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喂,报社吗?据说你们记者写了篇报道,批评商业部门乘抢购风潮倾销残次品,乱抬价。这就不要登了吧。”  相似文献   

2.
近从报刊文摘得知,辽宁省沈阳市老干部局主办的晚晴报,在新年第一期上登出“本报愿出钱买新闻线索”的信息。笔者得知后并不觉得怎么惊奇,其实花钱买新闻线索并非该报新创,无论中外或近现代记者的新闻生涯中,这类事例并非少见。对晚晴报这一举动,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但至少说明他们已确实感觉到,报纸如果不登独家新闻,提高新闻质量,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收到某辞书刊物的一封退稿信.内云:‘来稿奉读.感到内容较单薄,不拟刊用,谨退回,请谅鉴.’将不用的稿件及时退还作者,这种做法令人感激,它比那种‘石沉大海’好多了。但所投稿的内容是建议辞书编辑部门勿遗漏常用词的,并举例说明,共二百多字。如果再引经据典‘充实’一番,也许就不‘单薄’了,但我认为那无异于画蛇添足.由此想到《孙子兵法》,尽管它不是几十万言乃至上百万言的巨著,但仍流传至今,其学术价值也从没人怀疑。当然,我无意与其相比,打个比方而已。前些时,偶然翻到一份  相似文献   

4.
常坐图书馆,常读各报刊。看多了,就看出点门道来了。许多作者和编者不谋而合,存心让读者“温故”再“温故”,时不时地在言论文章标题中冠以:“……有感”,“有感于……”,读罢众多的“有感”,尽管文章的内容不乏给人以“知新”的信息,那题目却总让人似曾相识,索然无味。倘若读者不耐着性子阅过全文,恐怕作者、编者的新“观点”,全淹没在“有感”的陈土中喽! 我是外行,所以常常纳闷:各报有各报的风格,为啥单在“有感”上失去了自己的“面孔”呢?!  相似文献   

5.
~~实话实说——有感于某些新闻节目语速太快@蒋跃新  相似文献   

6.
常见译著、旧著新版或某些已故作者压箱之作的出版,由于时代殊异、国情有别,“出版说明”便出现此类字眼儿,“由于作者……我们出于保存原貌……未加改动(或删改)……望读者……”云云。这情况见得多了,也就习以为常,未曾深究。  相似文献   

7.
日前,一名摄影记者去外地采访,深夜归来,自火车站存车处取出临去时存放的自行车,发现车轮没气了,推车至附近警亭,心想:有困难找民警,兴许警亭里有气筒.谁知,被警亭里的三名民警盘问不休:“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记者照实回答:“是记者”“采访归来”.“记者有什么了不起?”民警吆喝:“把工作证拿出来.”看过记者证、身份证后非要“工作证”,记者说:“记者证就是工作证”,民警说:“记者证是假的,没有钢印.”此刻,又困又累的记者被纠缠得好不委屈,真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只好说了一句:“钢印绝对有,没有我负责.”一民警听后,当胸就一拳,随后按着记者的肩膀让他蹲下……  相似文献   

8.
读新闻战线第10期《一个“场外记者”》,不禁生出一些感想来。文章说的是北京晚报记者张沪,在没有拿到采访五届三次人大和政协会议记者证的情况下,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克服许多阻力和困难,采写和组织了12篇报道。令人十分感动。感动之余,想到了新闻体制的改革。为什么象人大、政协开会这样重大的政治活动,北京晚报派出的记者却不能参加呢?为什么北京晚报只能“做一点补充和配合”呢?为  相似文献   

9.
去年年底,一家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女经济犯与“美男计”》的文章,文章开头这样写道:1990年春夏之交。南中国的广东。新闻媒介接连披露爆炸新闻……看到“南中国”之词,心里很不是滋味。当然,“南中国”比“中国南部”显得“气派”、“简练”、“时髦”。然而,“南中国”之说,我们的读者能接受吗?我们的人民能答应吗?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把“中国南部”写成了“南中国”吗,何必说得这样严重。可你是否想过,这样  相似文献   

10.
自本刊第4期刊出“评论无奖征文”启事以来,受到读者的欢迎和积极支持。现选登三篇读者来稿如下。这三篇稿件除都具有导向正确、逻辑严密、论据充分、文笔流畅等这样一些评论所要求的基本要素外,还有着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论述的题材和所要褒贬的问题,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拾取的,是有感而发,有很强的针对性,说明作者眼睛盯着现实,关注现实生活,而不是无的放矢,无病呻吟。二是文笔精炼而略有风趣,引文和引语恰到好处而不显罗嗦冗长。像《有感于“吹牛纳锐”》一文只有320个字。《怎样热爱自己这张脸》一文,引用了古语和黑格尔的名言,《三国演义》中夏侯惇以及令人葛优、凌峰的故事、言论,可谓“旁征博引”,但都是点到为止,为主题服务。《能使企业增色,身居陋室何妨》一文中引用后人纪念诸葛亮的一副对联:“自古宇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不但紧贴主题,深化主题,而且使文笔增色而略显文采。三文均有不足之处。《有感于“吹牛纳税”》一文,依据的事实是1986年—1991年的,显得过于陈旧。《怎样热爱自己这张脸》,如果联系到心灵美、讲文明比脸孔美更重要,则更深化一步。《能使企业增色,身居陋室何妨》,原文1200字,显得冗长罗嗦,现为520字,是编者删改的结果。读者对这三篇文章及上述评点,有何意见,欢迎来信提出,共同探讨提高。  相似文献   

