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音     
<正>《江苏教育》(心理健康)2018年第3期《以心树人用心育人——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心理课程基地育人实践》一文,从整体上介绍了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打造心理课程基地的工作实效。根据心理课程建设更系统、更专业、更科学的特点,从侧面揭示了心育工作依靠学校层面自  相似文献   

2.
课程基地是江苏教育的原创,是学校整体性课程改革的理想平台。当前,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已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课程基地发挥工具杠杆优势,从方法路径的角度推进育人方式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前瞻引领教学方向,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更加突出教学主体,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重新定义教学内容,从学科“割裂”走向学科“统整”;有效改进教学方式,从“坐而论道”转向“学科实践”。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是撬动课程教学变革的新支点。普通高中课程基地成为江苏课程教学变革的孵化器,使得教与学发生深度转型,对课程教学后续变革提出新的理论指引与诉求。前瞻的变革思路,成熟的配套机制,强力的行政推动,广泛的专家参与,深入的实践探索,都有效保证了高中课程基地有序高效地建设,有效地促进了高中的高品质发展。  相似文献   

4.
钱军 《江苏教育》2022,(83):61-63
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内涵,对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意义深远。江苏省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以职业启蒙教育为抓手,积极探索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学校依托“职业启蒙:指向活动育人的综合实践课程基地”,构建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体系,开展活动育人、实践育人,以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教师团队的课程研发水平,对初中课程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主持人语为顺应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江苏省于2011年4月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旨在通过课程基地建设深度推进课程改革,转变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一经推出便得到了积极响应,各地各校围绕课程基地建设,在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方向,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在新时代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课标为纲、以育人为本,锚定育人目标,深化教育主题;挖掘育人价值,优化情境设计;找准育人方式,强化设问质量;提升育人效能,活化过程评价。构建教学评一致新教学框架,打造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新常态,不断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地籍管理”作为国土资源相关专业的基础和核心课程,在新的发展阶段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课程体系中,对发挥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逻辑和核心内容,并以“地籍管理”课程为例,从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 4个方面探讨了其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为该课程适应新时代铸魂育人新要求提供了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8.
<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加强课程与劳动生产、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为落实课程方案的要求,笔者创建“智慧农业劳动和教学基地”。基地分为粮食、蔬菜、经济作物、中草药四个片区,多样化的植物为相关学科教学提供实践场所。在实践中,笔者整合智慧农业基地的生物资源,将劳动教育与生物学教学相结合,探索初高中生物学教学的衔接,以期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注定是江苏课程基地建设再出发的重要一年。这年6月,由省教育厅发文,成立江苏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指导中心,挂靠在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继而又建立了普通高中九大类联盟,遴选出20所项目牵头学校,标志着课程基地专业管理组织架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协同育人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培养高素质的法治人才既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新要求,也是国家治理方式转变的法治保障.高校法学院加强与法检、律所、企业等法律实务部门的合作,推进协同育人.根据协同育人理念缺乏、协同育人广度和深度不足等问题,提出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明确各方主体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推进协同育人改革实践,开展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学生实训活动、能源法特色课程、实务部门专家参与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以及构建“双师联合培养制度”等.  相似文献   

11.
协同育人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培养高素质的法治人才既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新要求,也是国家治理方式转变的法治保障.高校法学院加强与法检、律所、企业等法律实务部门的合作,推进协同育人.根据协同育人理念缺乏、协同育人广度和深度不足等问题,提出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明确各方主体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推进协同育人改革实践,开展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学生实训活动、能源法特色课程、实务部门专家参与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以及构建“双师联合培养制度”等.  相似文献   

12.
<正>2021年1月,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与江苏汇鼎光学眼镜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眼健康产业学院。校企双方构建符合丹阳地方经济发展特点的“12345”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即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两个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三个融合:育人融合、研发融合、文化融合;四个共建:共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校本教材、评价体系;五个对接:招生与用工、课程与岗位、实习与生产、学生与员工、教师与师傅的对接。学院致力于深化产教融合,逐步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提升人才的专业性与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邓华  杨璐 《教育与职业》2023,(14):103-107
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是其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丰富德育内容、增强文化自信,加强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回归教育本真、倡导“全人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针对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建设存在课程定位不明、育人目标不精、教学方法不新、教学资源不足、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其课程建设应明确课程定位,跨越学科藩篱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精准育人目标,明晰基于学段进阶式教育目标;创新教学方法,注重过程成长的生态文明教育手段;优化课程资源,构建基于视点的分层递进教育模式;创新评价体系,构建基于形成的教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信系为例,解析了如何将双环全链条耦合新工科育人模式运用与人才培养。文章首先指出了传统育人模式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在双环全链条耦合新工科育人模式实施过程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信系开发了综合创新实践教学平台,解决了教学实验设备与行业研发设备欠耦合的问题;形成了一个全周期覆盖的科技竞赛体系,解决了学生创新竞赛培养与行业关键技术探索欠耦合的问题;通过校企联合协同创新实验室体系和基地体系,解决了实践教学基地与行业研发基地欠耦合的问题;通过基础理论与行业前沿技术的双向互动机制建设方法,解决了教学内容和行业前沿技术欠耦合的问题;通过建立产学协同育人教师队伍,解决了师资队伍与行业研发团队欠耦合的问题。最后总结了将双环全链条耦合新工科育人模式运用与人才培养所获得的教学成果。  相似文献   

15.
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背景,为课程思政改革在视野、宗旨、路径三个层面提供了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建设性的启示。遵循新文科建设理念,以育人育才为中心,构建“三育融合、三全育人”高职文科类课程思政模式,构筑文科类课程思政建设四梁八柱。“三育融合”,指德育、智育、美育融合,以价值引导落实立德树人,以技能传授实现立技育人,以审美熏陶达成以美化人,增强课程思政输出力,树立课程思政硬形象;“三全育人”,指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构建“线上自学,线下研讨,实践体验”金课体系,突破育人主体、育人时间、育人空间限制,打造“时时、处处、人人”育人场域,提高课程思政沟通力,增强课程思政软实力。  相似文献   

16.
思政课是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课程,实践教学是检验和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的重要手段。地方高校通过打造高质量思政课实践基地等方式,积极探索提高实践育人效果的新方法、新路径。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改革持续推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完善实践育人过程管理机制、优化网络实践平台监管体系及推动实践教学平台资源整合等有效手段,不断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水平,探索高校实践育人改革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课程规划是体现学校科学教育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校育人环境建设的基本依据。本文通过个案研究,认为高职院校应从目标理念创新着手,建立课程规划进而指导育人环境建设,提出了基于课程规划的育人环境建设应包含课程改革、基地建设、体制机制建设等三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依托江苏省环境生物课程基地的课程建设,利用其课程内涵、育人理念、教师专业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进行积极指导,结合具体的校本课程例证课程基地的作用,并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9.
马斌 《江苏教育》2022,(34):70-71
课程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益清”课程基于学校教育哲学的有机沉淀,进行了育人模式的校本化表达,有机融入“融合育人、协同育人、学生为本、教学相长”的基本理念,凝聚了全员育人的新合力,构建了全程育人的新载体,形成了走向未来的学校愿景。  相似文献   

20.
促进学生有质量地生长是新时代高中教育的主题。让学生有质量地生长,应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寻找立德树人的校本化表达方式,形成学校自己的价值哲学,从共性走向个性;依托课程基地及项目建设,实现育人方式的转型,从学科育人走向文化育人;推进教学改革,将学习者放在课程的中央,从学术性学习走向实践性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