原则、虚实相涵的非实体主义、阴阳相依的物质观、生化不穷的位序时空现、理象数合一的象数观、成己成物的自然价值论等思想的有机和谐自然宇宙观.  相似文献   

13.
试论文化哲学的兴起与中国文化哲学的特殊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哲学是20世纪兴起的世界性哲学思潮。这是对人类面临的时代矛盾的文化审视,也是对西方理性主义危机的文化反思。中国文化哲学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在当今文化全球化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化的情境下,中国文化哲学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它既要起越传统农耕文化的消极影响,又要跨越后现代文化危机的横向扫射,塑造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新型的现代主体。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可大致划分为古代哲学、近现代哲学与当代哲学.当代中国哲学中的主流形态不是中国古代哲学、近现代哲学进一步发展更新形成的哲学,也不是中国当代本土生长起来的其他新的哲学,而是从外国引进、然后又加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是运用中国语言表达的、与中国传统哲学相融合的、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被中国人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是中国当代的国家哲学.我们应该自觉地、积极地促进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张岱年先生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哲学的特色,即中国哲学在整体结构上具有本体论、致知论(认识论)、道德论三者统一的特点。具体包括:本体论上本体与现象的统一;生活与思想、理想一致;重人生而不重知论;唯物主义与辩证观念相互结合的传统;生死自然的观点与无神论在哲学发展中的深刻影响。张岱年还探讨了中国哲学特色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中国现代哲学关于形上智慧之可能性话语的框架下,考察熊伟立足于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对冯友兰新理学的批评.通过讨论熊伟在可说的和不可说的问题、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天道观、哲学方法论上的见解,来阐明熊伟的哲学沉思对中国现代哲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工科"是世界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中国工程教育在新时代新作为的重要发力点。"新工科"的教育理念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哲学内涵。在文化自信的语境下,文章试从中国传统哲学层面分析"新工科"的实践原则、方法论、面向未来的适应方略等内涵。通过哲学阐释,有助于我们更加认同新工科的教育理念,在认知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中更好地把握新工科。  相似文献   

18.
自西化运动开始的一百余年来,中国哲学的研究活动基本上是为中国哲学寻找合法性根据的过程。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除少数一两种属于传统中国哲学的方法以外,绝大部分方法的思想基础是西方的观念体系。这种以西方哲学的立场、流派、思维或方法对传统中国哲学进行解析和批判,实质上是以西方哲学框架体系剪裁和定性中国思想从而给中国哲学观点贴西方哲学标签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中国哲学的原生状态视而不见,传统中国哲学的生存性价值和超时空意义遭到了否定,因而中国哲学获得的“合法性”是被判定了“死亡”的“合法性”。一种哲学的“合法性”不在于它是否符合了某种外来的规范或标准,而在于它自身是否在现实社会还具有创生新思想的能力。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只能从中国哲学自身在现代社会的创生能力中得到证明,这应当是确认中国哲学是否具有“合法性”的根本标准。创生能力的根本标志就是新的中国哲学诞生——一种既不同于传统中国哲学也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哲学;是对两者超越的哲学;是能够与两者对话的哲学。一方面它必然表征的是现代中国人的独特思维方式、独特的语言,另一方面它又提供了值得全人类思考的东西,是属于全世界的。具体标志则应当是出现了可以与《论语》、《老子》、《庄子》等相媲美的哲学著作,出现了像孔、孟、老、庄那样伟大的思想家,可以与当今世界强势哲学对话的新对话者。  相似文献   

19.
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转向与当代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之间正在出现一种引人注目的理论趋同 :现代西方哲学的经验主义转向与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事求是精神都走向了科学的经验实证 ,现代西方哲学的中立主义转向与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精神都体现了对取其中道原则的认同 ,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与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正义精神都是对哲学的社会学维度的肯定 ,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与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批判精神都把对语言与哲学之间关系的批判提到了议事日程。这种二者之间的理论趋同不仅验证了人类哲学的普遍规定性 ,而且也使在二者之间展开积极的对话成为可能 ;而这种对话最终必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创新和理论繁荣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40年代,冯友兰先生就提出“世界哲学”的概念,并阐述了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关系,提出中西哲学互补和中国哲学对世界哲学可能有的两点贡献。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的《总结》中,冯先生又把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的未来归结为“仇必和而解”和“太和”,他所提出的中国哲学对未来世界哲学的贡献,可概括为六大关系。这一阐释与建立一个有人价值导向的全球化的过程完全合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