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普通高校扩招前后教育成本分担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大扩招后,普通高校学费一路攀升,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敏感问题。本文在阐述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的基础上,着重对我国高等学校扩招前后教育经费的构成和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二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普通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普通高校教育成本分担向学生及其父母一方转移,普通高等学校学费标准已普遍超过国家规定的年生均教育成本的25%,超过了我国居民的承受能力,建议引起国家足够重视,切实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与法规。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等教育生均成本的政府合理分担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经济效率和教育公平两个角度,分析了政府在普通高等教育生均成本中的合理分担问题。其中,经济效率的研究采用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的成本一收益模型加以分析;教育公平则从保证最贫困大学生家庭在补充适量助学贷款后都能支付起学杂费,政府为此需要多承担多少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要使得政府对普通高等教育投资有效率,政府每年为每位大学生分担的教育成本的上限是17261元,而目前实际承担7243元,因此政府有能力继续提高在普通高等教育生均成本中的分担比例:从教育公平角度看,若普通高等教育年学杂费人均降低1519元,就可以保证最低收入家庭在补充适量的助学贷款后能供得起大学生的学杂费,因此政府有必要每年增加1519元的人均投入来保证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3.
田贞训 《职教论坛》2014,(10):42-46
我国高职教育成本分担现状不容乐观,现行教育成本偏低,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其教育成本分担比例不尽合理。通过对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情况、教育经费弹性系数、个人负担率及居民家庭对高职教育的支付能力等多角度的数据分析,表明学生个人及家庭分担比例过高,负担较重,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对高职教育成本的分担比例极低,政府的财政投入也有待提高。我国高职在校生主要来自于农村及城市低收入家庭,教育经费的个人负担率较高,支付能力不足。国家应加大财政投入、强化企业的教育成本分担责任、合理确定学费标准及学费资助政策,建立政府主导的以学生个人及家庭、企业等其他社会力量为重要主体的高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以实现公平的高职教育。  相似文献   

4.
地区教育发展与教育成本分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构教育机会指数和教育质量指数,本文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度量了地区教育发展水平。随后,探讨了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尤其是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对于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计量分析表明,非政府教育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比重越大,地区教育机会水平越高,但是对提高教育质量水平并没有明显的作用;而在非政府教育投入比重一定的情况下,居民个人承担的教育成本比重越大,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都会受到制约。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教育成本分担结构对于教育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这为合理确定教育成本分担结构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研究生教育成本个人分担问题已成为教育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从公共产品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公共资源配置最优化理论和比较收益理论等五个经济学理论出发,对研究生教育成本个人分担问题进行分析,从经济学视角提出了各受益方共同分担研究生教育成本的合理性及个人分担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我国高职教育成本分担的实践中,存在着政府投入不足、受教育者个人和家庭分担比例过高、企业分担比例较低、高职院校分担能力有限等问题.构建一个由政府、企业、社会、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等主体共同分担高职教育成本的合理机制是缓解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不足、促进高职教育良性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基本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对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进行探讨,认为教育公平是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改革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应加大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并促进经费分配的合理化;完善研究生教育奖助体系建设;对研究生培养成本进行科学核算,确定合理的分担比例和收费标准;成本分担应该坚持成本-收益平衡原则;坚持研究生专业设置的市场化原则,优化专业结构;确立研究生培养的顾客导向原则,正确定位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竞争激励机制;实行研究生培养弹性学制。  相似文献   

8.
正确认识目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经费投入的现状和问题,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长足发展意义重大。通过现有文献的分析总结,可将现阶段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现状与问题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经费总量投入不足、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教育成本分担主体确定不合理、个人分担比例高以及立法不健全。  相似文献   

9.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现状与问题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目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经费投入的现状和问题,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长足发展意义重大.通过现有文献的分析总结,可将现阶段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现状与问题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经费总量投入不足、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教育成本分担主体确定不合理、个人分担比例高以及立法不健全.  相似文献   

10.
教育成本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为培养专门人才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受益各方只有按适当的比例进行分担补偿,教育事业才能不断发展,社会才能和谐稳定。从我国目前教育成本的分担比例看,个人承担比例的过快增长显然已经超过了普通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减少了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政府对学校的投资状况、普通老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高等学校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等因素确定适当的个人教育成本分担比例,完善贷学金制度,建立多渠道的扶助贫困生机制,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不足问题提供了可行性。但是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中存在着政府投入不足、家庭分担比例过高等一系列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政府投资、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合理分配个人及其家庭的教育成本比例、引进市场机制等措施,优化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建立一种全社会共同合理补偿高等教育成本的制度。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04-2008年中等职业教育教育经费投入状况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公共财政学的视角来对其探析,提出若干中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对我国教育投资规模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根据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基本原则,借鉴发达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成功经济提出通过发挥国家财政的主渠道作用,完善成本分担制度;建立政府、家庭、受教育、学校及其他社会团体共同承体制;大力发展民办高校,来寻代解决高等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不仅体现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也直接影响着教育公平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从江西省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基本状况看,个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比例过大,政府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比例过小。政府应切实落实国家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高等教育投入。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改革试点中必须注意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改革的试点业已启动。在改革的进程中必须始终把教育公平放在首位,正确处理政府投入与个人分担的关系,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以直接成本为培养成本核定的依据,坚持成本———收益平衡原则,以国民的个人“支付能力”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成本分担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的实质是让国家、用人单位、高校和研究生等直接受益主体合理分担成本,家庭、亲友和社会捐助者等间接受益主体补偿成本不足。在分析了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实行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将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研究生教育的管理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地域结构和层次结构等,从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与效益。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设计有利于教育机会公平、教育活动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基础条件、成本分担体系的构建、教育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及成本分担的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原因,高等教育在成本分担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公平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改革和优化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促进和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8.
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目前主要存在四个问题,即政府对学前教育成本的分担过少,家庭对学前教育成本的负担过重;政府分担部分存在不公平问题;政府的投入重幼儿园硬件建设,轻幼儿园软件建设,导致学前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政府对已投入的资金未给予充分的监督指导,导致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效益低下.为此,研究者运用公共产品、教育成本分担、教育公平、人力资本和财政投入效益理论,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9.
论教育成本的分担与补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揭示教育成本及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涵义入手,明确了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范围,指明了实行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理论依据及其客观必然性,并从各类教育的不同性质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初步构建起了我国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生均教育成本不断提高,而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有限性,制约了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已成为必然.根据"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政府、学生及家长、社会与企业应成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在各分担主体中,政府、学生及家长应分担主要份额,社会与企业是补充,但应为学生及家长分担份额设置一个合理的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