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他刚出生,食量就大得惊人. 断了奶,这孩子的食量还是很大.妈妈总是敷衍说,孩子是在"疯长".孩子大点儿了,只要是能抓到手里的东西,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被填进了他的嘴里.妈妈总是说.这个阶段的孩子,是用嘴感知世界,长大就好了.不久,小孩儿会说话了,他学会的第一个宇就是"吃",满嘴都是"吃汽车?吃球?吃小狗?"之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哺育孩子似乎是动物和人的一种本能。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逐渐好起来的今天和只养育一个孩子的环境下,对孩子的喂养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为人父母者千方百计都要让孩子吃饱吃好,可是吃饱吃好是不是就会使孩子茁壮成长,健康可爱呢?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孩子在家长的关爱下吃饱吃好后反而弄出一身毛病来,比如,肥胖。等到孩子出现问题并求助于专家时,许多自以为对孩子喂养尽心尽力的父母在才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因为没有科学喂养而患病的。时至今日,就不得不一提再提一个老问题——如何对婴幼儿进行科学喂养。防止肥胖从小开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个来自宝岛台湾的小朋友,在广东读书。在台湾,很多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经常给孩子带上治病药或补药,让同学们在学校里吃。但是,我发现有些药的说明书与药物混装在一起,用手去拿说明书时,容易将手上及外界的病菌带到药瓶内,很不卫生。有时候,同学们还会发生将说明书搞丢的情况,这样就更不知道该如何吃药了。  相似文献   

4.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于是,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正>一年一度的学校体检后,许多家长忧心忡忡地拿着孩子的化验报告来医院就诊,对于体检报告,充满了各种疑问。家长(甲):您好!医生,学校让来复查血常规,说我孩子贫血。贫血对孩子健康影响大吗?我孩子挺胖,吃得也挺多,怎么还会贫血呢?另外,我孩子体检单中血里白细胞也高,怎么回事呀?跟我们搬了新家有没有关系呀?不会是白血病吧?家长(乙):医生,我孩子体检尿里白细胞高,我们家挺注意个人卫生的,怎么回事呀?  相似文献   

6.
正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家长、老师经常把自己曾经的经验和好恶灌输给孩子,大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通常是"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听我的准没错。"相信大人们的出发点也是希望孩子少走弯路、少摔跟头。对于孩子来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并且也是最重要的人生导师,家长当然有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的经验、思想、价值观来影响孩子,使孩子少走弯路。这是个不需要争议的话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听我的准没错"这样一种  相似文献   

7.
<正>当孩子在学校呕吐时,学校老师会马上电话通知家长,让其带孩子去医院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呕吐。这时家长常常会问,孩子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是不是食物中毒呀?是不是诺如病毒呀?是不是肚子着凉了?还是吃多了没消化好?这里我想说不必去纠结原因(正常儿童突然呕吐无外乎两种原因:感染和非感染所致)。感染所致的恶心、呕吐,可伴或不伴发热。看到这里,有家长会说,查个血常规不就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呕吐了嘛。其实,绝大部分儿童单纯性呕吐时,  相似文献   

8.
学校管理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管理,没有一个非常固定的模式,统一的标准,对待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不同的方式,才能张扬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培养出各具特点的孩子。本文从教师、家庭、孩子三方面的成长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给出学校管理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科学生活》2011,(5):24-26
民以食为天,“吃”是人之本性,但“怎样吃”却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可以无师自通。面对纷繁芜杂的加工食品诱惑和防不胜防的食品安全风险,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以及孩子成长第一个环境的家庭教育,要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营养知识,更要让他学会“自己吃”。  相似文献   

10.
张英丽 《科学中国人》2014,(3S):224-224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经常会听到与教育有关的话题或问题,而最吸引我的则是有关家庭教育的话题。因为从读书起到参加工作,听到最多的是“学校教育”。社会群体、家长一直都非常关注学校,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关注学校的办学规模;关注学校的师资力量。然后,好的学校会让无数家长蜂拥而至,会努力给孩子选一个好班级,选一个好老师,家长以为,做到这些,孩子就应该可以成才,可以成人了。  相似文献   

