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琳 《教书育人》2004,(3):61-62
我和包拯坐在主席台上好得意,我望望台下,哇噻,美女如云啊!我不仅看见了三位大美女,还有李隆基、猪八戒,最令我兴奋的是我见到了我的偶像鲁迅。我正美得冒泡,只听“哐”一声包拯把手中的话筒使劲一摔,大声喊一句“升堂—”哎呦,我的老包呀,我告诉他好几遍了,这不是他的开封府,是辩论会,他到底还是忘了。我赶紧提醒他,看他一脸黑  相似文献   

2.
试论“戏剧独白”的艺术规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比较和对照的手法,通过探索“戏剧独白”与一般诗歌、戏剧作品的“独白”和“旁白”的异同,来揭示“戏剧独白”的艺术规律性,指出戏剧“独白”近似于“旁白”,是将信息直接指向舞台以外的观众,而不是舞台上的剧中人物,而戏剧独白,虽是单独表述,但在表述中却间接地体现出对方的直接作用,并明确地反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比较和对照的手法,通过探索“戏剧独白”与一般诗歌、戏剧作品的“独白”和“旁白”的异同,来揭示“戏剧独白”的艺术规律性。指出戏剧“独白”近似于“旁白”,是将信息直接指向舞台以外的观众,而不是舞台上的剧中人物。而戏剧独白,虽是单独表述,但在表述中却间接地体现出对方的直接作用,并明确地反指。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窦娥形象为例 ,就王国维说元剧不顾“人物之矛盾”的问题 ,指出王论源于莱辛等人西方戏剧理论及王论合理性 ,但中国戏剧中国诗歌传统 ,更重视“言志”、“缘情”。以“情感逻辑”论 ,窦娥倒是中国文学舞台上的“理想性格” ,从而论证了简单地说元剧“人物之矛盾”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足西方文学中被人们论述最多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使世界各国世世代代的读者喜爱,因为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①。他“客观地将世界没想为舞台,将他的舞台设想为世界,将他的微观世界布满了在规模上和在深度上都是无与伦比的洋洋洒洒的人物,将寰球剧院的舞台和人生舞台大致等同起求了”②。第一个,也是最充分地写出  相似文献   

6.
儒家的人才观、重礼治、仁“爱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等思想深深影响了包拯的法律思想,并被付诸他的法治实践。惟透视他的吏治实践和法律思想所表露出的博厚而又富于时代特色的懦学内蕴,我们才能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和评价包拯其人。笔曾就“中正慎罚”是包拯法律思想的重要特征作了初步探讨,本则进一步从包拯法律思想与懦家学说的渊源和关连融合的层次上,对其深厚的思想内涵试作挖掘。  相似文献   

7.
在舞台技巧上,怀尔德戏剧中时空处理的写意性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空舞台、虚拟性和舞台监督的设置摆脱了西方传统戏剧箱式布景的束缚。这些有中国元素的舞台技巧要求观众共同参与戏剧表演从而打破了幻觉效果。怀尔德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中国戏剧的影响。他在接受中国戏剧元素的基础上做出了超越性的发展,使他的戏剧具有永恒的美学价值和道德说教意义。这说明作为人学的戏剧文学超越了历史和国度的界限。  相似文献   

8.
“几更时三朝六代,数尺地五湖四海。”这是对中国传统戏剧舞台特征的高度概括,和戏剧的舞台比,语文课堂中的三尺讲台显得更加狭小而拘谨。刘国正先生也说过:“语文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会变成枯燥乏味的和空洞无物的;而语文结合了生活,就有丰富的内容,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故事开路]包拯,是我国人民非常熟悉和敬佩的“清官”。他铁面无私,执法严峻,有许多佳话流传于世。公元999年,包拯出生在庐州合肥(今安徽省)。他十岁那年,有一天和姐姐一块儿到花园里游玩。游兴正浓时,姐姐问道:“你长大准备干什么事?”“做个为民办好事的清官。”包拯眼睛一眨  相似文献   

10.
在著名的京戏《赤桑镇》中,作为监察官员的包拯下令处死了自己的亲侄子包冕。原因是包冕作为一个地方官,竟然贪污皇帝用来赈济灾民的粮款。故事中展示出包拯深受道德煎熬的一面:自幼丧失父母的他,全靠兄嫂抚养成人,供养读书,从而有机会科举得中,步入仕途;而对他恩重如山的兄嫂,又只有包冕这么一个独子。面对嫂嫂的责骂,包拯表明自己不是“忘恩负义”的小人,而是要维护司法公正。为了解脱自己所处的道德困境,包拯跪地直呼“嫂娘”,并保证为她“养老送终”。  相似文献   

