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的灵魂。然而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天生的,它需要唤起和培养。为了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既要让学生为解决“不知”而问,更要让学生求得“新知”而问,既应养成学生对一切未知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也要让学生具有敢于对一切看似确定的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勇气。  相似文献   

2.
问题产牛于实践,它是诱发学习的真正动力.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感知中观察思考,提问,多问儿个"为什么",帮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在教学设计中抓住"问题"这一线索,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进行思考、探究.  相似文献   

3.
正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首先要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我们实际教学上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当学生感到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时,学生的主动性思维才真正激发和启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必须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而在数学教学中,总是老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做才能培养学  相似文献   

4.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猜测、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从教学上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当学生感到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时,其主动性思维才真正激发和启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敢问、爱问、会问。  相似文献   

5.
王扬 《数学教学》2008,(9):44-47
数学解题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我认为,在高三最后的数学复习阶段,不仅要着力强调过去所学的基础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在基础知识具备的前提下怎样提高学习效率.从一些经典题目出发,精讲精练,多思多求,多问几个为什么,尽可能多地联系一些相关知识和方法;通过问题变式,将自己研究数学问题的心得和方法教给学生,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展示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6.
对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改革,对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教学,不仅是获取数学知识,更是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教学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数学和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习、学会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支持数学学习并结合生活实际和专业积极参加教学建模活动,让学生在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中构建自己的"数学现实".  相似文献   

7.
"重结果,轻过程"仍然是当前教学中的普遍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经常问一问"为什么""你凭什么这么说""你是怎么想到的",这些都是永远的好问题.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结果产生背后的思维过程、探究过程,把"数学教学是过程的教学"落到实处.为此,我们要关注数学课堂的生成性教学.本文结合笔者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数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的策略. 一、"最近发展区"策略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上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的水平,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能独立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即将达到的水平,学生还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通过合作、交流、探讨等手段,集体完成这些任务,是对学生潜在水平的挖掘.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相似文献   

8.
根据教学问题的类型,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本文作者对"问题"的含义作了一定的解释.在数学问题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好的问题情境,能达到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探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宁一门 《湖南教育》2003,(18):39-39
教育教学的实践表明,任何创新都来源于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强化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下面谈谈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从学生提问入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 鼓励学生提问。首先,要实行教学民主,根除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这样的计算教学采说,更能体现出学生们对于数学学习是"有备而来"的,注重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问为什么,将课堂教学中学生闹相互的作用和影响发挥到极致,使计算教学不再枯燥、无趣.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7,(28):55-56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在核心概念的教学上更是要做到"不惜时,不惜力",让学生能扬概念探究之帆,启能力提升之航。"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本节课笔者在"为什么研究函数图象对称性"及"为什么要从代数的角度研究图象的对称性"等方面都设置了恰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离不开“问”,一方面是老师问学生,另一方面是启发学生问老师。“问”是调动和引导学生思维的“前提”。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要设计一个好的教学问题,教师必须考虑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所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二是问题中包含明显的数学概念,并在解答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技巧;三是要使所设计的问题的解答方法能推广到其它情形中去,具有一般性;四是问题具有多种解决办法。要使课堂的每次提问都成为“有效的提问”,教师必须掌握激发“问题”的艺术。1郾摆出矛盾。即在新旧知识衔接点上进行设疑激“问”,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认知…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通过"问在开课时""问在新课时""问在尝试时""问在反馈时"四个途径,不断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从教学上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当学生感到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时,其主动性思维才真正激发和启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掌握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15.
朱顺华 《黑河教育》2013,(11):50-5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_{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思维的有效参与,可以诱发学生的情感,增强他们的认知体验,促进课堂有效生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什么是有效的教学隋境?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数学材料和知识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数学能力;有效的数学情境应当促进课堂的生成,促进学生有效、有意义地学习。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思考为什么要设置情境,设置情境后应该达到什么教学目标,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突出数学的本质特征,实现情境创设的实效性和课堂生成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16.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猜测、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从教学上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当学生感到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时,其主动性思维才真正激发和启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敢问、爱问、会问.  相似文献   

17.
要使学生学会创造性的学习,促进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数学教学有着特殊的功能。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引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发现问题的意识,多问几个“为什么”;利用问题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8.
儿童都有好奇心,好奇心和求知欲紧密相连。在一定的条件下,好奇心能转变为问题意识,驱使儿童去思考探究: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教学中要关注好奇心,为好奇心留下表达的空间;要分析好奇,使它成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加工"好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把数学与  相似文献   

20.
数学教学中,直观是一把双刃剑。帮助学生克服源自原始直观的认知障碍是数学概念教学的必然要求。概率教学中,基本直观法则、典型偏见、等可能偏见、结果取向等均会造成认知障碍。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认知错误的诊断和纠正;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既有想法,面对学生的原始直观;通过认知冲突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否定";培养学生从直观到理性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