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弱势群体体育基本利益的保障关系到弱势群体的健康与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体育事业的和谐发展.要使弱势群体的体育利益得到有效维护,首先要尊重和扩大他们的话语权.研究认为,弱势群体体育利益话语权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弱势群体维护自身体育利益的话语权缺乏制度保障,体育组织的缺失致使弱势群体的话语权没有社会载体,弱势群体没有主体意识致使他们的体育利益表达话语权缺乏主体依托.提出弱势群体体育利益表达话语权的保障措施:将弱势群体体育权益纳入体育法司法保护,让弱势群体体育组织参与群众体育管理,增强弱势群体维护自身体育权益的主体意识等.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意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法。调查研究结果 :城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以中老年居多 ,青少年是城市社区体育的弱势群体 ;城市居民的体育意识逐步增强 ,健身、娱乐和交流是其参与的目的和主体需要。  相似文献   

3.
积极推进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是城市体育健身参与者中的弱势群体,分析了影响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的原因,提出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的相应对策和建议,唤醒他们健身的内在需求,从而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被动城市化群体的城市融入已然成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参与体育活动对于促进被动城市化群体的社会融入起着积极的作用,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被动城市化群体的体育诉求与供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被动城市化群体体育需求有着较强的现实冲突,他们的体育活动参与、体育需求以及体育供给方面诉求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回应.被动城市化群体体育需求供给不足的化解应该基于被动城市化群体的现实条件,通过建立被动城市化群体体育保障机制、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机制、体育产业培育机制以及个体参与机制,加强和完善被动城市化群体的体育权益保障,充分发挥现有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补充作用,积极培育和壮大被动城市化群体经济性的体育需求的产生,提高被动城市化群体自身参与力度.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成都农民工为样本,考察了农民工的体育参与意识/体育参与行为及其与城市融合度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成都农民工体育参与意识和体育参与行为较低,城市融合度较高;体育参与意识与参与行为与其城市融合度之间在统计学上不存在相关关系,参与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城市融合度的假设没有得到证明。本次研究也发现对体育的积极评价与城市融合度呈现相关关系。分析认为,在理论上体育运动具有社会参与性、互动性、学习性和组织性等特征,但是在现实中,将运动仅仅视为身体锻炼的体育观念制约了农民工体育参与行为,因此,体育运动对于农民工在城市融合中的作用上还缺乏心理和现实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研法等研究方法,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分析农民工参与城市体育的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及共生环境.通过提高城市体育共生单位的共生度和关联度,建立农民工参与城市体育的共生关系,优化共生环境,构建城市群众体育发展的多元化共生界面,才能让农民工更快地参与城市,更好地享受城市文明和体育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失地农民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产物,是被城市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发展失地农民体育不仅是统筹城乡,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发展失地农民体育还存在着政策制度不完善、主体意识低下、资金缺乏和理论研究薄弱等困境.针对这些困境,指出应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并加大执行与监督力度;加强社会融合,形成多元互动机制;通过多渠道筹资、多方面共建等方式促进失地农民体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外具有边缘身份特征的群体.农民工的体育参与和身心健康状况对于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农民工体育责任主体的缺失、社会对农民工弱势群体的漠视、农民工健身系统的不完善、农民工自身的价值观和体育认知度加上农民工繁重的生活压力是影响农民工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提出农民工体育改善的具体措施,以改变目前相对落后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城市大众体育现状与消费需求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山东省城市大众体育现状与消费需求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山东省城市大众体育参与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参与体育活动的价值取向以强身健体为主流,呈现明显的趋同化特征.山东省城市居民的体育生活化趋势初露端倪,体育人口比例数量可喜.山东省城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以自发为主,活动项目囿于传统.山东省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仍处于较低层次,但发展前景良好.研究对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的实施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从法社会学的视角对弱势群体体育权利进行分析和研究。认为现阶段弱势群体的体育权利还属于"书本上的法"和"应有权利",只有将弱势群体体育权利这种"书本上的法""应有权利"转化为"行动中的法"和"实有权利"才有真正的现实意义。对弱势群体体育权利的真正保障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以及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弱势群体自身素质、社会排斥以及公共体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社会监管与保障不利是现阶段弱势群体体育权利缺失的主要原因。而要真正实现对我国弱势群体体育权利的保障,培育公民社会,建立弱势群体体育组织、建立弱势群体体育权利支持与服务系统、"以人为本",大力推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弱势群体素质、加强对弱势群体体育权利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相似文献   

11.
