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从"中庸至善"思想出发,将正义和法律比较,指出"合法的"和"合乎正义的"具有同等性,最终提出以"法律是中道的权衡"为核心的法律正义观。  相似文献   

2.
尊天重人、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以和为贵、中道而行的理性精神;天下为公、群体至上等伦理观念均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精华,应为我们承继和发扬。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精神为核心,实现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社会主义的结合;"以和为贵"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结合;"世界大同"思想与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结合,铸造充满活力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忠君思想在我国古典文学的爱国主义中不是局限性,而是一个本质的特征."爱国"与"忠君"思想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们既矛盾又统一地存在于我国古典文学的爱国主义中.二者都占居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治国思想的完善和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贡献.德治与法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落实到学校就是以德治校,为此,必须在全体党员、干部中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在师生员工中进行社会公德的教育;在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五爱"教育;在教职工中进行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是程朱理学一脉是现代新儒学者,但对非儒学尤其是道家思想也很重视,提出了自己完整的道家观.冯友兰评判哲学在哲学史上中的地位,他用的评判标准为"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明"是讲一种真正的形而上学必须经虚涉旷,超乎形象,也就是说必须超出经验世界之上,对真际有所了解."道中庸"则是讲必须把高明所得最后落实到人伦日用之中....  相似文献   

6.
幸福是一个永恒且历久弥新的伦理学范畴.作为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在其最具代表性、最成熟的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集中反映了德性幸福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最高善,是灵魂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完满的幸福是沉思;幸福目标的达成需要遵循中道原则、两种善的结合,从而在实践中完满实现人的本质属性与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部真正的中国经典,《中庸》记录和传达的是一种最为深邃的中国智慧,宋儒和当代新儒家对《中庸》中的"中庸"智慧都曾有过深刻的揭示。近些年来,《中庸》重新唤起了学者们的热情关注,出版了一些颇具分量的研究成果。其中的三部书——杜维明的《〈中庸〉洞见》、陈赟的《中庸的思想》和伍晓明的《"天命:之谓性!"——片读中庸》,展示了中国经典研究的最新成果,揭示了《中庸》和"中庸"智慧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和与中庸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学术界多把二者混为一谈,本文认为二者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并对二者的异同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黄宾虹大师的"笔墨"精神,其实质在于其精神内美之中庸文化伦理,其精髓起于"写"中求"意",超意得"神",达"无过之而无不及",使主客体自然融汇为"物我、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幸福与美德的过程中提出了他的中道学说 ,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证。亚氏的中道思想是对古希腊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与通常所说的折衷调和主义有本质区别 ,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火花。亚氏的这一思想在今天对于节制人的私欲 ,提升人的道德情怀有着重要意义。在政治生活领域 ,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共同富裕的正确路线 ,提高对今日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批判了传统"民本"思想的阶级狭隘性和历史局限性,继承了"民为贵"、"民为上"、"民心不可违"等积极思想,克服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内在矛盾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先进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时代改革思想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转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全部情感与习惯,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给了我们民族无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古老的传统文化为新时代改革思想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其中改革之变是对变易思想这一传统文化的深化认识,中庸之"中"为改革的渐进性提供了基本路径;改革的人民性与民本思想有着紧密的关联;笃行思想与改革的实践性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通过对这些传统文化批判扬弃、创造性转化,诞生了具有中国底蕴和中国特色的新时代改革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中和"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中国人追求的一种和谐境界,而要达到这种和谐需要采取"中庸"手段,本文从害虫的防治思想、方法讨论了此思想在害虫防治理论中的体现及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吴宓的《文学与人生》中"道德"一词是其核心词语。吴宓借助文学作品对其伦理道德思想进行建构。其伦理道德思想的形成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西方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双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义利观的中庸"和"情感与理性的平衡"等方面。吴宓的伦理道德思想建构有一定的体系性和目的性,对现实社会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与李泽厚虽处不同的社会时期,却有着相通的学术构思对人生和个体的终极关怀与关注.背景和立场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各自哲学体系的走向和最终归宿的不同.这种不同,也使得二者对"育情论"与"情本体"中"情"的关注具有了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一方面,可以提供对中国传统美学现代化进程的一种视角;另一方面,对于今日转型期的社会个体,提供一种纷扰中觅和谐、众生中求自我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人文奥运"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困扰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反映了奥林匹克运动"内源性冲突"与"外源性冲突"引发的"人文危机",可以概括为:有限资源与无限超越的矛盾、奥运理想与生存发展的矛盾、参与主体不同利益冲突的矛盾.以中国文化"和谐"思想为核心理念的"人文奥运",突出、强化了奥林匹克主义原有的和谐思想,弘扬了奥林匹克的人文精神,重新彰明了人本主义的价值原则;为遏制奥林匹克运动或奥运会的异化,提供了新的价值取向;为协调参与主体的不同利益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运行模式;为解决、处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遭遇的种种问题和诸多矛盾,提供了思路与方法基础;对当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中国文化"和谐"思想为核心理念的"人文奥运",随着其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必将使中国文化成为发展奥林匹克实践,补充、丰富、完善奥林匹克理论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行为管理的育人目标相同,成为二者一体化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行为管理的互补性,成为二者一体化的条件。加强高职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可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相关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优化日常行为管理,从而实现二者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教法、学法、教学法、教学方法的内涵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力求从辨析中,探寻"教学法"、"教学方法"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由于"法"与"方法"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教学法"与"教学方法"也并非完全等同;"教学法"是上位概念,既包括教学的方法也包括教学的原理;"教学法"并非教法与学法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由教法、学法和连接二者的组织法共同构成;"教学方法"也不等于教导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简单组合,而是由教导方法、学习方法,以及在二者之间起纽带作用的组织方法共同构成.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文、行、忠、信是他的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其逻辑进程是:"性相近,习相远"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人性论基础,"中庸"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内圣外王"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总纲.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建设和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物质根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和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精神根基;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建设和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群众根基;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切实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是建设和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