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高校里公关教育已提上议事日程,并日益成为一个热点。此时,我们面临的问题不仅是普及公关教育而且要澄清一些模糊认识。正如我们遇到的许多大学毕业生所反映的,他们几乎不同程发地表现出对社会上复杂的人际关系的不适应。这些信息反馈到高校,加之某些社会习气的耳濡目染,许多同学便引以为戒,着力培养“公关”能力,于是拉帮结派者有之,江湖义气者有之,小恩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把"应考"的需要作为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这种"应试语文"不但使语文在学生眼里失去了应有的魅力,而且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最终我们所追求的语文教育成效也自然无从谈起,也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与我们所追求的语文素质教育的最佳目标相比,无异于南辕北辙!  相似文献   

3.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活,是一种对人间、对世界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情感的生活,是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是远离粗俗、鄙陋、愚钝,走向精致、高雅、聪慧的生活.它能使活动主体拥有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氛围和人际互动,使人生活在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和谐之中,生活在艺术的和诗意的氤氲之中.……  相似文献   

4.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1.语文讲读“生活化”语文讲读“生活化”,是指课堂语文讲读要面对小学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例如我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充分证明了情感的升华是源于生活的,感悟不一定借助实景实物,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迁移,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与共鸣。联系生活,借助想象,学生可以体验未曾经历过的事,学生在这样的感悟过程中,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同时也获得了情绪性体验,达到了“寓情于教,以教育情”的目的。2.语文训练“生活化”语文训练“生活化…  相似文献   

5.
一、语文训练“生活化” 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必须强调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这样学生在接收训练时,才会感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不只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从而激发他们自主创新的欲望,例如:在学习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后,老师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为学校编写维护纪律、文明、卫生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6.
【引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读完卞之琳的这首韵味无穷的《断章》,我看到了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相牵连,不可分割的美。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布拉德雷告诉我们,“绝对”是在无数的“相对”中呈现的,谁孤独谁就失去世界。是的,世界是一个完美的存在,我们应该看到树木,更应关注整片森林。由此,我想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的我们深爱着的语文。它应是学习活动的“整个世界”,是各学科的“领头羊”,语文学习不应“断章”于课本、课堂,它应在丰富多彩、鲜活生动、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课本和课堂之…  相似文献   

7.
读完卞之琳的这首韵味无穷的《断章》,我看到了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相牵连,不可分割的美。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布拉德雷告诉我们,“绝对”是在无数的“相对”中呈现的,谁孤独谁就失去世界。是的,世界是一个完美的存在,我们应该看到树木,更应关注整片森林。由此,我想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的我们深爱着的语文。它应是学习活动的“整个世界”,是各学科的“领头羊”,语文学习不应“断章”于课本、课堂,它应在丰富多彩、鲜活生动、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课本和课堂之外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应该是与学生心灵相通,与社会天地接壤的“生活语文”。那么,如何做到让语文与生活水乳交融,我有以下几个观点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9.
一位女儿向做厨师的父亲诉苦,抱怨自己学习成绩不佳,与同学关系不好,都不知道该如何应付生活了。父亲听后,把她带进了厨房。只见父亲先烧开了三锅沸水,然后往一只锅里放些胡萝卜,往第二只锅里放入鸡蛋,最后一只锅里放入碾成粉状的咖啡豆,接着继续用火煮。父亲默默地做着这些,一句话也没说。  相似文献   

10.
感性和理性,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两种方式。实际生活中,二者多是重叠、交叉、混合地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之中。但经过长时间的认识实践,不同的认识方式会给人留下某种属于经验的(受益)或教训的(受损)深刻印痕,于是便会逐渐形成一个人认识方式的基本风格:或偏于感性,或偏于理性。  相似文献   

11.
卞建国 《课外阅读》2011,(11):312-312
笔者于近日聆听了一堂语文公开课,教师把《长亭送别》的学习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自由组合在课堂上分别表演了经过改编的现代版《长亭送别》和古代版《长亭送别》。应该说,这堂课是一堂成功的现代教育理念下的素质教育课,充分体现了课堂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然而这堂课却在结尾留下了不足。教师在学生表演完之后作了简单的分析。最后布置了一项作业:课后自己查工具书疏通文字,并且背诵课文的若干语段。  相似文献   

12.
周富 《教师》2010,(30):47-47
让语文走向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语文教师应探索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培养生活化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了解语文知识,增强应用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索绪尔56岁离世,如果从他在1878年发表论文《印欧语的原始元音系统》算起,他研究语言学的时间总计35年,他对"语言"的定义可以理解,可以证实,没有争议。1950年,"语文"作为学科名称后,对"语文"的定义及其性质的争论、解释,众多"语文"学者参与其中,直至今天,近70年了,"语文"仍然无解,讨论"语文"性质的文章仍不时见诸报刊。"语文"与性质,在哲学上属于实体与属性的范  相似文献   

14.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什么是生活?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譬如一粒种子一样,它在不见不闻的地方发芽开花。"他还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相似文献   

15.
"应试语文"不但使语文在学生眼里失去了应有的魅力,而且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最终我们所追求的语文教育成效也自然无从谈起。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最近我潜心学习了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于漪等语文教育大家有关"语文与生活"关系的一系列精辟论述,深感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  相似文献   

16.
变“应试语文”的“生活语文”成都玉林中学李镇西最近有人把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弊端概括为“应试语文”,笔者深有同感①。确有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把“应考”(特别是应付高考、中考)的需要作为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这种...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语文教学曾走过不少弯路,其中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学危害较大,笔者深感语文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会活动,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语文教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语文教育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语文教改名家辈出,成绩斐然,但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问题仍然不少,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冷淡了。  相似文献   

19.
<正>曾经观摩一位老师上《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执教的老师主要安排了以下一些教学环节:1.勾画描写彭德怀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圈画关键词语、批注,有感情朗读。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3.全班交流、朗读。4.揣摩彭德怀的心理活动,体会他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整节课,同学们批注得认真,议得热烈,读得动情,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深切地感受到了彭德怀对战士们的关爱,也学到了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写人方法。课后,听课老师对本节课教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正>笔者认为,所谓"知识性铺垫",是指在教学之前、之中和之后,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而设定的形式多样的铺垫性内容。"知识性铺垫"的运用,可以及时填补学生的认知缺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缩小学生间的差距,从而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放手。那么,教师应如何用好"知识性铺垫"呢?1.匠心独运,把握恰当的时机。不明之时,补充知识。在教学之前,先给予学生一定的知识和信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