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阳 《教育探索》2002,(8):12-13
发现和发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创造活动,它们虽有其共性,但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尤其是它们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着明显的差异.相应地,作为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创造教育就应当分为发现教育和发明教育,它们也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的探讨和分析,不仅有助于创造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完善,而且对创造教育实践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数学家的工作是发现数学真理,但中后期维特根斯坦却认为:不论是数学实体还是数学真理都是数学家的发明而非发现。他还呼吁数学家应当限制这种数学发明活动,以免发明出不可判定的拟数学命题。这些观点颇受学界争议,但也颇具启发性。虽然数学概念的定义是一种发明过程,但一旦数学实体被发明出来,它们的性质和关系就随之而被确定,从而数学真理是已然在那数学实在之中等候数学家去发现的。因此,数学并不完全是发现也不纯粹是发明,而是居于发明和发现之间的学科。  相似文献   

3.
数学创新成果是人们的"发现"还是"发明",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两者都有自己的困难,"数学既是发现又是发明"的观点带来了更多的问题;"数学是发现和发明的统一的观点"会出现无法克服的逻辑困难。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 这篇文章会让我们每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却也产生许多不解和困惑,继而恍然大悟:中国不仅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更有如此之多的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产物。作为现代中国人,作为E时代的一员,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执着地追求科学、探索科学、钻研科学呢? 上海竹园中学初三卢渊远  相似文献   

5.
在专利法中,发明与发现的区分是确定一项智力成果是否具有专利性的基本前提。在涉及基因专利保护问题上,尽管许多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对基因的专利保护,但有关基因到底是发明还是发现的争论却并未停止。通过对发明与发现区分的变迁分析,我们认为,在确定基因专利性时应淡化发明与发现的区分,采用专利“三性”标准为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6.
老师叫同学们用“发现”和“发明”造一个句子,许多同学不会造。过了一会儿,小华把手举了起来,老师请他站起来:“请小华回答!”  相似文献   

7.
8.
本文通过伽利略具有代表性的自由落体实验,望远镜的发明以及用它观测天空,惯性定律的科学抽象过程,摆的等时性的发现等事例,说明创新思维存在着规律,这就是要以勤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为前提,把握住抽象思维认识事物的共性联系和想象思维认识事物的相似联系两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183;碰撞与融合”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这是一篇序言,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科学知识,要读懂它有相当的难度。现就课文的一些疑难之处,搜集了一些材料,供广大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10.
《吊灯和鲨鱼》是一篇说明科学道理的记叙文,文中三次用到“发现”一词,两次用到“发明”一词。如果仅机械地凭借字义理解或者教师的讲解,学生可能会出现模棱两可、不求甚解的现象,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很轻松地区分和应用“发明”与“发现”,教学时可本着“词不离文”的思想创设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孩子们在讲发明故事中,自觉去运用这两个词语,然后在讨论中再辨析二者的关系,从而达到理解和运用的目的。以下是课堂教学实录: 师:通过预习课文,哪位同学能给我讲一讲发明世界上第一架摆钟的故事。(由于课前让学生预习了课文,大部分学生争  相似文献   

11.
在生物技术等新科技的研究成果中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界限逐渐趋于模糊.一些自然物质被授予专利权引起专利法中发明与发现的争论.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发明和发现区分模糊的原因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的变化,并提出以新颖性、创造性尤其是较严格的实用性作为当前生物技术研究成果可专利性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政教不分是古代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本从教育机构与政治机构、官与师、教育活动与政治需要等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先秦时期政教关系从“貌神一体”到“貌离神一”的历史演变过程,并进一步分析了政教不分的化原因,提出“天人合一”、“人性善”等观念和隐喻式思维方式是导致古代中国政教不分的化根源。  相似文献   

13.
具有学校功能的书院,有"聚书"、"聚徒讲学"和"习礼"这三个"要件".乃古代"留意斯文之地方贤士大夫"所为的一种学校模式.其产生的年代曾长期有争议.建于唐代的具有教学功能的书院于二十多年前,在江西已发现有确实的证据.东佳书院(东佳书堂、义门书院)史料的发现,已使书院起始于唐代成为中外教育史学界的共识,而后又发现了多处,如桂岩书院、景星书院、施肩吾书院(石室书堂)、都官书堂等等.近年有人又提到了丰城的罗山书院、进贤的栖贤书院亦建于唐代,然而这两所书院当时(唐代)是否已具有学校性质尚待证实.  相似文献   

14.
共同富裕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深刻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和国家所为之奋斗的目标。本文从差异和人的本质多样性角度剖析共同富裕的特定内涵及实现,从而深入、准确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作出理论基奠和实践探寻。  相似文献   

15.
师生关系是教师远程培训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培训实效的一个最主要因素。文章认为:传统关系理论囿于认识论的哲学基础,始终无法真正体现师生的主体性,而教育主体间性理论下的师生关系具有主体间的民主平等、对话交往、互惠发展等内涵特征,符合现代教育民主化、人本化发展趋势,顺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均衡发展的形势要求,能够彻底摆脱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师生关系的主体性危机。当前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必须尊重主体间的交互主体性,通过组建多类型的学习共同体、保持多层面的教学交互、规范全过程的组织管理来实现培训主体间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以保证远程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6.
教师反思不仅需要理论知识和经验,同时需要接受和应用反思的态度。教师的反思态度影响其反思倾向,反思倾向决定其反思水平。因此,可以通过对教师反思态度的培养来影响教师的反思倾向,进而提高教师的反思水平、专业素质以及教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紧密的伦理关系。人是以文化的方式在自然中生存的,人类是自然界总体最先进的部分,代表着自然界总体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其他物质群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人类对自然的保护是积极能动的,自然也以对文化的选择来实现对人类的制约,规范着人类发展的方向。维护自然是人类最高的自我实现,人类应该使自己的行动自觉遵从“天人合一”的法则,为科技注入伦理精神。这样才能解决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状态。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自然界的自立性与属人性;人性在与自然环境的关联中得以丰富扣发展;人与自然的主体间性;自然界具有对人的物质先在性;自然包含着人的精神资料;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观念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性常识。  相似文献   

19.
于志学的冰雪山水画开辟了传统中国山水画的新境界,在古今中外山水风景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机无限的景象与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