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发现了河豚居然也会晕车!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吃海鲜。哇,这儿的种类真多:大龙虾、基围虾、大闸蟹、石斑鱼、三文鱼……这时,我看见一位叔叔费力地抬进一个箱子,我好奇地凑上去一  相似文献   

2.
河豚王     
江南三月,正是河豚上市的季节。可长江边的六圩镇自从被日军占领后,没有哪家店铺再敢开张了。镇上的周阿宝烧得一手好河豚.人称“河豚王”。这天,他居然和女儿周英把店铺重新开张了。  相似文献   

3.
在巴西亚马孙河边,有一个叫新艾郎的小镇。小镇的码头边,有一座水上餐馆。餐馆的主人是个中年妇女,她的名字叫玛丽尔达。玛丽尔达是个善良的女人,她经营的餐馆物美价廉,一些常在亚马孙河上来往的人们,在经过新艾郎镇时,都会到她的水上餐馆歇脚用餐。  相似文献   

4.
河豚     
《红领巾》2008,(2):40-42
河豚是种非常美味的鱼,可惜(xī)有剧毒(jù dú)。从古至今,拼(pīn)死吃河豚的人数(shǔ)也数不清(qīng)。不少人就为了贪(tān)吃一口河豚肉而丢了性命(xìn mìng)。可以想象(xiǎng xiàng),要是河豚没有毒,早就被人吃光了。  相似文献   

5.
感功 《课外阅读》2009,(24):42-43
在巴西亚马孙河边,有一个叫新艾郎的小镇。小镇的码头边,有一座水上餐馆。餐馆的主人是个中年妇女,她的名字叫玛丽尔达。玛丽尔达是个善良的女人,由于她经营的餐馆物美价廉,一些常在亚马孙河上来往的人们,在经过新艾郎镇时,都会到她的水上餐馆歇脚用餐。  相似文献   

6.
吃河豚     
李莉 《班主任之友》2004,(11):58-58
河豚味道鲜美,有人非常喜欢吃,但如果处理不好,会使人中毒。一位著名作家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日,数人相聚,其中一人说:“有人送来了河豚,谁先尝一下?”俗语说“想吃河豚又怕死”,无人自告奋勇,于是有人建议:“桥头上有个乞丐,我们不妨让他先尝尝。”于是,烧了一锅河豚汤,送给乞丐,说:“这是河豚鱼汤,送你一碗。”乞丐道谢,伸手接了过去。大家耐住性子等了一会儿,再悄悄回到桥头一看,发现乞丐安然无恙,便回来大胆饱餐一顿。吃完后,这几人得意地走上桥头,问乞丐:“刚才河豚鱼味道不错吧?”乞丐反问道:“你们已经吃过了?”众人说:“吃了,味道…  相似文献   

7.
有趣的河豚     
首先要吹一个气球,大小和头一样即可。然后,我们要在气球上涂上胶水贴上三层纸巾(报纸或手工纸),就这样贴满整个气球,但记得要留出气球封口处。  相似文献   

8.
朋友是大酒店的高级厨师,因为厨艺高超,深受老总器重。去年,他被派到日本深造,专门学习烹饪河豚。  相似文献   

9.
《双语学习》2012,(3):12-13
有些人叫它怪物鱼,另一些人说它的长相很古怪,就像刚刚从恐龙时代走出来的生物。  相似文献   

10.
《河豚子》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写作》"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贵曲"专题的一篇文本。在反复咀嚼、品味之余,发现其深刻的思想下还有许多语言疏漏之处。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四处文字进行辨误,从而培养其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毫无疑问占据相当显著的地位.王安石的人性思想是其社会改革的哲学基础,他提出“性情一”、“善恶由习”、“尽性则至于命”、“继天道而成性”的观点,是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期的一个改革家所独有的人性观.王安石的人性思想既具有对前人人性思想的改进,也带有当时封建社会的消极色彩.  相似文献   

12.
霍布斯的人性观是其政治哲学的基础,但是目前学界对霍布斯的善恶观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最普遍的观点是认为霍布斯的人性观是"恶"的,但对霍布斯人性观进行重新审视后发现,其实霍布斯的人性观并不是"恶",而是"非善非恶",这种人性善恶观也正是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历年来学者们对《欲望号街车》的解读多集中在社会变迁对人物的影响或女性主义的视角上,然而运用《欲望号街车》中诸如家庭暴力、同性恋、乱伦等敏感话题,田纳西.威廉斯却意图展现对于善与恶全新的界定。威廉斯提出人在特定时间的选择往往决定了其人生的轨迹,而这些选择却不单单取决于人物的主观意志,而是更多地受制于社会文化,甚至人物的教育背景种种因素,因而善与恶的界限本就是模糊的,没有人能独占正义或者邪恶。基于此观点,威廉斯的创作意图有了更深层的阐释,同时《欲望号街车》中人物个性及行为也得以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善恶与教化     
人性善恶的价值预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实践中人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人性善或恶的价值预设,各有利弊。就今天而言,我们主张,在善恶观上,宁取人性无善无恶论,消解人性本身的善与恶在教化中的预设,从而消解人性本身作为个体道德生成的根本依据,消解拿人性作为个体道德蓝图设计的依据,甚至在一定限度内弱化传统泛道德主义社会中道德及其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为当代社会走向理知的澄明、为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普遍深入提供足够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人性之善恶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性善恶之辨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人性之善恶问题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善恶观念的来源问题,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善恶观念的本质内容问题,善与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问题,善恶评价的根据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性、实践性、辩证性、前瞻性。要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内容和特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如果孤立地在形而上意义上抽象地讨论人性的善恶,在今天看来,其意义确实不大。但若从人性与道德教育的联系来看,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了。传统的人性理论是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学说的理论前提,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对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的理论前提及目的进行反思,对道德教育所依据的原则规范的内容及特性进行再认识,以发掘传统道德教育与修养学说对今天的道德教育活动的有益借鉴和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孔子以"仁"与"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使其人性论蕴涵着"性善"与"性恶"的两极趋向,孟子与荀子分别将其拓展为性善论与性恶论,体现了人性论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原始儒学演进的内在逻辑线索.  相似文献   

18.
孔子并未对人性善或人性恶下定论。他重视"仁"和"礼"对人性的塑造,推动了人性理论及道德教育的进步。自律的"仁"和他律的"礼"辩证统一于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学思想和"礼"学思想的内在联系体现了他人性论的矛盾性。正是孔子矛盾人性论的这两种不同的内在取向给了孟子和荀子不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苏联作家维·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是一部抒情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长篇小说,作者将人物置于大自然背景前,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了人性善恶问题.在作品中,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借鉴现代派创作方法,情节趋向弱化,并运用象征、寓意等多种假定性艺术手段,通过"自然人"与"反自然人"的对照,表达了抑恶扬善的哲理主旨.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孟子,荀子人性论之二化生出的新一,也是三;三不同于孟子的人性论,亦不同于荀子的人性论,三是悖立整合的新的人性论.董仲舒以阴阳之天道论人性,表现了其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其人性论的基本内容:人性有善有恶,善主恶从,即性未全善;性善是质,质朴而未觉醒,具有为善的可能性,而没有表现为现实性,即性未善.人性之善主恶从,故人性基本上是值得信赖的, "天地之性人为贵",仁义礼智信在人性上获得了根据.人性中有恶,且性善是质,充分肯定了后天之道德教化与礼义制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