11.
12.
阅读报纸,有时会在版面上看到“更正”启示,重要的启示还会登在显著的位置。这种启示,国家、省级报纸的版面上有,地市一级报纸的版面上也有。其内容大都为对本报前一天所刊发新闻的失实之处进行更正,并向读者致歉。此外,版面上还有一些更常见、不易被读者发现重视的错别字、语法、用词等差错,就不在“更正”启示之列了。  相似文献   

13.
不知从何时起“灭火”这个词被新闻人借用,且已成为口头语。灭火本是消防队员的职责,为啥新闻人也提及“灭火”,原来这里的“灭火”是指把带有批评性的新闻报道压下去,不让刊播。近日我去一个县采访,见到县报道科的同志,我随便问了一句,现在咱们科多少人?“15个人”。我一听很激动,因为新闻报道队伍这么壮  相似文献   

14.
人们恒以“没有围墙的大学”、“信息的中心”、“文献的殿堂”、“知识的喷泉”、“文明的窗口”等美语来称赞的图书馆,如今也随改革开放的大潮“下海”了,如同济大学图书馆去年一年下来,居然赚了四十多万元,听来颇得启发。图书馆的“下海”之初,不知有没有捶胸痛哭的,但是感情上疙疙瘩瘩的人,恐怕不会没  相似文献   

15.
看罢《人民前线》报羊年春节亲情行动,记者探望战士家庭之《太阳照在小平房上》、《我家里外好着呢》和《擦着喜报过年》等10多篇文章,一股暖意悄然而生,心里热乎乎的,这几天,虽然金陵天寒地冻,我的心头却是幸福常驻,温暖常在,不禁眼睛湿润、浮想联翩起来。作为一名从戎20余年的军人,我想起了远在农村故里年逾古稀的双亲,想起了我当时从戎的情景,一股激情、乡情、亲情在心中升腾,升腾,潜能和信念潜滋暗长起来,前行的动力和底气莫名地涌了上来,军人没啥克服不了的困难,有党和组织的关怀、有亲人支持,战士眼前就没困难。“亲…  相似文献   

16.
一个职业打假人,"敲诈"309家电视台,分明是蚂蚁挑战大象。职业打假,假正义之名,谋一己之利,存在非议在所难免。黄勇以打假者身份联系电视媒体,先亮出电视台播出虚假广告的证据,电视台"委曲求全",愿意花  相似文献   

17.
记得我刚刚来到出版部门,做为一个新兵开始编辑生活时,常常听到同志们和领导谈到要提倡乐于为人作嫁的“编辑风格”。当时,我感到挺纳闷:既是做编辑工作,就要为他人修改文章,这是份内之事,本职工作,理所应当,何言苦累,又何言“为他人做嫁衣”的风格呢!这怕是赞誉过度,言之失实了吧。几年下来,我总是看到编辑日以继夜地埋头苦干、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呕心沥血、绞尽脑汁为作者  相似文献   

18.
去年年底,一家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女经济犯与“美男计”》的文章,文章开头这样写道:1990年春夏之交。南中国的广东。新闻媒介接连披露爆炸新闻……看到“南中国”之词,心里很不是滋味。当然,“南中国”比“中国南部”显得“气派”、“简练”、“时髦”。然而,“南中国”之说,我们的读者能接受吗?我们的人民能答应吗?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把“中国南部”写成了“南中国”吗,何必说得这样严重。可你是否想过,这样乱造词句,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结果也将出现诸如“东中国”、“西中国”、“东北中国”、  相似文献   

19.
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后来又成为著名纪实作家的叶永烈,近日表示要“重操旧业”,重新投入科幻小说创作之中,续写他曾发表在1978年、1984年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系列。 这条消息,我以为比时下文坛任何“轰动”的逸闻轶事都更有意义。说实话,隐私小说、帝王系列、个人感受、明星传记、“先锋”“体验”之类,早已书满为患,泛滥成灾,一提起来就叫人头疼,可现在还在源源不断地炮制上市。而科幻小说,这些年来几成荒漠,既无作家,又鲜作品,自然也没什么影响。 罗素说过:“缺乏想象力的民族是可悲的。”培根也说过:“想象是人生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