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层通讯员既要工作又想写稿,每天实在忙碌,有时还苦于没有报道线索。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把写稿与工作结合,与外出结合,与学习培训结合,与家庭生活结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与工作结合。去年底,北京市总工会在我单位召开职工生活福利设施经验交流现场  相似文献   

2.
第二个内容是情况储备。新闻界有位前辈曾说过“记者是靠情况吃饭的”。这说明任何报道都来源于实际工作或人们生活中的情况。只有情况熟,才能线索多,从事新闻采访才主动。要做到这一步,主要靠情况有储备。新华社驻西藏有位记者,当一九五九年春西藏平叛和民族改革开始后,在一年时间里连续写出一百多篇新闻报道,有时靠昼夜苦战写成万把字的通讯,有时坐在发报机旁,写一页发一页,其中许多稿件受到了新华总社和多家报刊的好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报道中,有多种环节,如报道线索、采访、写作、编辑、校对等,但首推第一环节的应是报道线索。报道线索从何而来呢?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切报道线索均来源于实践,没有实践,任何报道线索就无从谈起。提起报道线索,不少通讯员感到难,主要表现在:我们单位小,又不是先进,无宣传可言,认为本单位出不了什么报道线索,特别是有价值的报道线索;我们单位各方面工作不错,有宣传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好的报道线索,往往反映了社会的动向。抓住这样的线索,常常可以引出一篇又一篇的新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所在部队有个位于深山老林中的执勤点,在搞好战备工作的前提下,养鸡、喂兔、种菜而致富。一时间成为干部战士的热门话题,并纷纷效仿,我及时采写了综合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一些好的新闻线索。为了不让这些线索被埋没,我就专门订了一册“报道线索登记本”,走到哪带到哪,把听到、看到的好线索及时收集登记下来,从中选择发现有典型意义的报道线索,再进行详细采访。去年底,我同新兵连一位干部聊天,他说:“一排三班长于维征‘退礼’一事在新战士中反映很好。”我记了下来,然后进行了详细采访,写了  相似文献   

6.
一、新闻主线与新闻副线 新闻线索指新闻语篇中的时间线索.一篇报道中通常只有一条线索,即围绕新闻核心事件(简称"核心事件")前后出现的诸多事件所形成的线索.不过,有时一些复杂报道中会同时出现两条线索--这是由于在报道中出现了与核心事件基本同时发生但事件主体又不同的相关事件,并且围绕相关事件前后也形成了一条线索.本文把前者称为新闻主线,后者称为新闻副线.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来,我在报刊、电台发表了100多篇稿件,其中,有许多稿件是在读报中产生的。我爱读报。我认为,学会读报,能够从中发掘不少报道线索。想起有些报道员读报,往往是找有无自己的名字,看自己稿件登了没有,却不注意用读报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不善于从读报中发掘报道线索,这真是一件憾事。我想在这方面  相似文献   

8.
我是去年5月份开始做记者工作的。在农村采访了几个月,常常感到“头昏”。记者的“头昏”,无非是缺乏独立观察、判断问题的能力,找不到新闻线索;或者找到了线索,但又不知道编辑部要不要。只是在最近—个时期里,我才摸索到了医治“头昏”的一个处方。报社负责同志经常告诉我们,记者要识风向,辨气候。可是风从何处起,问题从何处来呢?当初,我认为风从编辑部起,问题从编辑部来。写什么,怎样采访,全靠报社的报道提示。有时还打电话到编辑部去问“行情”。拿到题目以后,不加分析研究,就一条一条地到处问,到处套。这样做,有时也能有几条  相似文献   

9.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一些好的新闻线索。为了不让这些线索被埋没,我就专门订了一册“报道线索登记本”,走到哪带到哪,把听到、看到的好线索及时收集登记下来,从中选择发现有典型意义的报道线索,再进行详细采访。 一次,我同新兵连一位干部聊天,他说:“一排三班长于维征‘退礼’一事在新战士中反映很好。”我记了下来,然后进行了详细采访,写了一篇题为《班长床上的午餐肉》的稿子,寄给《空军报》,很快就被采用了。  相似文献   

