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教材分析】《那个星期天》是作家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部分。统编本教材将其编入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这是一个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围绕这一语文学习要素,本单元编排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两篇名家作品。前者侧重把情感直接表达出来,后者侧重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中自然流露出来。  相似文献   

2.
<正>一、整体思路1.确定学习主题。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蓝本,参照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学习内容,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设计了“童话点亮童年”这一学习主题。2.选择阅读文本。重组单元学习文本,以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文《巨人的花园》《宝葫芦的秘密》《海的女儿》三篇童话故事为基础,将《艾丽莎公主》  相似文献   

3.
<正>小学《语文》教材首次在小学三至六年级上册编排了以“阅读策略”为中心的教学单元,这些单元统称为“阅读策略”单元。这些具有特色的单元自从小学《语文》教材使用开始就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并对此加以研究,这样的单元设置与传统的阅读板块有所不同。以“阅读策略”为中心组成的单元具有更清晰的教学目标、相互衔接的教学内容,而且每个策略的难度都是层层递进的,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语文阅读的关键能力,助推其阅读素养的稳步提高。因此,笔者在收集、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索,从“预测”策略单元教学、“提问”策略单元教学和“有目的地阅读”策略单元教学三个方面论述了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材“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统编教材中阅读策略单元的编排设计充分体现了实用性文本的“实用”价值,对应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地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的要求。笔者以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目的地阅读”策略单元的《故宫博物院》一课为例,  相似文献   

5.
<正>【专题阐释】《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本堂课尝试根据单元要求、课后提示以及文本特点,选择“悖异型情感的曲折言说”作为微专题,聚焦言语形式,通过单篇精读带动群文阅读,引导学生在文本诵读、语言品味、比较鉴赏、合作探究中体悟作者情感,感受言语智慧。【课前预习】查阅写作背景,反复诵读文本,思考“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标题有哪些含意;结合具体语句,解说作者为什么既要“写一点东西”,可又“无话可说”,他有哪些“要说的话”。  相似文献   

6.
我曾经作了个有趣的统计,诸如“个人”“个性”“个体”“自己”“独特”“独立”之类的词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中共出现了90多次,可见,《课标》是特别强调“个性化”的。就阅读而言,“个陛化阅读”已渐成语文教学的时尚名词。但是,“个陛化阅读”不等于漫无目的或毫无章法的阅读,在阅读中若缺少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所阅读的文本也就只剩下“白纸黑字”的意义,谈不上“个性化阅读”了,因为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统编语文教材在部分课文后面设置了“阅读链接”板块,目的是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桂花雨》一课,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理解编者设置“阅读链接”板块的意图。课堂上,教师可采取概括内容、联系背景、对照课文等策略,引导学生借助“阅读链接”深度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充分享有自主学习的权利。教师应重引导,少讲解;重指点,少分析;让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得到提升,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文本的意义,教师必须让“告诉”走开!认知——思考中获得案例:《村居》(苏教版小语第十二册)生:老师,“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句中的“长”应该读“cháng”,还是读“zhǎng”呢?(其他学…  相似文献   

9.
统编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组织单元。对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父爱如舟》一文的教学设计,既要围绕文章的情感主线,引导学生理解舐犊情深的人文主题,又要落实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段,学习掌握作者通过场景、细节表达情感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统编语文教材的特点,凸显文本的教学价值,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任务之一。教师要依据教材文本特点、学生个性以及任务群理念的要求设计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不同阶段、单元、文体的文本阅读中,汲取文学养料,学会创意表达。本文从“深入文本解读,拓宽审美视野”“注重文本联系,激发联想想象”“坚持读写结合,鼓励创意表达”等方面出发,探索“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白鹭》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它承载着“一花一鸟总关情”的人文主题和“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的阅读要素。依据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采用化难为易的三个策略:着眼语言,探究中品文字之妙;聚焦形象,想象中赏画面之美;感受文意,鉴赏中悟情感之真,以此落实语文要素,实现难文浅教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代念 《湖北教育》2024,(1):49-50
<正>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教学是基于所教文本选择与其在人文主题或语文要素上具有可比性的文本,并将所教文本与所选文本进行比较阅读的教学方式。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比较阅读,学生的视野得以扩大,思维得以发散,对所教文本的理解更加充分、深刻。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忆读书》《我的“长生果”》的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3.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的要求。作为一种阅读结果的“情感体验”是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潜心体验”来实现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从而实现学生阅读体验的个性化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一棵小桃树》教学,大多借“知人论世”“互文材料”等外部资源建构“情志”的教学实践,这偏离了要将教学聚焦到“物”“志”关联思维的单元重点。以文本结尾“梦”的情感直陈关键句为切入口,梳理“梦”的相关句段,清晰透视《一棵小桃树》“叙写经历”刻画“形象”的文本特质。围绕“出生—成长—蜕变”梳理探究“小桃树”和“我”的相似形象,在向“内”生长的信息结构化处理中,还原出阅读《一棵小桃树》获取“志”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5.
“意”寓于“情”,“情”生于“意”。语文教学对文本中情感内容的理解不能简单化、片面化、孤立化。情感相互纠葛、冲突、制约,产生对立、因果、相关等关系,形成独特的文学张力和审美,就是“情感制衡”。研析文本中情感之内涵、联系、逻辑等“制衡关系”,带领学生感受文本因“情”的不同关联而产生的文学魅力和美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思维和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博大精深的汉字看似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实则潜藏着趣味盎然的生活体验与耐人寻味的情感体验。语文是生活的写照,是典型化了的生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文本的指导为学生架起了连接生活体验中的"趣"与语言文字内的"情"之间的桥梁。一、未成曲调先有情——走进文本寻"情趣""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要求落实“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通过设计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教学应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单元特点整合任务群教学目标,确定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主题;设计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围绕学习主题精选文本,拓展与教材互为补充的学习资源,组成主题文本群;根据文本特点设计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  相似文献   

18.
冯艳莉 《小学生》2024,(2):46-4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通过阅读培养语文素养,而文本细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深入的文本阅读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本文首先从研墨文本标点,领悟笔墨之韵;解析语境意蕴,剖析语义玄机;聚焦篇章脉络,洞察结构之美;探寻文意主旨,擢升情感共鸣等多个维度提出了文本细读的应用路径,其次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为例,展开案例探讨,以此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文本细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1.语文讲读“生活化”语文讲读“生活化”,是指课堂语文讲读要面对小学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例如我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充分证明了情感的升华是源于生活的,感悟不一定借助实景实物,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迁移,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与共鸣。联系生活,借助想象,学生可以体验未曾经历过的事,学生在这样的感悟过程中,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同时也获得了情绪性体验,达到了“寓情于教,以教育情”的目的。2.语文训练“生活化”语文训练“生活化…  相似文献   

20.
“体验式”阅读课堂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与体验来引发思考、形成感悟,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应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要在亲历中形成。“体验式”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激情诵读,品读文本的韵味;构建趣味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知文本的深刻意蕴;链接读写环节,使学生在情感感悟中增强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