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乐大典》散聚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上一部卷帙宏富,前所未有的大型类书。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命翰林学士解缙等编修一部类书。“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帙浩繁,不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察之便,如探囊取物尔。”解缙等接受了这个使命,在第二年便纂集成书呈上,赐名《文献大成》。明成祖审阅后认为过于简略,复命太子少保姚广考等与解缙同监修,动员儒臣文士约3000人参加编校,永乐六年全书告成,共22877卷。外加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定名为《永乐大典》。《永乐大典》编成后藏于文渊阁,永乐十九年(1421)北京皇宫落成,文渊阁藏书大部分北迁,《永乐大典》亦被迁移,藏于文楼,嘉靖三十六年(1557)宫内大火,大典经抢救免于焚毁。嘉靖四十一年(1562)明世宗朱厚(火总)恐孤本遭意外,选礼部儒士程  相似文献   

2.
《永乐大典》修复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乐大典》是明代官方组织编修的一部大型综合性类书,它初名《文献大成》,始纂于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五年(1407年)完成。书成以后,明成祖朱棣,亲赐书名为《永乐大典》。  相似文献   

3.
《永乐大典》是明初编纂的著名类书,初名《文献大成》。明成祖朱棣认为“古今事物散于众书,不易检阅”,他打算把经、史、子、集各家之书,分类编辑,而且以音韵为序,以便于检索。于是,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命解缙主持,参与编纂的有一百四十七人,次年即成。但朱棣认为收辑“尚多未备”。  相似文献   

4.
修《永乐大典》乃朱棣控制文人、改造文人的“修人工程”;《文献大成》不符合“毋厌浩繁”旨意的原因是客观上主编的投入不足,主观原因是解缙的文献思想没有“毋厌浩繁”;要分清哪些人参与《永乐大典》的编写班子,要将《永乐大典》的编写分为三个阶段:《文献大成》编写阶段,重修筹备阶段,加速编写阶段;注意永乐四年加大力量重修《文献大成》;重修《文献大成》值得大写的人物是陈济;解缙对重修《文献大成》的作用有限;《劝善书》颁行于永乐五年十一月癸丑,被录入重修的《文献大成》,此事可见《文献大成》修纂分工严密;《永乐大典》之名在重修《文献大成》成书之前约十个月已有之;《永乐大典》修书时间为永乐三年至永乐五年十一月,而不是“始于元年之秋,而成于五年之冬”;《永乐大典》成书时间存在“非五年说”“六年说”“八年说”等异说;存在永乐年间重录一部《永乐大典》之说。  相似文献   

5.
修《永乐大典》乃朱棣控制文人、改造文人的“修人工程”;《文献大成》不符合“毋厌浩繁”旨意的原因是客观上主编的投入不足,主观原因是解缙的文献思想没有“毋厌浩繁”;要分清哪些人参与《永乐大典》的编写班子,要将《永乐大典》的编写分为三个阶段:《文献大成》编写阶段,重修筹备阶段,加速编写阶段;注意永乐四年加大力量重修《文献大成》;重修《文献大成》值得大写的人物是陈济;解缙对重修《文献大成》的作用有限;《劝善书》颁行于永乐五年十一月癸丑,被录入重修的《文献大成》,此事可见《文献大成》修纂分工严密;《永乐大典》之名在在重修《文献大成》成书之前约十个月已有之;《永乐大典》修书时间为永乐三年至永乐五年十一月,而不是“始于元年之秋,而成于五年之冬”;《永乐大典》成书时间存在“非五年说”、“六年说”、“八年说”等异说;存在永乐年间重录一部《永乐大典》之说。  相似文献   

6.
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宋别集类共收书396种,经与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核对,发现有236种书存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对辑佚书抄录的不同。这里所讲的辑佚书,即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失传之书,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注"永乐大典本"。一《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永乐年间修纂的一部综合性大型类书。全书按照《洪武正韵》的韵目,"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  相似文献   

7.
解缙主编《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古代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它是由明朝解缙主编的,另有总裁3人,副总裁25人,纂修347人,参加编辑、校点、抄写的有3000人。解缙(1369~1415),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授中书庶吉士,太祖“甚见爱重,常  相似文献   

