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闲话宝塔诗     
宝塔诗,顾名思义,即宝塔形状的诗。诗从一字句或两字句的塔尖开始,向下延伸,逐层增加字数,至七字句的塔底终止,如此排列下来,逐句成韵,或叠两句为一韵,很有规律。宝塔诗对仗工整,声韵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唐代诗人元稹曾写过一首宝塔诗《茶》:  相似文献   

2.
方渔 《语文知识》2003,(9):12-12
我国古代的诗歌,题材、格式繁多,其中最奇特的当数宝塔诗和枣核诗。宝塔诗是杂言体诗的一种,常以一个字开头,接着每句或每两句增加一两个字,诗的排列格式如同宝塔,故称宝塔诗。通常从一字句递增至七字句,逐句成韵或叠两句为一韵。如令狐楚的宝塔诗《山》:  相似文献   

3.
读了贵刊一九八九年第五期《古代诗词拾趣》一文后,颇受启发,为了使广大读者对我国丰富多彩的诗词形式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特作补辑。一、宝塔诗它从一字句到七字句逐渐排列,除一字句外,其它都各自成对,指物为题,以题为韵,一韵到底。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形如宝塔,故称为“宝塔诗”。关于这种诗体,《沧浪诗话》《全唐诗》等都把它归入诗,近人胡才甫《诗体释例》也把它归入“一字至七字诗”,而清人毛先舒在《填词名解》中却把它归入词,算  相似文献   

4.
宝塔诗趣赏     
在我国诗歌的百花园里,曾经开放过一朵娇艳的奇葩——“一七体”诗,它首句一字,末句七字,中间五行字数依次递增;每行对仗,讲究平仄;韵依题目,一韵到底。全诗55字或56字。诗的外观,俨然一座方块字堆垒而成的七层宝塔,故而有“宝塔诗”的雅称。奇特的宝塔诗,整齐匀称的造型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曾经诱发了不少诗人的创作雅趣。  相似文献   

5.
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诗的王国里,古今中外诗人争相创作了众多形式奇特的诗作,为诗歌园地增添了株株奇葩。 回环诗又称回文诗,指运用顶针、回环的修辞手法使诗句首尾相联,独成机杼。请看下图: 相传此诗为北宋秦观所作,是一首典型的回环诗,全诗展开即为: 赏花归去马如飞, 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醉, 时已醉兮赏花归。 宝塔诗相传唐代中叶,诗人白居易离京到洛阳赴任之际,友人王起等为其赋诗送别。席间,王起约定以诗题为韵,且各句字数依次递增至七字止,作“一字至七字诗”,因其诗句排列形似宝塔,故而 得名。这种“戴…  相似文献   

6.
仿句训练的形式主要有:1.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出发进行仿句训练。如参照例句,以“希望”开头,造三个比喻句,每个比喻句的字数不超过25个。例:时间像奔腾的流水,一去不复回。2.从词语关联的角度进行的仿句训练。如仿照下列句式造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3.从结构的角度进行仿句训练。如阅读下面一段话,体会画线句子的特点,自选角度仿写句子。爱国诗是我国古典诗词中最浓烈奔放的一枝奇葩,充分展现了我国历代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怀。爱国诗的内容极其丰富:有的揭…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诗歌分为古体和近体两大类。从广义说,唐代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乐府和汉魏六朝的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古体所作的诗歌,都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按诗句的字数可分为下列几种: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如曹操《观沧海》);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如《古诗十九首》);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如曹丕《燕歌行》)。此外,还有字数多寡不一的杂言诗(如李白《蜀道难》)。三言、六言较少见。  相似文献   

8.
“宝塔诗”是我国诗歌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因诗的外观似宝塔状而得名,也叫“塔形诗”。一般情况下,宝塔诗是按照排列顺序从上往下读,诗行依次组合而成诗意。但有些构思奇特的宝塔诗,往往打破了宝塔诗的常规读法。读者如果不能正确去读,便会感到一头雾水,不明就里。例如: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老先生的名作《苏州园林》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据此,有人命题问:最后一句中的“这”指代什么。不少人的回答直指“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此答法对么?我  相似文献   

10.
杂体诗趣谈     
杂体诗是另类特殊的诗体,形式种种,各具情趣。兹举几例,以共赏读。一是宝塔诗。以“一字至七字诗”为基本形式,因形如宝塔,故称“宝塔诗”。例如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三月,白居易被罢免了刑部侍郎之职,任命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临行前,他的老朋友裴度等人为他置酒送别。席间,有人提议在座每人写一首一字至七字诗。白居易即以“诗”为题、为韵,写下了下面这首诗:诗!绮美,瑰奇。明月夜,落花时。能助欢笑,亦伤别离。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这首诗以“诗”为题,以题为韵,…  相似文献   

