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意义】探究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效能的影响因素,拓宽虚拟学术社区的研究范围,以期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并帮助科研人员拓宽合作渠道,也对提高虚拟科研团队合作效能具有积极的作用。【方法/过程】基于团队效能IPO模型和自我效能感理论,构建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合作效能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结果/结论】数据结果表明,虚拟科研团队支持、虚拟科研团队沟通、自我效能感会对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效能产生正向影响。其中,自我效能感也能在虚拟科研团队沟通对科研合作效能的影响作用中发挥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虚拟学术社区已成为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合作的平台,对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行为影 响因素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在线科研合作的健康良性发展。【方法/过程】将质性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先是根据 收集到的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访谈资料,通过质性分析得出相应的影响因素;然后以得到的因素为基础,结合 相关理论,构建相应的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利用结构方程进行实证研究,找出虚 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群体认同、社群影响、互惠均 正向影响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合作意愿,合作意愿与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合作行为正相关,激励机制和系统 易用对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合作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分析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信息行为的协同机制,揭示科研人员信息行为的协同效应,促进 科研人员信息行为效率的提高和虚拟学术社区管理的优化。【方法/过程】基于要素分析,对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 信息行为的主体协同、知识协同、资源协同和目标协同机制进行研究,并以ResearchGate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分 析。【结果/结论】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信息行为需要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协同支持,通过多主体进 行互动交流和知识重组,实现知识交流、共享、创新和合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学术社区开始成为知识交流的重要平台,建设激发社区科研人员参与热情、提高科研合作效率、维持科研团体活力的激励机制变得非常重要。[方法/过程] 本文运用演化博弈模型对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行为进行分析,分别描述了无激励机制和有激励机制的演化博弈关系和过程,探讨了影响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合作行为的因素。[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虚拟学术社区博弈双方在无激励机制的环境下,演化稳定策略是(不合作,不合作),在有激励机制的环境下,演化稳定策略是(合作,合作)或(不合作,不合作),由此得出完善虚拟学术社区激励机制有助于科研人员合作行为的产生,根据科研人员合作影响因素的不同结果,给出促进虚拟学术社区激励机制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作为科研人员思想碰撞以及产生新知识的重要科研合作平台,虚拟学术社区逐渐成为主流的学术交流场所,探究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提升科研人员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虚拟学术社区健康发展。[方法/过程]基于对相关理论的归纳和梳理,提取影响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的7个因素,构建影响因素组态分析模型,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数据,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从组态视角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的影响路径。[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绩效期望、感知愉悦性、互惠、社会影响、努力期望、激励机制、促成因素共同影响科研人员合作,或为核心条件或为辅助条件均对科研人员合作产生影响,触发科研人员合作形成的组态共有6种,不同因素之间的组合效应均能驱动虚拟学术社区中的科研人员合作。根据研究结果,对促进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虚拟学术社区的发展离不开用户参与,研究分析虚拟学术社区当中用户参与行为类型,对于 促进虚拟学术社区用户之间的知识交流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方法/过程】依据扎根理论,对小木虫虚拟学术社区 进行数据采集,将用户分为初级用户、中级用户以及高级用户三个等级,搜集了小木虫论坛热门博客栏目下,回复 大于 10的帖子内容,利用质性分析软件 NVIVO12.0对其进行开放式、主轴式和选择性编码,并据此构建虚拟学术 社区参与行为的模型。【结果/结论】根据编码结果显示,用户在虚拟学术社区参与行为总共可以分为问候欢迎、调 节规范、协助、欣赏、同情、抱怨、庆祝和交际8种类型,不同等级的用户的参与行为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实际参与过 程当中应当强化每种用户的角色,为虚拟学术社区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助力。【创新/局限】虽然数据来源较为单 一,但是本文将扎根理论引入虚拟学术社区的研究中,完善了该情境下用户参与行为的分类体系,对现有研究成果 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7.