8.
中琉关系,由来已久。明朝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命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告其国,其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随载入朝,贡方物",是中琉两国政府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口嵩)矢。洪武二十八年(1395),琉球中山王察度薨。永乐元年(1403),其世子武宁遣侄讣告中国。永乐二年(1404),明成祖遣行人时中赴琉球吊祭察度,"赙以布帛,遂诏武宁袭爵",册封为中山王。此后,一直到清朝同治五年(1866)的四百六十三年间,每当琉球国王薨,其世子必遣使报丧请封,中国政府派遣册封使赴琉球,册封琉球国王凡24  相似文献   

9.
4月 17日 ,由国家图书馆主办的《永乐大典》编纂 6 0 0周年国际研讨会暨《永乐大典》仿真影印出版首发式在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到会表示祝贺。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韩国等海内外 5 0余个研究机构和收藏单位的 9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于明永乐元年 (公元 14 0 3年 )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主持、30 0 0多文臣历时 4年纂修而成。共辑录图书 80 0 0种 ,上自先秦 ,下迄明初 ,天文地理 ,人事名物 ,无所不包。整部典籍共 2 2 877卷 ,外加目录等 6 0卷 ,装成 110 95…  相似文献   

10.
大典本《徽州府志》的编修时间和佚文订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乐大典》收录了一部《徽州府志》,其佚文已经辑佚出来收录在《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一书中。根据徽州府建置沿革、方志编修源流和佚文提供的线索,大典本《徽州府志》是明代洪武初年朱同编修的十卷本《新安志》。大典本《徽州府志》佚文存在着一些讹误。  相似文献   

11.
冯金牛 《图书馆杂志》2003,22(2):80-80,68
我国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纂修的《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全书共22877卷,目录60卷,共11095册,书中保存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古代典籍8000多种,是中化民族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由于整部《永乐大典》的数量十分巨大,纂修时只抄写了一份。至嘉靖年间(1522-1566),“好古礼文”的嘉靖皇帝下谕旨令馆臣抄录了一个副本。于是,历史上的《永乐大典》存在两个重要版本;永乐年  相似文献   

12.
1《华夷译语》的成因 公元1368元,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即位.朱元璋十分重视对元朝历史的总结,洪武元年,即命大学士宋濂开局纂修《元史》,宋濂组织一班人,在朝天宫附近的天界寺里,夜以继日地编写,结果不到一年的功夫,《元史》编成并刊板印行.同时,为深入研究元朝的历史,充分利用元朝的文献资料,朱元璋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命通晓蒙汉两种文字的翰林院侍讲火源洁与编修马沙赤黑,在光华门附近的会同馆里编纂一部"用汉字译写胡语"的词典,这就是中国工具书史上第一部正规的蒙汉词典--《华夷译语》.  相似文献   

13.
明代是我国古籍版画插图本发展的鼎盛时期,在继承传统版画插图艺术的基础上,又发扬创造了新的风格技巧和套色水印的方法,表现出了崭新的风貌和鲜明的时代精神。明代初期,经战乱后,资力艰难,文化出版事业曾停滞一时,其间虽然也刻印了一些书籍,但多是旧版复印,附有版画插图的书籍流传很少。永乐北迁后,生机渐复,燕京逐渐成为北方的刻书中心,插图本书籍刻印开始增多,如永乐元年(公元一四○三年)三宝太监郑和刻印的《佛说摩支天经》和永乐十年(公元一四一三年)所刻的《妙法莲华经》以及永乐十八年(公元一四二○年)郑和又刻的《天妃经》等都有极为富丽精工的扉画,其风格虽受  相似文献   

