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最蓝的眼睛》透视出的"他者"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为研究范本,分析了后殖民语境下的黑人书写主题与核心内容,揭示出黑人种族主义的内化所产生的自我憎恨和自我否定;黑人在白人主流社会中事实上的无名与无形最终使他们沦为身份认同困境中的"他者".  相似文献   

2.
裘帕·拉希莉的短篇小说《疾病解说者》讲述了一对出生于美国的印度移民后裔达斯夫妇举家回乡探亲旅游的故事。达斯夫人向汽车司机兼疾病解说者卡帕西坦白隐藏八年的出轨生子的秘密,试图从他那获得心理疾病的医治。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沿着“疾病解说”这一伦理主线,通过解构伦理环境、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意识等不同伦理结,剖析拉希莉作品深处的伦理主旨:需要疾病解说的现代社会个体,只有肩负伦理责任,才能找到治病的良方。  相似文献   

3.
杨烨 《海外英语》2014,(15):193-194
独幕剧《合上家谱》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通过他们的悲欢离合揭示了美国社会无处不在的种族歧视问题。在经历了对自我身份产生困惑的并深感痛苦之后,女主人公毅然选择了自己想要的身份并最终获得了身心的自由。她的塑造和命运折射出剧作家苏珊·格拉斯佩尔关心女性生存状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4.
他者的城市与王安忆的上海寓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王安忆小说中,上海是乡土/传统中国的异地,也是全球化图景中的东方奇观,具有一种天然的他者身份,同时上海也在生产着非上海/现代的他者,上海与它所制造的他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对于在现代性震惊体验中的自我虚无化的无奈体认。他者即是王安忆对于自我、上海和国族的身份认同,而通过对上海——他者的城市的描述,王安忆完成了关于现代中国的寓言式叙事。  相似文献   

5.
作为现今最有分量的海外华人女作家之一,张翎被赋予了多种的界定,对她及其作品的研究也在以不同角度、各种方式延伸着。作为新移民文学的代表作家,个体在突变的环境中,历练的痛苦与无奈正是张翎在文化与地域的交融中,经岁月的流动和历史的见证所着重关注的实在,因而,他者的语境为解读张翎作品提供了一个更为开阔的视角。小说《余震》是张翎以唐山大地震为背景进行的创作。与以往不同,在这次的书写中,张翎将依托唐山大地震发生的历史背景,将母国设置为主要的故事背景。因此,对于擅长通过小说在东西方之间搭建对话的张翎而言,透过他者语境对小说《余震》的解读就显得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创作实践中,华裔作家经常对秉持中华传统文化的老一代移民和完全西化的亚裔青年同时采取他者化的书写策略,在对这两类形象的反思与批评中,华裔作家反省、认识自我,试图厘清自身的族裔文化特性。在短篇小说《爱的痛苦》中,华裔作家雷祖威通过庞氏母子的形象塑造展示了其对华裔族裔群体的身份认知。  相似文献   

7.
裘帕·拉希莉小说《低地》讲述的是一个印度家庭的四代人围绕家乡托利冈吉的低地所演绎出的人生悲欢离合。“自然低地”是主人公高丽和婆婆比卓利无法摆脱的“侵扰记忆”,失去丈夫和儿子的那一幕就发生在那片低地。随后便是灵与肉的冲撞对抗的“婚姻低地”以及挥之不去如同梦魇的“亲情低地”。作者以低地为全书的隐藏线索与背景,以隐喻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既微小又宏大,让“低地”成为铺垫全书悲情基调的叙事装置,既是故事的起点,亦是终点,象征着时间的停滞与循环、历史与个人的连接、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以及爱、家园与责任的疗愈自我的旅程。  相似文献   

8.
幼儿教师身份是其存在的本体论,即存在的依据与归属。"他者镜像",作为主体的对照物存在,反映了制度层面的规定性,多以"镜像"的呈现、观念层面的期望,帮助主体确定其位置在何处。"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在个体生命体验中持续变化,追寻主体存在的价值。从"他者镜像"和"自我认同"之维,探讨幼儿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可行性,"他者镜像"塑造合理的客体身份、规范客体身份的工具价值、明晰身份的外显特质;"自我认同"在行动中建构主体身份认同、探寻本体性价值,促使自我内部不断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9.
加拿大青年作家扬·马特尔的成名作《少年Pi的奇幻漂流》自问世以来,受到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但众多的评论和访谈主要集中在探讨该小说的主题以及争论故事的真伪,而对于书中的一位主要角色—一头名为理查德·帕克的老虎—却鲜有深刻的讨论和分析。文章以他者为切入点,力求辨析主人公Pi"塑造"老虎的真正动因。  相似文献   

10.
林燊 《海外英语》2014,(16):166-167
伍慧明在其代表作《骨》中塑造了正面的华裔美国人莱拉的形象,从而提出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应该是超越中美文化差异的。该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从他者的角度解读莱拉为自身构建华裔美国人身份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现时代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劳动异化是和私有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样存在有别于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现象,辩证地分析劳动导化有助于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劳动异化和道德异化没有必然的共时性,但我国现阶段明显存在道德异化现象这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坚持社会公正,是解决道德异化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试论教育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商品化的时代。生活价值的追求与技术知识对教育的统治,使受教育者在获得教育权力的同时,却丧失了生命的自由。教育异化包括两方面:一是人对教育的异化,二是教育对人的异化。本文旨在探讨新时期教育异化的宏观和微观表现,分析其根本原因,使教育异化变为教育解放的艺术就在于寻求个体内在生命的成长与外在生活的发展之间的平衡,只有当教育真正确认人的自由本性和智慧生活的人生意义,教育最终消除异化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3.
从消费社会的社会立场来看,亚历山大·布佐的《根深蒂固》一剧表现了现代人在消费社会中所经历的异化过程,具体表现为消费控制对身体的异化,规训性权力对身份的异化和非生产性的爱对人格的异化。  相似文献   

14.
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刑罚是人类创设用以惩治犯罪的客体工具,但刑罚史的发展表明,人面临刑罚异化的困境。菲利的"刑罚替代物"理论是人类走出刑罚异化的一次自觉反思。但直至今天,刑罚异化现象仍然存在,刑罚的复归仍未到来。  相似文献   

15.
16.
康拉德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间谍》通常被看作是一部关于无政府主义主题的小说。该文作者从崭新的视野重新解读这部作品,认为《间谍》从一个角度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异化,这种异化是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弊端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毛猿》是尤金·奥尼尔十分重要的表现主义戏剧之一,具有极为深刻的社会内容。通过对司炉工所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探讨,剧作家揭示了现代人异化和非人化的主题,展示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大环境下的悲惨生活。本文旨在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加以分析。以期深入探讨《毛猿》的异化与非人化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所展现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人的自我异化以及人与社会的异化,探讨异化所造成的人与人的冷漠、隔阂与人性的孤独,人的自我散失、变为"非人化",展现海明威对异化的社会与人性的思考,进而揭示主人公哈里在临死前内心挣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既是马克思哲学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异化”理论的重要一环。从“异化”理论发展史来看,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承前启后,是“异化”理论这条历史长河中最深厚的一段。  相似文献   

20.
艾兹拉·庞德的早年旅法诗作《蚀月》以俄国形式主义的“锐异化”为理论镜像,投射出一幅极具后现代意义的月景图。“锐异化”创作技法有机渗透于诗行之间,冲击着读者麻木的自动化感知,将读者从无意识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延长了审美体验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