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音     
<正>《江苏教育》(心理健康)2018期第4期《儿童身体尊严教育》一文,强调了父母对儿童进行身体尊严教育的重要性。性教育在我国家庭教育中普遍缺失,儿童性心理知识的普及度极低,大部分家长错失了对儿童进行身体尊严教育的最好时机,由此导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儿童身体尊严教育,可以让儿童接纳、尊重、保护自己的身体,  相似文献   

2.
尊严是对人的价值和个体独特性的尊重,是一个人生存最基本的内涵。人要得到尊重,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和作用。贡献越大,作用越大,受尊重的程度就越大。这种贡献和作用的基础是个人的能力,而能力的获得必须通过教育。我们要活得有尊严,就必须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3.
丁蕊 《中学生阅读》2007,(10):48-48
道德品质的基础是尊重自己和他人;每一个社会人都有其相应的权力与责任,但每种权力和责任的基础都是被理解和尊重。尊重,就是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基本权力和责任,尊重人的个体和社会价值,尊重人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尊重是把人所赋予的权力和责任还给人自身。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培养人的尊重意识,使每个人都懂得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在工作中我们也应十分重视对幼儿进行尊重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身的尊重     
《辅导员》2006,(Z1)
身体属于个人,有其个人的自主权和支配权,尊重身体首先得从个人的感觉和体验开始。教育应该建立一个爱护自己身体的文化,这样才能让少年儿童从小懂得尊重自己的身体。而成人对儿童的体罚,个人对身体的自残以及对他人身体的伤害都是对身体的不尊重。作为中队辅导员,要有意识地去尊重每一位队员的身体,并引导队员树立尊重、爱惜身体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人的尊严与教育的尊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有尊严的需要,尊严有普遍性尊严和获得性尊严的区分。为每个人所享有的普遍性尊严其实也是一种获得性尊严,是人类从古至今奋斗所获得的成就。获得性尊严是自尊与尊重的合奏,以自尊为前提,在尊重中得以实现。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化活动,教育也有尊严的需要。教育的尊严是获得性的,既取决于教育对自身内在价值的坚守,也依赖于国家与其他社会系统对教育的尊重。教育是人实现尊严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存在样态都有益于人实现尊严,只有尊严的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教育主体获得尊严。  相似文献   

6.
大田尧先生生于1918年。是日本著名教育学家,曾任日本教育学会会长,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都留文科大学名誉教授和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大田尧先生多次来华访问,是中国教育界的老朋友。2006年9月7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中国教育学会联合举办了大田尧先生学术报告会。大田尧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尊重儿童的个性,教会儿童尊重别人的人格,理解别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价值,都有内在发展的可能性,每个人都要认识到自己的生存价值和人生尊严;每个生命内在的力量、内在发展的要求是推进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前提。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教育、推进素质教育都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现将大田尧先生的演讲整理成文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正>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心理需要。这不仅是教师的心理需要,也是学生的心理需要。而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这一层心理需要。从小被人尊重的人,有很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容易形成完善的人格,或者说学生会努力用完善的人格来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被人尊重的学生也会去尊重别人,如果我们所有的学生都是这样,那么我们整个民族的自尊感就会提高。  相似文献   

8.
实施尊重的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追求.要尊重生命,把儿童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需要、有独特个性、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要尊重学科规律,积极探索高效的教育教学,以实现教育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正>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现代儿童观指出,在教育活动中必须把儿童看作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现实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必须尊重儿童的人格,维护儿童做人的尊严,促进儿童积极主动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尊重儿童意见的原则,凡是涉及儿童本人的事,必须认真听取儿童的意见,任何大人都不要自作主张。作为新教师,我带的是小班,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常常出现各种矛盾。而我缺乏解决幼儿矛盾问题的经验,常常苦恼于幼儿的  相似文献   