14.
陈垣对研究《四库全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唐朝以后,历代都修纂大型图书。宋朝有四大部书:《太平御览》1000卷,《册府元龟》1000卷,《文苑英华》1000卷,《太平广记》500卷;明朝编《永乐大典》22000卷;清初编《渊鉴类函》450卷,《佩文韵府》400卷,《全唐诗》900卷,《古今图书集成》10000卷。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时,开始编纂一部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书著录书籍3503种,79,337卷,36,304册(此为文津阁本。各阁著录数不尽相同)。是古代最大的官修书、最大的丛书,也是古代官修的唯一的一部丛书。 这部书开始酝酿编书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基本完成,共用十几年时间。但在编纂进行时和基本完成以后,随时发现违碍、错漏等问题,还在不断复校、补校、再校、撤换,有时部分校勘,有时全书复查。而且在编纂过程中,不断有敕撰、御制、钦定的书,陆续补入全书,故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十月,《八旬万寿盛典》编成(乾隆五十四年始编)收入全书,这才算是最后完成。但在这之后,乾隆的御制诗五集,文三集,及改纂的《八旗通志》,都是嘉庆年间陆续入《四库》的。原来全书每册首页用阁名大印,如“文渊阁宝”等,末页用“乾隆御览之宝”,但这几部后补的书,都已改用“嘉庆尊亲之宝”,因这已是嘉庆帝继位以后的事情了。 今仅  相似文献   

15.
凡康城 《兰台世界》2022,(11):155-159
永乐十七年(1419),朝鲜方面在明将刘江取得望海埚大捷之前,就将倭寇将要侵袭明朝沿海的消息通报给了明朝政府,明成祖敕令刘江提前做好准备,因而望海埚之役的取胜和朝鲜方面的通报不无关系;洪武和永乐两朝在环渤海地区所设卫所、巡检司,均辖有一定数量的墩堡,一旦有警,墩堡迅速将消息传至沿海卫所,使得沿海卫所提前有所准备;洪武年间,明太祖就下诏“滨海卫所每百户置船二艘,巡逻海上盗贼,巡检司亦如之”[1]卷201,3007,因而地方沿海卫所、巡检司有巡逻海上搜集倭寇活动的职责。至永乐年间,明朝政府在环渤海地区收集倭寇情报的多种渠道对加强这一地区的海防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老普里尼与《自然史》谈论西方百科全书史,不能不提到古罗马的老普里尼及其百科巨著《自然史》(又译《博物志》)。老普里尼(Pliny the Elder)生于公元23年,23岁投军,还指挥过舰队,学过法律,当过官(在西班牙代理过总督),但一生主要以著述为务,曾留下7部著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然史》。全书37卷,分为2500章节,引据500多位古代学者的著作。书成于公元77年,老普里尼将它题献给罗马皇帝提图斯(公元39~81)。题献不过是表示一种意思,但全书160卷羊皮纸书卷手稿并未献出去,而是传给了他的养子小普里尼(Pliny the Younger,公元61~113)。后者也是一位学者,以传世的书  相似文献   

17.
晁载之《续谈助》一书,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以往对是书的利用远远多于研究。《续谈助》宋元间未见著录和引用,明《文渊阁书目》始著录于册,编成于明初的《永乐大典》引录二十余条材料,与世所行本有别。是书今所存本均为五卷本,其中以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姚咨手抄宋本为最早,存有较为完整的面貌,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今天所存诸本,除孙鋆抄本外,均出自明抄本。  相似文献   

18.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即派人招抚辽阳行省等处军民,于一三七五年(洪武八年)在今辽阳市老城设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下设定辽等二十五卫。一四○三年(永乐元年),又派人到黑龙江流域,进行招抚。于一四○九年(永乐七年),在黑龙江下游右岸特林(即今蒂尔)地方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努尔干都司”),相当于省一级的政权机关,其下设三百八十四卫。忽鲁爱卫就是其中的一个。是次于都指挥使司的地方军政机构,设有指挥使、指挥同知、卫镇抚等官。  相似文献   

19.
明初编纂的《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共22937卷,又目录60卷。其收书范围"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分,著为奥典。"(《明成祖永乐大典御制序》)其中收录了不少宋元明初方志。按《大典》凡例,历代方志主要附见于各府、州地名之下,如《太原志》见于卷五一九九至五二○五"原"字太原府中,《淳祐临安志》、《咸淳临安志》、《杭州府志》及《西湖老人繁胜录》、《梦梁录》均载于卷七五五至七六○三"杭"字杭州府,此外,方志各类内容则分载于相  相似文献   

20.
《四库全书》又称《四库》,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也是世界上罕见的一部文化巨著。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纂修。经10年后,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编成。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0册,分装6752函,9.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