11.
有一个故事,唐代的祖咏去应试,应试的诗限一定的韵数,规定五言六韵,十二句。祖咏只写了四句就交卷了,有人问他为何不把全诗写出?他回答“意尽”。只写四句,显然是不合要求的,然而却写出了意境。这就是留传千古的《终南望余雪》。由此,我想到了给作文规定字数。眼下给小学生作文规定确实很时兴,从教科书、教参书到考试的作文,都给规定了字数,什么“写300字”,“不少于400字”等。难道规定字数学生就能写出好的作文吗?明清的八股文不也给考生规定字数吗?可有多少文章是好的?又有多少留传下来?笔者认为,给小学生的作文规定字数,就像给学生套上…  相似文献   

12.
趣话十字令     
在中华源远流长的诗的长河中,曾漾起过许多奇异的浪花。如“回龙体”、“顶针诗”、“藏头诗”、“宝塔诗”和“十字令”等。这许许多多的诗歌形式的创造,充分体现了历代诗人的丰富想象,展示了汉语文字的无穷魅力。其中的“十字令”,就是把从“一”到“十”的十个数字,经过巧妙构思嵌入诗词民谣的句首,创作成十句长短不一,文辞生动,机锋四出,妙趣横生的诗词歌谣。其内容或描摹世相,抨击时弊;或惩恶扬善,激清荡浊;或采英撷华,妙趣横生。尽管十字令多为民间即兴创作,似乎难登文学大雅之堂;但自古迄今却有累累佳作在各阶层人士…  相似文献   

13.
一、引导学生读懂诗意 教学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时,首先要求学生从整体感知入手,指导学生①通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读后简单自评。②要求学生从课题到注释读一读,试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把不懂的地方划出来。这一步是引导学生把握古诗主要写的是什么?使学生对诗的内容在脑中有一幅诗人独自一人漫步江边花丛赏花的艨胧画面。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如:第一句的“满”字,第二句的“压”字。“满”字是概括说明花之多。“压”则是花之多的具  相似文献   

14.
听说有一位教美术的老师写了一篇题为《我不在乎他们画得像不像》的文章,我为他的境界所折服。阅读课,我和孩子们一起读了首写春天的诗,诗很精彩。这首诗是这样写的:五月的雨滴像熟透了的葡萄一颗,一颗落进大地的怀里到处是蜜的气息,到处是酒的气息我没有把诗句一下子都展现在他们的面前,而是让孩子们逐句品味诗句,或者故意留有空白,让他们猜猜诗人会怎么写。诗中说:“五月的雨滴,像熟透了的葡萄。”孩子们说:是啊,是啊,熟透了的葡萄才会掉下来,熟透了的葡萄水分才多呢!诗中写:“一颗,一颗”,我问:“一颗,一颗,落下来…  相似文献   

15.
“对句”即对偶。“对偶”是汉语修辞的特色之一。对句训练可熔语言训练、语感训练、思维训练、章法训练、审美训练等为一炉。近年来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也出现了这一新题型。例(1)从“白玉长堤路”和“镜湖水如月”中任选一句,写出与之构成对偶的句子。(2002年浙江绍兴)例(2)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下联:。(2002年吉林省)怎样做这类题目呢?一、对句要“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字数相等”指所对的句子(对句)一定要和题目所出的句子(出句)字数一样,不得多一字或少一字。“内容相关”指所对的句子在内容上…  相似文献   

16.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的,便是所谓“诗眼”。它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如能从“诗眼”人手,一方面可以体味诗人创作时的艰辛与欢愉,另一方面也是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的一把钥匙,读者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诗眼进行鉴赏。  相似文献   

17.
孙亮 《语文知识》2004,(3):25-25
高中语第一册《致橡树》一诗中有这样几句:“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人认为“像沉重的叹息”表现的是“悲观浩叹”。但这首诗的主旨是表现新时代女性诚挚、坚贞的新爱情观,诗的感情基调意气风发,热烈奔放。认为“沉重的叹  相似文献   

18.
叶老的名篇《苏州园林》中有这样一句:“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特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此处的“这”应为“那”。  相似文献   

19.
衔接题是多年来的高考必考题,因为它是理清段内层次,即理清“句子与句子、句子与句群、句群与句群的顺序”的能力的体现,高三册语文第二单元“安排好段内层次”对此有专门介绍。从高考衔接题命题规律看,最好的衔接不外乎有以下三种:一、主语不变,是最好的衔接主语是一句话的“话题”。主语不变,即话题不变,一气呵成,句子连贯。如:[例1]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鳌并不在山顶上。这是1995年高考第6题的一句(句群),另一句是两个不同的主语:前为“山顶上”,后为“宝塔”。显然,始终让“宝塔”…  相似文献   

20.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语出版社)选入了《木兰诗》一课,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句“云鬓”一词。编注释为“像乌云一样黑的头发”,并注“鬓(bin),脸两侧靠近耳朵的头发。”对于后。笔认为是正确的.“鬓”泛指头发,在古诗中也很常见,如左思的《娇女诗》中“鬓发覆广额”中,就是这个意思。但“云鬓”为何解释为“像乌云一样黑的头发”?《历朝边塞军旅诗》(华夏出版社,2001,1月版更生选注1第84页注为“乌黑的头发”。二如出一辙。“云”字在这里似乎应该解释为“像乌云一样黑”或“乌黑”。“云”字和这两种解释联系起来,是否正确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