吴佳玲  庞建刚 《情报科学》2017,35(9):125-130
【目的/意义】从技术效率视角出发对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率进行分析与探讨,为推进其知识的交流、 共享和创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在已有的文献研究中,大多是研究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模式,本文以 2007-2016年“小木虫”学术社区4门学科版块为研究样本,基于SBM模型测度其静态知识交流效率,运用非参数 Kernel密度估计知识交流综合效率研究“小木虫”知识交流的动态演进情况。【结果/结论】“小木虫”论坛四个版块中 无机非金属知识交流效率最高,但四个版块整体知识交流效率较低,且主要体现在规模效率不足;知识交流效率较 高的版块之间发展趋同;最后从运营管理角度提出改善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旨在为促进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合作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为厘清多理论下科研合作影响因素,以虚拟学术社区367份有效问卷为样本,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虚拟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结论]在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合作中,社区信任起主导作用;个体层面因素包括个体基本特征、个体心理感知和个体预期三个维度,影响程度均与群体交互因素相当。提出建立并完善虚拟学术社区管理规范和信任机制,构建并完善虚拟学术社区版块,完善虚拟学术社区激励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孙思阳 《情报科学》2020,38(2):22-28
【目的/意义】明确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效果评价指标,对用户服务质量提升,优化社区结构等工作 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构建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 对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的效果进行研究,并以科研公众号为例进行验证。【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用户 心理因素对知识交流效果影响最为重大,而平台因素在特定场景下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郭洋  谭春辉  王仪雯 《现代情报》2021,40(12):55-63
[目的/意义] 虚拟学术社区开始成为科研合作的重要平台,本文通过对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合作行为的博弈分析,有利于维系与推动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合作关系的形成。[方法/过程] 基于理性人假设,从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合作团体和科研合作个体两个主体出发,构建KMRW声誉模型分析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合作策略选择与稳定性,并引入贴现因子、激励因子、惩罚因子,进一步对科研合作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合作中,声誉会对科研合作个体的行为产生明显影响,而贴现因子、激励因子和惩罚因子的存在使得科研合作个体的声誉价值增加,促使形成的虚拟科研合作团体达到均衡状态,并据此提出促进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合作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通过将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和共生互利进行结合,可以促进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的持续 进行。【方法/过程】采用生态学领域的共生互利的理论来研究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分析了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 享中的共生互利主体要素和要素间的关系、共生互利的组织模式和行为模式,以及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共生互 利的影响因素。【结果/结论】提出了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共生互利的保障措施,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探究学术社交网络用户使用动机与行为的投射关系,从行为数据中反推使用动机并基于动机 构建群体画像,为平台定位用户群体、挖掘需求偏好提供指导。【方法/过程】首先剖析学术社交网络用户使用动机 的投射过程,明确动机类型及不同动机下行为的投射表达;然后设计用户使用动机画像的总体流程,最后以小木虫 社区为例,采集相应的行为数据进行动机画像的实验分析。【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样本可划分为五类群体,通过类 簇中心与平均用户的对比可从动机视角概括出群体特征标签,解读出用户使用动机及需求偏好。【创新/局限】在变 革用户使用动机的获取方式、发挥动机研究对运营实践指导作用方面进行了创新性尝试,但在细粒度行为数据采 集及不同领域对比分析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展开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行为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研究,以剖析该研究领域的概况, 并归纳总结出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行为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状况,对于深化其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 论和实践意义。【方法/过程】本文运用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文献调研法,并使用Citespace、Vosviewer等可视化 工具对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行为的发文量、作者分布、高频词分布、期刊分布等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 行为的研究状况作出了具体的描述分析。【结果/结论】本文归纳分析了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行为的研究进 展状况,为后续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研究科研社交网站中的学者推荐有利于增强学术合作、提升科研人员学术交流,对科研工作 具有深远意义。【方法/过程】从学者知识结构和学术行为网络两个维度出发,构建基于相似兴趣的学者推荐模型, 挖掘分析学者知识结构特征、学者间合作网络、机构间合作网络关系,计算学者在这三个层面上的相似度并进行整 合实现学者推荐。最后以百度学术学者主页数据为例验证模型的可用性与有效性。【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模型能 够有效解决科研社交网站信息过载和不对称的问题,满足可操作性和推荐结果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张海涛  孙思阳  任亮 《情报科学》2018,36(10):137-142
