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是个体发展的前提条件,生命教育不仅回应着德育的内容,也影响着德育的未来走向.立足人的全面发展,明晰小学生命教育归于德育视野的依据,关照新冠肺炎疫情大背景,基于实践分析当前德育视野下小学生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小学生命教育实践困境及实现生命意义自我超越的对策.据此主要从生命多重释义、生命存在价值、生命与生活、生命情感体验的关系、长效化的研究机制、教育力量整合五个方面探究德育视野下的小学生命教育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小学教育体系将智育视为唯一的教育任务,一味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严重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新时代教育理念改变了过去陈旧的教育模式,将"五育"并举作为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而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培养体系的构建也解决了"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为此,文章以小学教育作为研究对象,简要阐述新时代背景下德智...  相似文献   

3.
在"大思政"格局下构建高校德育体系,应明确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三个核心问题,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内容和实施三方面的资源,努力构建全员育人的主体体系、全方位育人的内容体系、全过程育人的实施体系。  相似文献   

4.
《班主任》2014,(3):F0003-F0003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一小学以“和悦身正”的养成教育作为德育的核心,构建“七色花”教育体系:跳动激情红色,畅想教育主旋律;转动财富橙色,队伍建设促发展;流动活泼黄色,艺术教育提修养;舞动生命绿色,科技体育促创新;引动真诚青色,科研课题重引领:开动广阔蓝色,主题活动重实效;萌动浪漫紫色,家校社区齐动员,让学生在学校的大花园里快乐成长,尽情绽放。  相似文献   

5.
王军 《中国德育》2014,(8):61-63
正励志教育,是应用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激励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在的人生追求,使学生获得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用自己的意志战胜挫折,即:以德为根,用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生为本,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课题组经过十余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出了具有励志教育特色的德育创新模型。学校励志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是基于德育创新成果"三大步"励志教育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6.
李靖茂 《文教资料》2007,(8):122-123
本文在道德教育视域下对生命教育的德育功能、德育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现代道德教育应该重视生命教育,并对构建重视生命教育的德育新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明礼”被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充分反映了新世纪我国道德建设的新内涵。笔者认为,道德建设应该从娃娃抓起。在近年的小学德育管理中,笔者以礼仪教育为小学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夯实学生做人基础,实验效果显著,结合礼仪教育实验,本文试图探索现代社会礼仪教育的内涵、原则、方法及途径,整体构建现代小学礼仪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张显国 《中国德育》2014,(20):52-53
正新课程的全面实施,给学校德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要求。成都市石室中学依托成都市十二五规划课题"生命教育视野下德育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的研究,初步建构并形成了以生命教育学科课程为核心,以五大类社团课程为主体,以德育常规活动和创新活动等综合实践课程为重要内容,以独具特色的石室文化和石室校园环境等隐性课程资源为补充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核心——生命教育学科课程学校从2006年开始探究生命教育,从认识生命内涵入手,从生命、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目标三个层面,以生命的三个维  相似文献   

9.
德,是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总称。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以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要素系统为纬,以小学德育、中学德育(中职德育)、大学德育(高职德育)等层次系统为经,进行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构建全程、全面、全员可操作的学校德育体系;二是加强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三是重视学校文化和中国德育馆建设。  相似文献   

10.
<正>"儿童观"是小学德育课程一个重要的理论支点,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怎样把握、领悟小学德育课程的儿童观呢?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进行解析。一、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一)童年:别有风采的生命阶段1.儿童的天性什么是天性?《心理学词典》解释:天性是指"有机体天生或遗传的特性或特征"。儿  相似文献   

11.
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教育理念,即关心生命、珍视生命和超越生命。其文本编排所呈现出的生命教育内容包括生命意识、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三个方面。其课文中生命教育的价值维度主要基于个人、政权、社会三个层面。新教材中生命教育的教学实施必须通过文本解读和内容选择来确定“教什么”,通过实践创新和活动建构来确定“如何教”。  相似文献   