10.
承认的形式以及教育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爱、权利的尊重和社会重视是承认的三种形式。获得承认是人性中的自然倾向,是每个人进行交往的动机。教育中的交往结构是一种相互承认的关系结构。儿童作为完整的人,其精神品格是通过教育对他的"特殊性"的承认获得发展的。教育承认包括了爱与关怀、权利的尊重、社会重视以及完整发展的内涵。在这种承认的教育关系中,不仅儿童形成了独特的、完整的、有尊严的自我,培养了主体间的道德感和共通感,而且教育本身也形成了一种友爱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对尊严不同的认知,取决于不同的人生态度,也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快乐与痛苦的多与少。尊严是什么?是要求别人对自己人格持有的起码的尊重,涵盖对待各个种族、阶层、宗教信仰、性别和身体状态的人的平等态度。  相似文献   

12.
尊重的心理学本质与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尊重就是把自己和他人看成是一个独立的、自由的、完整的、具有独特天性、人格和尊严的人。儿童的独立性、社会认知(观点采择)、移情以及儿童与成人、同伴的社会交往经验是尊重态度形成的心理基础。尊重儿童的核心就是尊重儿童的天性。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人的尊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的尊严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人的尊严与尊重人的原则,构成了社会与教育公正,平等,自由,正义的基础。以对人的尊严和个人权利的尊重为教育的基本准则,可以评判教育制度、教育机构、教师及其教育行为是否尊重了人的尊严,并对任何不尊重个人尊严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方式提出修正要求。  相似文献   

14.
人都有被尊重和赏识的心理需要,这是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重要体现。尊重,包括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不同形式的生命。尊重自己.就是珍惜生命,不做自我毁弃之事;尊重他人,就要认真对待所有的人——包括我们不喜欢的人,以及不同形式的生命。现代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5.
正孟国泰先生认为,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替代的。我们看待一个儿童,首先要从一个人的角度出发,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予他们作为人的尊严。其次,对他们的教育是对独立个体的教育,不能整齐划一,消磨他们的个性。相信在每一个教室里都会有所谓的"问题生"。这些"问题生"一般成绩靠后、个性强、不好管理,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激励。也正是由于他们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在他们的教育上产生了恶性循环,致使改变了他们的一生。孟国泰先生基于他的儿童  相似文献   

16.
身体有尊严,但教育却忽视了人身体的尊严。教育通过使身体与尊严隔离、让身体疲惫常态化、把身体工具化等方式来侵犯身体的尊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育价值观对身体的贬低、学生面临挥之不去的烦恼、学生无法自主决定其命运、教育中具有权力主义的色彩和教育再造了尊严的概念。身体尊严在教育中的实现需要教育满足学生身体的基本需要,倍加呵护学生的身体,加强对教师和学生尊严意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儿童的尊严是儿童发展的最高价值,它意味着每一个儿童作为人的存在所具有的独立且自足的价值,因之,儿童的尊严是平等的。儿童的尊严为个体提供自我教化的内在动力。儿童尊严不仅是儿童在教育中的一项基本权利,而且还是儿童教育应当追求的最高理想。作为儿童的一项基本权利,它为教育行动设立了最低准则,尊重儿童尊严成为一种无条件要求。作为教育的一个最高理想,它又设定了教育行动的明确方向,教育必须"为了儿童"和"通过儿童"。不正义的教育通常误置儿童尊严的基础,致使儿童尊严由一种目的性价值降低为一种条件性价值,最终导致儿童尊严的贬损和失落。  相似文献   

18.
人是宝贵的社会财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不尊重人、不提高人的价值的教育,是真正落后的教育,是不人道的教育。在为了儿童发展的前提下,教师有最大的自由。正如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引用比埃默森的说法:教师"尊重儿童,尊重他到底,但是也要尊重你自己……关于儿童的训练,有两点要注意:保存儿童的天性,除了儿童的天性以外,别的都要通过锻炼搞掉;保存儿童的  相似文献   

19.
"尊重教育"的内涵 "尊重教育"所说的"尊重",指的是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在自己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拥有了财富和健康后,却不一定能获得幸福。幸福的基础除了财富和健康外,还有另一样必不可少的东西——尊严。尊严同样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人没有尊严,就不可能成其为人。台湾作家柏杨写的《我们要活得有尊严》一书开篇说:“人,之所以为人,第一要自己有尊严;第二要尊重别人的尊严,而且是诚挚的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