11.
50年代中期,在苏联的戏剧舞台上出现了一批摆脱“无冲突论”影响,大胆地反映现实生活、针砭时弊,讽刺官僚主义的戏剧,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罗佐夫的喜剧《视你顺利》(又译《祝你成功》).这是罗佐夫创作的第三个剧本,但却是他的成名之作.此后,罗佐夫几乎每发表一个剧本,都在社会上引起一次强烈的反响,他也由此成为苏联人民热心关注的剧作家.  相似文献   

12.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以舞台表演为中心,融合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以及造形、灯光、服饰等各种艺术成分。在戏剧表演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即教师该如何放手让幼儿自主地、愉快地进行戏剧表演?下面是我在研究中的两次活动,通过这两次活动的对比,我成功地寻找到“功成身退”的方法,实现了教师真正意义上的由“导演”向“支持性的合作伙伴”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他借助于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但中学课本中所使用的“戏剧”概念与此不同,这专指戏剧的文学因素,即“剧本”而言。这样剧本作为戏剧文学,自然也就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在这个内容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注重分析戏剧冲突和人物语言,而忽视了剧本中的舞台说明,使舞台说明成了教学中的死角。现在看来,这实在是失策之举。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的戏剧单元,节选了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剧坛,一向重“案头“轻“场上”,李渔一反前人的见解,响亮地提出“传奇之设,专为登场”。把舞台性作为戏剧的第一要义,并把它始终贯穿在自己的戏剧理论中,成为自己戏剧理论的立言宗旨、核心观念和指导思想,李池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15.
拟以戏剧舞台上处于次要角色的“群体形象”作为中心论题,以《思凡》为例,探讨“群体形象”在孟京辉先锋戏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笔者将就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及其作品加以比较分析,并以其为参照系对希腊歌队和中国传统戏曲进行回顾对比,从文本叙述、舞台调度两个层面进行探讨。从布莱希特到孟京辉,虽然“群体形象”始终只能是配角,可是在一度、二度创作中的巧妙运用,使其永远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功用,必将继续活跃在当代戏剧舞台上。  相似文献   

16.
若将郭沫若早期戏剧与日本歌舞伎进行比较,不难看出,郭沫若早期戏剧具有日本歌舞伎的四情变化范式、舞台节奏多“问”、舞台解说有“点”、舞台布景多层次等特点。所以,要很好地欣赏郭沫若早期戏剧,应该掌握日本歌舞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曾经出现过一些清正廉明、执法不阿的官员。他们虽然为数不多,而且大多是地方官,因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大;但是在人民中间,他们的影响却很不小,历来被作为“清官”、“青天”而代相口碑,传颂之不足,还写进书籍里、搬到舞台上,百代而不衰。包公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包公本名包拯(999—1062年),宋仁宗时曾任过天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权知过开封府,所以,戏曲、小说中称他为“包待制”或“包龙图”。他的谥号叫“孝肃  相似文献   

18.
剧本≠戏剧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把《雷雨》、《窦娥冤》、《威尼斯商人》、《雷电颂》等四篇课文放在一起,列为“戏剧”单元,这是不恰当、不准确的。首先,它把“戏剧”等同于“剧本”,混淆了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查《辞海·艺术分册》,剧本是这样解释的,“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主要由人物对话(或唱词)和舞台指示组成。”而“戏剧”则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因此,这是两个内涵完全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浅论“群体形象”在话剧《思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以戏剧舞台上处于次要角色的“群体形象”作为中心论题,以《思凡》为例,探讨“群体形象”在孟京辉先锋戏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笔者将就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及其作品加以比较分析,并以其为参照系对希腊歌队和中国传统戏曲进行回顾对比,从文本叙述、舞台调度两个层面进行探讨。从布莱希特到孟京辉,虽然“群体形象”始终只能是配角,可是在一度、二度创作中的巧妙运用,使其永远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功用,必将继续活跃在当代戏剧舞台上。  相似文献   

20.
史铁生创作过一篇题为《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的实验小说,他又在《务虚笔记》第五章描写女导演N突发奇想,让两个演员在人潮如涌的大街上扮演一对恋人,第十一章的一节干脆用戏剧设计来叙事。其实史铁生自己就像一名导演,在写作之夜调动一大批演员在他的文本世界扮演了一系列“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