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12月4日,历时两个月,转战全国12座城市的近百所高校,李宁“3+1”篮挑战赛,在上海体育馆西广场摆开阵势。来自上海、北京、杭州、沈阳、济南、长沙、武广州、南京、西安、成都、南京的12支城市冠军队,将在这里角逐全国总冠军的王冠终,广州的防守反击队击败杭州的我的地盘我做主队,成功加冕李宁TOPGUN王冠。大篷车JAMVAN也来到比赛现场,为李宁“3+1”篮球挑战赛助兴。决赛现场,伴随着劲爆的音乐,鼓阵和DJ秀将现场气氛瞬间凝聚到最高点,引起场下众的阵阵欢呼。之后进行的总决赛中,更是高潮迭起,防守反击队和我的地盘我作主队在对三…  相似文献   

2.
"体育、艺术2+1项目"解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4年8月17日,教育部办公厅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全国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印发了“关于开展‘体育、艺术2 1项目’实验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从今年9月份开始,“体育、艺术2 1项目”首先在全国15个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进行实验,各示范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实施“体育、艺术2 1项目”列入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3+1"教育模式本质的研究,认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整合"3+1"教育模式能使学校、学生、合作单位实现三方共赢,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整合"3+1"教育模式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符合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同时又能促进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和完善,因此这种整合方式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10月1日,第二届李宁“3+1”校园篮球挑战赛,北京城市赛在工人体育场北门广场决出冠军。自9月17日开赛以来,经过两个星期累计数百场的选拔赛,逾百支球队从近500多支报名队伍中脱颖而出,参加城市决赛。最终,来自交通大学的交大一队击败来自清华大学的得不了第一队,夺得北京城市赛的“王冠”,并获得全国总决赛的入场券,参加11月20日在上海举行的全国总决赛。在赛场外的活动区,NBA大篷车JAMVAN也来到现场,为李宁“3+1”校园篮球挑战赛北京城市决赛助兴。决赛现场,首先进行的是赛前表演,伴随着劲爆的音乐,花式篮球登台表演,引起场下观众的阵…  相似文献   

5.
张同宽 《体育科技》2007,28(4):85-87
通过分析目前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和困境发生的原因,提出构建高校体育"专项 1"体育教学模式中田径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方法等进行研究与实践,使田径运动教学向健身化、娱乐化、趣味化和复合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达到目标,很多中学已经开始尝试选项教学,并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笔者大胆尝试在小学高段体育教学中渗透选项教学,通过“2+1”教学模式(即两节基础课+一节选项课的模式)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浪潮迅猛,尤其是对现行教学模式的探讨,有传统的教学,有按学生兴趣进行的“选项”教学等等。本文对“1+X”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旨在抛砖引玉,便于更多的同行来探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前,全球体育产业总值高达4000亿美元,并保持着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中国体育产业达到空前的繁荣。而近几年,国外体育用品公司为占领市场,纷纷加强在华投资经营活动。在这种环境下,以李宁品牌为代表的中国民族体育品牌,在加强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外部合作,提升品牌的“含金量”,另一方面运用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塑造了极具国际竞争力的李宁品牌形象,其最新推出的“飞甲”系列篮球鞋,更是打破传统设计观念,在现代时尚设计理念中融入东方古典元素—李——“宁”正在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探索着中国体育品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辽宁省委、省政府率先印发了《辽宁教育现代化2035》,其中明确说明:试行"3+1+2"的普通高考新模式。4月23日下午,辽宁、江苏、河北、福建、湖南、湖北、广东、重庆8个省市同时公布采用"3+1+2"高考模式。那么,"3+1+2"这个被认为目前最完美的高考新模式是个什么概念?体育有份儿吗?可以切实"减负"吗?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下、在学生体质面临诸多问题的严峻现实面前,探讨和审视体育能否进入"3+1+2"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学校体育》2006,(1):81-81
2005年12月14日,历时两个月,转战全国12座城市的近百所高校,李宁“3+1”篮球挑战赛 ,在上海体育馆西广场摆开阵势。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从西方国家引入的快乐教学法、情感教学法等,越来越受到学校师生的欢迎.它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综观现有的高校体育课,各项活动只能在低水平的层次上进行,体育部指派的技术指导教师大多也是无偿服务,教师积极性难以调动.为此,本文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就娱乐体育融入体育教学之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张炎 《体育师友》2006,(4):50-51
2l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社会化理念、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在生活中的地位正稳步提高,体育对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它己渗透到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体育生活化”的理念提出已经有十几年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停留在一般的口号阶段。专家认为,“体育生活化”应成为阐释小康生活阶段全民健身新格局的新思路和具体指导。  相似文献   

13.
研究对象:全国126所中小学学生1857人,学生家长563人,学校领导148人;全国106所地方教育局(地方教委)工作人员273人。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1.“体育艺术2 1项目”的概念“体育艺术2 1项目”是指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  相似文献   

14.
体育教学方法分类研究是促使教学方法科学化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现有分类体系存在未凸显体育学科特征、逻辑层次混乱、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构建一种以指导实践为目的的"3+1"教学方法分类体系。在该体系中,整体层方法功能差异明显,元素层方法是基本方法,手段层方法用于解决教学细节问题,学法贯穿于三个层次中。由此,一线教师可以按图索骥,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一系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生态体育"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本文针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现状,对现行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整合与刨新,井运用教育学、生态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构建出"生态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深化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针对师范生传统体育教学技能培训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并实践了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中心,把实践教学分为基础教学技能培训和实践创新教学能力培养两个阶段,由基本教学技能重点实践,调控性教学技能尝试实践,模拟教学整合训练实践三个层次来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的"1+2+3"的实践教学模式,目的是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经过几年的体育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日常的教学中,配以有节奏的音响喊“l、2、3”数字口令,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感情,而且可以使“数字口令”的节拍与学生的动作建立联系,又可帮助提高肌肉感觉的准确性。一、“1、2、3”口令在队列队形游戏中的运用小学低年级“快快集合”游戏是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使学生在教师发出信号后,能由散开队形变为集合站队,同时做到“快、静、齐”。这时教师就可以在发出规定信号后喊“l、2、3”,学生齐说:“快、静、齐”,这样就可以把全班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二、“l、2、3”…  相似文献   

18.
董翠香 《体育学刊》2007,14(6):83-86
通过对以"必修+选修"项目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的课程结构、实施方案与策略、评价体系等问题进行探讨,指出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校特点而开展的课程改革活动,是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面对新课程,体育加试内容应相应作些改革。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的健康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目标,并最终为终身体育打基础。而目前的体育加试则是跑、跳、投,内容单一,可选择的范围很小,学生也不喜欢这些项目。笔者通过查阅、分析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想法,提出了“2+X”的体育加试模式,以供同仁们参考。笔者认为:传统的体育加试的一些项目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提出的要求———体育教学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因此提出“2+X”的体育加试模式。那么何为“2+X”模式呢?所谓2就是:保留立定跳远,另外加入跳绳项目;X即是学生选择自己…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归纳法对“人文奥运”的内涵与学校体育价值取向进行阐释,进而研究探讨“人文奥运”背景下高校体育价值取向的新要求,为高校体育改革走“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