12.
李臣之 《辅导员》2014,(15):20-20
<正>德育,始终是教育之首要任务。现代社会赋予学校德育更多的复杂性、模糊性、不确定性,致使学校德育边界不清、过程延长、效能低下。如何突破学校德育的瓶颈?深圳市福田竹园小学生态德育研究与实践值得关注。生态德育,是现代德育发展的趋势,吸纳生态学的核心概念"生态",强调"联系""持续"与"系统",是挑战孤立、静止、碎片化的德育。竹同小学基于生态德育视角,提出"体验—内化"生态德育模式。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主体性,有效发  相似文献   

13.
沐春教育的理想目标是对学生生命的润泽,是让学生自由、健康、快乐、自主成长的教育。学校以"让教育与成长如沐春风"为核心理念,以"不负春光、向阳生长"为校训,构建办学理念体系,以"春风管理、春阳师资、春雨德育、春光课程"为实践体系框架,进行沐春教育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4.
CDIO思想的植入和渗透使得工程教育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模式。系统化、集成化和工程化的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是工程价值观的体现,更是大学工程教育的核心构件。根据学习群体的特征和行为,可以构建出三分式的专业实践教育体系。学习者的专业实践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在三个课堂交叉进行,同时通过三方面的支撑来保证实践体系结构的务实性、稳固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北师大教授林崇德在《教育的革命》一书中说:“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德育内容广博精深,化育行为藏于细节和微小之处.可以说“一言一行皆有仪,一草一木总关情。”作为一所年轻小学,紫岩小学以“致力于孩子一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引领,确立了“德育就是培养儿童生命体验的过程”的德育方向,让德育从书本里走出来.从谈论中走出来.向习惯走去,向生活走去,更向未来走去。  相似文献   

16.
《上海教育》2007,(10A):9-9
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坚持以德育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颁发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初步构建了以民族精神教育为根基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学校合力育人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的教书育人和师德水平进一步提高,政治素质优良、年轻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基本形成。德育课程建设进一步加强,积极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高质量教育体系”概念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是内在统一的,既提供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的认识,又阐明高质量教育发展中一些结构性和优先性的问题。已有解释方案作出学术贡献的同时尚存不足:或因体系理解静态化而致解释的开放性不足,或因概念改造简单化而致解释的独特性不足,或因实践关联失序化而致解释的逻辑性不足。理顺“高质量教育体系”概念的内在机理,需要明确“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一个不可分解的核心概念,其研究母题为“体系建设”,其立论基础为“高质量发展”,其实践目标是“建成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进一步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概念研究应该立足体系建设的现实经验,提升概念实践性;参照体系建设的宏大背景,赋予概念历史感;顺应体系建设的时代变化,实现概念的体系化。  相似文献   

18.
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包括构建生命教育实施框架体系,形成生命化德育理念,构建生命化的活力课堂。生命教育实施框架体系主要以校园文化、研修文化、活力课堂、校本课程、主题活动和多元评价六大工程为载体;生命化德育包括理性的道德教育、感性的道德教育和行动的道德教育;"生命化"课堂将生命的四种关系"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在课堂中一定要让"生命在场"。  相似文献   

19.
文章先探讨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其对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设的意义,再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结合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分析,分别从课程体系维、实践体系维及评价体系维三个维度建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并探讨体系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20.
生命教育是大学德育文化的逻辑前提、现实基础及价值立场。当前,大学德育文化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灵活性,但现实德育文化中生命精神几近“空场”,使得“以德化人、以文育德”的德育文化意旨尚未真正实现。面对大学德育文化回归生命的实践诉求,重构彰显生命精神的大学德育文化内容体系,构建和谐的大学德育文化生命主体关系、打造大学德育文化环境,拓展生命实践活动、营造大学德育文化风尚,基于生命价值实现、有效开展大学德育文化成效评价,是促进德育文化与生命教育通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