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无声告白》的莉迪亚在其短暂人生中,一直在建构身份的困境中挣扎。根据霍米·巴巴“文化的定位”,莉迪亚应当是缺少自我意识,没能正确认识美籍华裔身份的双重混合性,因而无法建立属于自己的“第三空间”,最终导致其身份建构失败,通过自杀走出现实的“噩梦”。华人融入美国社会仍面临种族障碍。  相似文献   

2.
伍绮诗的《无声告白》是一部中美跨族裔婚姻悲剧。小说以詹姆斯·李及其子女为代表的华裔群体深陷精神困境,无法跨越中美文化藩篱,产生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与情感焦虑。对华裔边缘人文化“他者”形象进行解析,能够诠释其身份游离的特殊性,暴露出华裔在美国文化语境中真实的生存现状。华裔群体自我和解下的文化反思,不仅能够引起读者对华裔身份归属问题的思考,同时,也展现出伍绮诗对中美文化关系的忧虑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琦诗的处女作《无声告白》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第二代美国华裔詹姆斯·李及其跨族裔家庭的存在危机。本文运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尝试对詹姆斯这一角色的身份建构进行新的探讨。伍琦诗通过对华裔男性詹姆斯的男性气质重构、对"模范少数裔"这一政治话语的审视以及对詹姆斯身份建构过程的刻画,表达了其对美国华裔群体生存困境的人文关怀,以及突破二元对立、寻求新的身份建构途径与实现种族和谐的呼吁。  相似文献   

4.
在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作品《无声告白》中,女主人公莉迪亚面临着身份建构的难题。后殖民学者霍米·巴巴在《文化的定位》中提出的"杂糅性"和"第三空间"为文化殖民背景下少数族裔寻求身份建构提供了重要线索。对美籍华裔女性来说,霍米·巴巴的理论也是帮助她们利用自我意识抵抗美国白人文化权威、平衡文化身份、完成身份建构的有效策略。而莉迪亚正是缺乏相应的自我意识,忽略了自我身份的"杂糅性",无法在中美文化身份中找寻出一个居间的"第三空间",从而在身份建构的过程中走向了失败,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她痛苦而短暂的一生。  相似文献   

5.
《无声告白》是当代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长篇处女作。小说以中美混血儿莉迪亚的死亡结局为起点,通过暴露该人物与男主人公詹姆斯和女主人公玛丽琳所遭受的文化失语、性别束缚与代际冲突等问题,逐步展现了存在于中美跨族裔家庭内部难以解决的沟通障碍与精神危机。对这三位人物社会身份的缺失、梦想幻灭与压抑的自我进行深入剖析,思考他们陷入失语境况的根源,能够帮助读者以审慎的态度看待跨族裔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文化交流与代际失语现象。  相似文献   

6.
陈思琪 《英语广场》2020,(36):20-22
2014年,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琦诗(CelesteNg)凭借处女作《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You)获得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一名。文章借助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的自卑理论,剖析《无声告白》中人物的种种自卑情结,探究自卑情结对人物性格影响的主要方式以及如何摆脱自卑情结,激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7.
《无声告白》对来自跨族裔家庭三位女性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展现了她们遇到的来自社会的歧视、家庭的压力以及内心的苦闷,最终选择了不同的逃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结果。通过分析女性屈服、迷失、成长三种逃离结果,向读者展示了精神困惑存在的普遍性。女性在面对困惑和焦虑时,一味地自欺逃避并不能摆脱困境,而是应当通过积极的自由选择打破困境,从而构建真正的自由和自我。  相似文献   

8.
《星期六》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第九部小说,小说出版后广受评论界的关注。小说主人公贝罗安医生一方面显示出英国人身上特有的民族优越感及自豪感,英国仍然是一个崇尚理性、井然有序、等级森严的地方;另一方面其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却充满了欧洲风味和美国气息,强烈地冲击着他的传统文化身份,使他面临着“我是谁,我该成为谁”的身份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82):7-8
《无声告白》是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琦诗耗时六年写成的首部长篇小说。小说围绕莉迪亚的死亡事件,从家人们不同视角抽丝剥茧地拼凑出莉迪亚的死因,揭示了生活中始终存在又被人们忽视的身份危机、戏剧人生及爱和自由等不能承受之重。  相似文献   

10.
美国当代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其小说多通过表现暴力与身份认同危机来揭露美国普通人生活中面对的种种困难.其新作《鉴定》以作者亲身经历,从暴力和身份认同危机角度,揭示美国普通人的悲惨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1.
《无声告白》作为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讲述了一个跨种族结合的家庭在美国社会的艰难融合。文章通过运用解构主义批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小说中实际上被颠覆的传统婚姻伦理关系、亲子伦理关系和对"美国梦"的祛魅,以求得出对文本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13.
14.
外语教师身份认同指外语教师持有的教学信念,及其对所承担的社会和文化角色的确定和认同。基于此,通过探究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成因,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发展途径,即通过自我身份的重构,达到社会自我和个体自我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朱亚平 《培训与研究》2008,25(11):14-16
《毛猿》是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一部重要悲剧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找不到归属的主人公扬克的形象刻画充分展现了奥尼尔悲剧的精神内涵所在。凡人的悲剧宿命在扬克身上得到了应验。我是谁?应该在哪里?扬克的悲剧实际上是人类自身的悲剧。本文试图借助于拉康的镜像理论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来进一步阐述《毛猿》的主题及主人公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6.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对"教学专业"的一种身份辨识与建构,身份认同与认同危机不仅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也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与动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身份认同危机既体现为教师身份社会规约的某种不合理,也体现为教师专业身份的泛化以及教师主动身份建构中的困惑与冲突。身份认同危机的有效化解内在地要求教师在互动与协商中,合理辨识、主动建构多重身份以及身份背后的权利、责任、义务与角色期待等。  相似文献   

17.
文化认同及其根源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提速 ,各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解构和重塑着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这为各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平台。与此同时 ,全球化又无情地侵占和挤压着民族国家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侵占和挤压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 ,从而使各民族国家又面临着认同危机。各民族国家既要持守本民族的优良传统 ,又要面向全球化 ;既要认同传统社会 ,又要不断重建新的认同。本刊特约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几位教师撰写了一组文章 ,他们分别从认同危机的涵义、人学视野中的共识及认同、文化认同的根源以及认同的未来重建等方面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现发表出来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提速 ,各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解构和重塑着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这为各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平台。与此同时 ,全球化又无情地侵占和挤压着民族国家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侵占和挤压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 ,从而使各民族国家又面临着认同危机。各民族国家既要持守本民族的优良传统 ,又要面向全球化 ;既要认同传统社会 ,又要不断重建新的认同。本刊特约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几位教师撰写了一组文章 ,他们分别从认同危机的涵义、人学视野中的共识及认同、文化认同的根源以及认同的未来重建等方面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现发表出来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