【目的/意义】虚拟学术社区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交流平台,整合了一般社区的用户互动与网络环境的跨时 空性等双方优势,使得参与交流的各方能够快速吸收知识。针对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行为网络结构相关研 究较少的情况,深化对其的研究,对于充实其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方法/过程】本文基于对虚 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行为的组成要素分析、交流过程分析、机理模型构建,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虚拟学术社 区用户知识交流网络结构与功能作用进行了探究。【结果/结论】本文基于社交关系与知识主题两个角度阐述了知 识交流网络的形成过程;并且具体阐述了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的网络拓扑结构、网络特征与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虹  李煜 《情报科学》2023,(3):119-126+144
【目的/意义】研究国际学术社交网络领域的发展特征、科研合作态势与研究向度,为我国学术社交网络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启示。【方法/过程】从国家、学科、作者三个视角对国际学术社交网络领域的研究力量展开研究,综合分析其科研合作态势,提炼目前国际学术社交网络领域的研究向度并总结未来发展趋势。【结果/结论】国际学术社交网络研究呈现围绕多个权利中心聚集的多国家合作、多学科融合特征,中国、美国、英国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国家,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学科;科研管理评价、用户采纳、信息推荐是目前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基于学术社交网络交互的学术评价和人才发现将是新兴研究热点。【创新/局限】借助可视化工具,从国家、学科、作者、主题等不同维度系统梳理了国际学术社交网络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知识在群体社交过程中得以流转、发酵、深化,生成新知识,探究学术虚拟社区社会化交互质 量有助于优化学术科研知识服务系统,提升知识流转效率。【方法/过程】基于远程交互层次塔理论结合学术虚拟社 区特征构建社会化交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物元可拓法实证检验了小木虫虚拟社区的社会化交互水平,并采 用LASSO回归模型分析了指标的敏感性。【结果/结论】小木虫交互质量总体达到良好等级,倾向一般等级,其中操 作交互和概念交互质量良好,信息交互和情感交互质量一般,二级指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敏感性分析验证了 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社会化交互质量评测开辟了新的路径。【创新/局限】实例分析样本数据量较小,采 用专家打分的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后续研究将考虑进一步扩大调查范围,以保证研究结论的客观性与普 适性。  相似文献   

18.
马坤坤  茆意宏 《情报科学》2018,36(11):101-107
【目的/意义】分析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化阅读社区的行为类型及其动机,为数字阅读服务与推广以及社会化 阅读社区的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构建参与行为类型及参与动机的理论框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 据,利用回归分析法探讨五种主要参与动机对不同参与水平、参与层次的差异影响。【结果/结论】高校学生在社会 化阅读社区中的整体参与行为仍处于对社区贡献水平较浅的层次,合作共建等贡献水平较高的参与行为仍较少。 在影响高校学生参与水平方面,社交性动机、娱乐动机是主要的参与动机;在影响其参与层次方面,娱乐动机、兴趣 动机、信息性动机、社交性动机、自我实现动机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目前高校学生的参与行为主要受控制性动机的 激励,自主性动机对合作共建等贡献水平较高的参与行为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黄微  卢国强  赵旭 《情报科学》2022,40(7):177-185
【 目的/意义】虚拟学术社区用户交互行为是图书情报领域的热点研究内容,通过对虚拟学术社区用户交互 行为的研究体系进行梳理分析,为促进国内虚拟学术社区用户交互行为研究提供借鉴。【方法/过程】文章利用主题 并含检索在知网及 Wos数据库获取相关文献,通过热点关键词统计对检索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归纳为用户 交互行为的机制模型、特征、影响因素、效果评价以及反向行为五个热点研究主题。【结果/结论】在理清当前学术研 究脉络基础上提出虚拟学术社区用户交互行为具有前瞻性的方向,即继续深入用户会话交互行为的数据挖掘;探 索反向行为与超越价值中心逻辑行为的机理;构建获取信息过程中知识筛选体系。【创新/局限】总结国内外虚拟学 术社区用户交互行为研究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促进该领域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本文以虚拟学术社区用户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知识交流行为影响因素,为虚拟学术社区提升平台活跃度及用户知识交流效率提供建议。【方法/过程】文章在UTAUT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感知信任和激励两个变量,构建了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研究表明社会影响、感知信任和激励对用户知识交流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绩效期望对用户知识交流意愿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努力期望、便利条件对于知识交流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