11.
隋明兰 《科教文汇》2009,(18):241-241
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也是终身受教育的永恒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不可替代的终生教师。所以,家长的教育观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美国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观念和做法方面做一些粗浅的介绍以期能对中国的家长有所启示,为中国的家长们更好地培养孩子提供一点儿可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也是终身受教育的永恒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不可替代的终生教师。所以,家长的教育观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美国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观念和做法方面做一些粗浅的介绍以期能对中国的家长有所启示,为中国的家长们更好地培养孩子提供一点儿可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正平常我们买一桶薯片,只能尝到一种味道。要想吃到多种味道,我们必须买好几桶薯片,不仅常常吃不完,而且费用增加了数倍。剩下的薯片隔天吃,口感一点都不好。薯片桶基本上只有一个开口,我们吃薯片时最开始吃的是最上面的薯片,最后吃的是最里面的薯片,如果要将上面和下面的薯片混着吃,还真不方便。另外,薯片桶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桶内容易留碎渣,那些粗鲁的孩子吃这些薯片碎渣的时候经常弄得满身薯片,弄脏了衣服不说,还造成了浪费。  相似文献   

14.
强红云 《科技风》2013,(12):199+201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因此教师和父母都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条件和读书环境。  相似文献   

15.
<正>记得有句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说的便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当一个小生命刚刚来到这世上时,似乎只会吃,只会用哭声来告诉人们他的到来。但后来这些小生命都成长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是教育改变了他们,是教育给了他们未来。孩子出生后,首先要接触到的便是父母,便是家庭,因此,家庭不仅是孩子成长的港湾,还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地方。家庭环境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品质的塑造,并且这些  相似文献   

16.
第二颗糖     
罗西 《科学与文化》2005,(11):51-51
发展心理学里有一个经典实验:实验人员给一些4岁小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奶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可以吃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则能吃两颗。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却能等待对他们来说是无尽期的20分钟。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们闭上眼睛不看糖,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有的甚至睡着了,他们终于吃到了两颗糖。在美味的奶糖面前,任何孩子都将经受考验。这个实验用于分析孩子承受延迟满足的能力,所谓的“延迟满足”,就是能够等待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到来,而不是想到什么就马上要什么。  相似文献   

17.
童年时光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那么短暂,那么珍贵!一转眼,孩子们已经10岁了,回想一下孩子们的生日基本上都是这样过的:父母带着去吃个肯德基,帮孩子买个新书包,带孩子去公园玩一玩,或是约几个好朋友一起吃一顿。所以,我一直在想:怎样才能让孩子们过一个快乐、有趣、难忘而又有意义的集体生日呢?在苗芃芃妈妈和众多热心家长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精心策划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三一班"十岁生日亲子营"活动。活动源于以下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人人都说他是一个败家的孩子.他的家境窘迫得如同一粒干瘪的谷壳,每天做的却是稻田的梦. 他喜欢有事没事就逛卡带店,搜集许多实力派唱匠的盗版碟,然后用那台破旧的录音机听,在镇上学校旁边的出租屋里,一听都是大半夜,甚至到天光大亮.他是个很"文艺"的人,也是个很柏拉图式的人,常常冒着只吃榨菜的危险,用省下来的钱去买一本许美静的专辑.  相似文献   

19.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长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可是目前,我们的学生家长一般都只是通过参加家长会和打电话的方式与班主任沟通,每次开家长会也只是看一下孩子的分数和排名。有的学生家长常年在外工作,就连家长会都不能来参加,更不用说督促孩子的日常学习了。他们不了解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不知道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不清楚孩子在学校是否有异常,不能对自己孩子的成长状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科学生活》2011,(5):22-23
几乎所有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营养不够,长不高,长不壮,总是鼓励孩子多吃点、吃好点。每次只要孩子有什么不舒服,或者有那么一点异样,父母就担心缺这缺那,然后赶快买些补品补药。近日,专家指出,营养过剩成为儿童,特别是城市儿童发病新趋势。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年在全国六大城市2500名中小学生中进行的调查显示,孩子营养过剩会对青少年的健康造成一定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