10.
在编辑部工作时间长了,经常会听到在一线采访的青年记者,回来叹苦经:报道线索难找,新闻的角度难把握,写稿有时真不知从何处落笔等等。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缺乏新闻的敏感与政治洞察力,或者说是新闻的“嗅觉”不灵。  相似文献   

11.
路上,记者常常会突然碰到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有的稍纵即逝,记者紧盯不放地把它抓拍下来,有时还要顺着线索穷追不舍,偷天换日地赶出新闻。这种情况下采写出来的新闻,姑且称作“路撞新闻”。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我年见稿均在百篇左右,有4篇稿件分别获得陕西省好新闻奖和省交通厅好新闻奖,自己多次被西安市新闻单位和省厅评为优秀通讯员。坚持业余报道的实践使我从中领悟到,新闻线索的发现,是新闻写作成败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通讯员,应当重视研究和探讨怎样发现新闻线索。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要不断增强新闻敏感性。没有新闻敏感,遇到有报道价值的线索,也会充耳不闻,让它从身边溜走。有时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就是新闻,自已就要有意识地把它抓住。如1981年7月中旬,我在西安市封车节  相似文献   

13.
龚波 《记者摇篮》2009,(2):42-42
工作中.常常有同事跟我探讨诸如“到哪儿去发现内参题材”、“有了线索如何写成内参”等问题。我觉得,困扰他们的往往不是真的缺少可写的东西,而是他们没有找到好的内参角度。  相似文献   

14.
编辑记者,都应该尊重数字、敬畏数字.因为,数字常常是消息报道中举足轻重的内容,它有时会决定着一条消息的报道价值,反映着某种事物变化的方向和幅度.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则表扬先进的报道,有时不仅不能达到“扬善”的目的,反而引起受众的反感,甚至使被报道的先进人物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有时某些揭露问题的报道,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使之朝着有悖于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看似悖理的社会现象,使我们不能不注意新闻报道社会效应的两个方面:即我们所期望的、有益于社会前进的积极方面,和有悖于我们报道愿望的、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16.
一、经济报道要寻找新的突破口 在中等城市做好新闻难,做好经济新闻就更难。单纯的事件新闻,记者只要守好了线,一般来说,不存在没有新闻线索的问题。而对于跑经济新闻的记者来说,常常要面临线索短缺,视角不开阔等问题。经济新闻稿件的质量要求要远比一般新闻稿件高。它要求记者在对所跑行业整体情况有了充分了  相似文献   

17.
凌斌逸 《视听界》2009,(6):102-103
近年来,地方台舆论监督常常面临着“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现实。大会小会领导都讲要加大舆论监督力度,要欢迎批评报道,但是一遇具体的人和事就不同了。一些批评稿件被毙,有时电视记者采访还没有结束,就接到了“不许编发”的指令。一篇批评性稿件的发表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监督作用难以充分有效地发挥。  相似文献   

18.
陈峰 《今传媒》2005,(3):28-29
最早接到孙志刚案的线索是在2003年3月底,当时我刚刚来到《南方都市报》,岗位是深度报道记。虽然我以前做过6年媒体工作,甚至做到了某媒体的高层管理人员,但这个岗位还是没有接触过,所以心里还没有底气一一最发愁的就是线索从哪里来。现在回过头来看,孙志刚案件其实是我在深度报道组所接触到的第一个线索。  相似文献   

19.
工作中常常有通讯员拿些稿件同你磋商:"你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稿子?"在纷纭杂乱的报道线索中,怎么挑选报纸需要的新闻呢?面对通讯员的问题,又该怎样给他个明确的答复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写完一篇觉得有点意思的稿件,总喜欢写几句经验教训之类的感想留着。现从这堆杂感中挑出几篇,稍加修饰后原汁原味端出去,或许对那些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青年朋友有些参考价值。聊天常能发现好线索搜集报道线索,通常采取五种方式:一是召集了解情况的同志开座谈会,请他们提供有报道价值的线索;二是注意翻阅有关内部材料,从中寻找可以公开报道的线索;三是参加有关会议,从与会人员的发言中了解报道线索;四是亲临可产生新闻的现场,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线索;五是经常找人聊天,从闲谈的只言片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