对城市从业人员的体育参与和其工作满意度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主要从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出发,以沈阳市在籍、在职人员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获得原始资料,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从业人员中体育参与群体的工作满意度高于非参与群体.体育参与程度不同,工作满意度也不同.且体育参与频率和参与时间与工作满意度之间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高参与频率人群的工作满意度值大于低参与频率人群;当每次参与时间达到60-90min时满意度水平最高;每次运动达到中等出汗强度时其满意度值最高.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态度、兴趣与体育锻炼行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对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态度、兴趣以及体育锻炼行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体育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态度处于良好水平;体育兴趣水平一般;体育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与其体育态度没有关系,而与他们的体育兴趣显著相关.提高体育弱势群体的健身意识必须激发和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以城市社区体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若干发展策略和建议。当前城市社区体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区体育活动缺乏组织者和管理者,设施不足,社区体育法制建设欠缺以及社区体育管理成本较高。研究认为,应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与管理;鼓励和提倡学校体育设施在非教学时间内向社会开放;建立社区体育设施政策性融资机制、增强效益观念;发挥政府体育部门在社区体育设施兴建上的宏观调控功能;加强法制建设;倡导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的志愿者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正确界定体能弱势群体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体能弱势群体形成的心理、生理及认知三方面的原因,并从大学生体能弱势群体的对体育教学的态度,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三方面分析了其参与体育现状。提出强化健康新概念的教学,体验成功教学,运动处方教学,因人而异,实施差异化教学和教学评价中的相对评价运用等教学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提倡全体公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弱势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理应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通过分析国际特殊奥林匹克委员会弱势群体政策制定的背景及具体内容,结合我国社会体育为弱势群体服务的现状,探讨了社会体育在参与建设和谐社会中应发挥的作用,提出应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并且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6.
研究发现,大学体育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与他们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生理机能水平、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有无擅长的体育活动项目、生源情况以及他们对体育活动的意识倾向有关。对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改善弱势群体体育公共服务质量是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淮河流域弱势群体体育公共服务现状和供给困境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弱势群体体育公共服务困境主要表现为服务主体意识薄弱、主体严重流失、需求差异大,服务供给硬件条件匮乏、形式单一、指导力量薄弱,组织与资金保障不力等等.认为应建设切合实际的保障制度、合理配置体育文化设施、因地制宜地开发体育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社区作用、加速培育体育非营利组织、提供个性化服务,以不断提高弱势群体体育公共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8.
对"生态体育城市"进行了引入与探讨,认为生态体育城市是生态体育、生态城市和体育城市三个上位概念的聚合.生态体育城市的建设契合了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基本国策,有利于促进体育生态本源的回归,对城市的发展和市民幸福感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建立了融"生态体育资源"、"资源单位"、"体育治理"、"结果评价"、"制度建设"、"用户享用"于一体的基本分析模型.并指出主体的生态体育意识薄弱、体育内部生态的发展失衡、城市生态体育资源的不足等是制约生态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出了自然资源驱动、城市交通驱动、传统文化驱动、体育科技驱动的生态体育建设模式.并提出了"公众生态体育意识的培养"、"生态体育资源的整体规划"、"体育生态城市建设的制度建立与完善"、"畅通市民体育需求通道,搭建市民参与机制"等生态体育城市建设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19.
全面把握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的内涵、功能定位与长效机制对于保障其科学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认为: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是多种产业要素的集聚组织模式,表现在城市特定地理空间上,依托相应的资源,集聚体育服务要素与设施,形成以体育服务为主导功能的多业态、多功能、高效集约、复杂而又统一的体育服务空间集聚区.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是突破“围墙式”的体育场馆发展困境、提升体育服务供给能力、促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顺应城市空间优化的必然结果.在功能定位上,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发挥着资源整合、创新服务、城市发展3大功能.同时,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由核心功能、配套功能和延伸功能3个方面构成其开展的主要功能内容.为推进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健康发展须从政策扶植机制、科学决策机制、多元化融资机制、创新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以期实现综合体的定位价值与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20.
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健身服务网络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结果表明:1)构建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服务网络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法规政策."健康第一"和"以人的发展为本"是构建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服务网络的理论依据.2)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弱势群体学生的健身指导、运动后的身体监测、运动处方、健身档案等多方面.3)学校的领导要在构建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服务网络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