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随媒介技术的不断更迭与演进,媒介传播技术的变迁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发展空间.以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技术、博客、IPTV技术、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形态层出不穷,加速了社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步伐.尤其是微博的异军突起,建构了—个以“碎片之链”为新形态的“微传播时代”.  相似文献   

2.
金婷 《新闻前哨》2014,(9):41-42
在知识信息时代,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在接受微传播,享受微内容,微传播正在成为网络传播中最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部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介的不断涌现,微内容的传播迎合了社会的快节奏气息,符合了时下追求时尚、追逐个性的潮流,网络微传播越来越具有时代色彩的特点,它正在以一种微小的内容传递巨大的能量,慢慢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3.
邵林 《传媒观察》2014,(6):16-18
正技术进步一直以来都是推动媒体和社会文化变革的伟大力量。从社会宏观层面看,基于计算机、互联网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将社会带进了"微时代":微观点、微调查、微课题,微生活、微整形、微电影,当然还有势不可挡的微信、微博……一个个姓"微"的词汇把我们带进"微时代"。微时代是什么?百度百科这样解释: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高","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更重要的是微时代的到来将进一步颠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4.
"微媒体时代"是以微博、微信为传播媒介代表,以微内容的自由整合和有效聚合为传播方式,满足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实现信息服务普适性的时代。本文从微媒体出现、微内容生产、微传播涌现,到微产业萌生的时代现象入手,通过对四个传播关键词的分析释义,勾勒了移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微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5.
时代发展催生技术进步,技术运用带动时代升级.在技术与时代相互促进、彼此助力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信息传播先后经历口头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广播电视传播时代.今天,早已进入互联网传播时代的人们正在探寻着走向以互联网终端为媒介的移动互联网传播时代.在这种背景之下,社交媒体逐渐吸纳传统的新闻媒体的功能,成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着人类社会交往的需要,进而决定着社交媒体的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6.
移动终端造就了“微”传播时代,颠覆了大众的传统生活方式、阅读习惯和知识渠道,作为传播活动的课堂教学受到时代变迁的深刻影响.本文通过透视“微”时代的传播特征,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依托“5W”传播理论研究课堂教学,探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课堂容量、教学手段四个维度的教学设计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近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介的传播特征对于今天青年亚文化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微传播是新媒介最重要的表现,它带来一个微传播时代.本文论述了微传播时代的文化特质及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何剑波 《青年记者》2014,(2):109-110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每一名互联网民,只要拥有一个小小的账号,都可能成为一个媒体,通过大众观看、分享、发帖、转载,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的传播活动大踏步向前发展,一个全新的以个人传播为主的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其典型特征就是"微"。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为代表的"微"传播媒介将颠覆传统大  相似文献   

9.
何谓微传播,何谓微事件,何谓微时代 微传播是以微博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微博为媒介的微传播,是去中心化的裂变式多级传播模式,传播碎片化信息,借以实现自我表达、交往需求与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10.
吴杰 《东南传播》2012,(11):93-95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电台……似乎一夜之间,从"微"不足道开始大行其道,人们惊呼"微时代"的来临,这是对信息传播的一次颠覆性革命,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启。传统媒体,传统信息传播模式无不开始研究"微传播"的奥秘,引入、借鉴、融合,新闻的发布、话题的制造、品牌的塑造、微传播开始发挥出非同寻常的能量。本文将结合当下新闻战线广泛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中微传播(主要指微博的传播形式)的实践,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期能给大家产生共鸣、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1.
微传播时代正在显著影响和改变传统村落的传统价值和文化生态。借助新兴传播技术及微媒介平台,推动传统村落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微传播媒介以及现代文化进行协商、融合,进而实现传统村落文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成为保护传统村落、复兴乡村文化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2.
沈昕  翁华强 《青年记者》2012,(26):27-28
"微时代"的定义与范畴关于"微时代"的定义,学界仍莫衷一是。有的通过传播现象进行总结性的界定,如陈艳艳认为:"由微民发起,以微博为载体,加之以微动力、微情绪、微需要、微服务,共同构成当前社会盛行的微文化,人们自此进入微时代。"①也有学者通过分析"微时代"的网络传播构成要件归纳定义,如浙江大学林群认为:"‘微时代’是以信息的数字  相似文献   

13.
常凌翀 《视听界》2012,(5):99-101
微时代,即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匆忙浮躁的受众消化信息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信息内容与数量却异常丰富,这就要求信息生产者提供具有高黏度、冲击力巨大、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受众阅读兴趣的内容。"微信息、微社区、微媒体、微观点、微博"的发展乃大势所趋。各种信息和产品简洁传播和方  相似文献   

14.
袁勇 《新闻记者》2007,(11):101-103
数字传播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传播手段的演进,颠覆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概念和媒体运作模式,丰富了信息传播文化,从而催生了一个新的信息传播时代。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开始弱化传统媒体的优势资源,挤压传统媒体尤其  相似文献   

15.
姚靖 《传媒》2017,(18)
传播活动从产生之初,就具有社会性和人际性的双重特性.但是,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人类传播活动的社会性不断增强,而人际性却不断弱化,甚至被社会性所遮蔽.直到互联网时代及其以后的媒介产生,为恢复传播的人际性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力图阐释以社交媒体为主要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是如何恢复被大众传播所遮蔽的人际性的.同时,文章也指出这种人际性的恢复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陆萍 《新闻战线》2015,(5):135-136
本文从"微时代"的界定和特征入手,对"微时代"背景下英语教学的新方式和挑战做了研究阐述,以此辨析英语教学所受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迅猛发展,网络技术更是飞速前进并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其中,"微信"、"微博"、"微公益"等一些以"微"为标准的新兴传播媒介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这些新兴媒介以独特的传播方式和语言文化内涵影响着人们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因此,承载着这一现象的时代被人们称为"微时代"。  相似文献   

17.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微时代",利用视频、声音、图像等媒介形式,进行短、平、快的高频互动,是"微时代"信息交流的主要特征,也逐渐成为整个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链条上的重要一环.鉴于目前我国国家话语权还不够强大,主流媒体对外传播效果不太明显的现状,各种微媒介的作用得以凸显.本文指出"微时代"对外文化传播关注日常生活,具有碎片化视觉传播方式、轻松幽默的话语模式以及背景化、隐蔽式的的传播形式等特点.在崭新的全球化传播语境中,应进一步释放微媒介的传播力,采用轻灵的故事叙述方式、工业化的文化产品思维以及情感共振式的文化输出等策略,展望未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情境化呈现的图景.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微时代"由此应运而生。作为"微时代"发挥力量的主要平台,微博上的公开舆论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微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微博成为政府发布决策、信息公开的最新渠道。本文通过分析"微时代"下时政新闻互动、碎片信息共享、交联传播等传播特性,指出了"微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措施,希望"微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能够进入良性循环,今后能有更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把我们带入一个无法抗拒的"微传播时代".微传播时代改变了信息交流的方式,对政府话语权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如何正确使用这把双刃剑拷问着政府的执政智慧.  相似文献   

20.
“微时代”的城市微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传播已经进入到以"微"著称的新阶段,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型网络应用正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城市文化传播要应时而上,见微知著,利用新事物,把握发展机遇。城市微传播的概念及典型代表1.城市微传播城市微传播指城市文化在微传播时代的传播。城市文化的概念比较复杂,学术探讨往往会把它具化到一些具体的研究对象上。本文采用《中外城市知识辞典》中的定义,认为城市文化包括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