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二"制取氧气"实验主要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本实验是初中阶段首次(也是唯一一次)探究催化剂的性质和作用的实验,同时在氧气的制取方法上又道出了实验室的另一种方法。因此,该实验是初三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一、原实验的不足之处1.第一次向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反应速度快,现象明显,但随着后面几次过氧化氢的加入(因过氧化氢被稀释),反应的速率不同,会使学生产生二氧化锰减少、催化作用减弱或性质改变的错误认识。2.该实验是先装入液体过氧化氢,后向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粉末(造成教师操作不规范),黑色粉末会沾在试管内壁上,对反应现象的观察造成干扰。3.实验后,很少有教师再对二氧化锰的质量是否改变进行探究。因需要过滤、干燥、称量,步骤繁杂,时间较长,课堂中也无法完成。4.由于没有对二氧化锰的质量是否改变进行探究,所以也就很少有教师再对二氧化锰进行回收,造成资源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二、实验改进1.实验用品  相似文献   

2.
关于催化剂的演示实验,现在中学化学教材中普遍是以二氧化锰做催化剂进行演示的。例如氯酸钾分解制氧气是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能很快放出氧气。这两个实验都表现出了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但是在实验中我们很难看到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我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用重铬酸钾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变化过程能比较直观地表现出来。一、实验内容1.仪器和药品试管(15×150),重铬酸钾(AR),过氧化氢(AR),天平2.实验操作(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1ml蒸馏水,1ml10%过氧化氢,…  相似文献   

3.
针对“把二氧化锰加入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与“把过氧化氢溶液缓缓加入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的实验现象是否相同?哪种方法可以得到平稳的氧气流?进行实验探讨,得出有别于化学教师教学用书和广大教师中普遍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赏析本题是根据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来考查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在用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的两种方案中,显然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的方法较好,其主要优点有:反应不需要加热,操作简单;可以控制反应速率;生成物对环境没有污染等.而没有收集到氧气的原因可能是装置的气密性不好、用错药品或药品变质、收集时间不够长等.  相似文献   

5.
人教社出版的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教科书使用以来,我们感觉到该书重视实验探究,重视环境保护,列举出一些化学前沿知识,但也感觉到书中有些内容存在一定的不足。现在提出来,希望与编写者共同研究,并供各位教师在教学中参考。教材第34页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这一反应可以表示如下: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应改为:以上反应可表示为过氧化氢→加热水+氧气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因为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也是获取氧气的一种方法,并且加热是很多化学反应进行的条件。教材第36页右图与左图雷同,表示的是同一内容,但右图表达的不清晰。左图表达…  相似文献   

6.
在高中或大学的化学课程中,白磷在水下燃烧实验的演示方法普遍不能令人满意,现介绍一改进了的实验方法,产生氧气用很安全的3%的过氧化氢溶液,氧气缓缓地从过氧化氢溶液释出(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而且氧气的量能通过分液漏斗的活塞用手加以控制.盛有白磷和水的试...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究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中"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验证和改进。  相似文献   

8.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中有一个制取氧气的演示实验(实验2-5),在试管中加入5ml 5%的过氧化氢(双氧水),再向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有氧气产生,可用这一方法制取氧气。  相似文献   

9.
一、不足之处1.制取氧气实验的不足之处(1)起催化作用的二氧化锰是粉末状,过氧化氢溶液与其接触面积较大,反应速率过快,不利于收集。(2)二氧化锰是粉末状,反应后对二氧化锰进行过滤、洗涤、干燥等的回收和再利用费时费力,实验后往往直接将反应后的剩余物倒人废液缸,造成药品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9年级上册,第2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中对实验室制取氧气引导学生进行了探究。现在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实验探究做如下说明。1分解速率探究教科书中对双氧水的分解做了如下两个实验。实验一:在试管中加入5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实验二: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如图1  相似文献   

11.
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及由来,充分利用玻璃注射器对压力反应灵敏、刻度准确、气密性良好等特点进行常温下体积法测定氧气摩尔质量实验的设计,使实验过程能自动收集气体并调节装置内外的压力相一致.通过测量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产生氧气的体积,可以求出氧气的摩尔质量.实验操作简单,实验成本低,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12.
运用压强传感器技术测定了二氧化锰的用量与双氧水催化反应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能快速催化的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的质量比约为1∶3,现行教材用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二氧化锰的用量过量太多.实验的结果有助于加深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理解,同时可以增强节约药品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初中化学中的传统实验,也是学生掌握气体的制取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原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在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33页课题3“制取氧气”中安排的实验是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1)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是否复燃?(2)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在教  相似文献   

14.
过氧化氢(H2O2)俗称双氧水.纯净的过氧化氢是无色透明而黏稠的液体.往它的稀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粉末作催化剂,能促进H2O2的分解.此原理在实验室中可用来制取氧气,且所得产物除了氧气以外就是水,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成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首选原料,被誉为“绿色氧化剂”.因此,命题者越来越青睐以过氧化氢为材料编拟试题.  相似文献   

15.
一、二氧化锰催化作用实验的改进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本《氧气的制法》一节 ,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是通过三个实验 ,分别进行三次操作才能得出的。该实验有如下弊端 :操作次数较多 ;因分步实验对反应速率的比较 ,明显度较差 ;第三次实验给氯酸钾加热到未放出氧气 ,再通过加入二氧化锰放出氧气 ,尺度难于把握 ,且该实验仅能说明二氧化锰能使氯酸钾在较低的温度下就能放出氧气 ,而无法证明反应速率快慢这一问题。对此我设计了如下实验 (如图 1 ) ,在变形的具支试管内装入氯酸钾 ,而在里面的小试管中装入等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 ,…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制取氧气一节中,在制取氧气的时候,无论用过氧化氢还是用氯酸钾都用到了催化剂,要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按课本分别的给几种不同的物质加热,时间显得很紧,为了让学生直观快捷的得出结论,我将实验装置做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17.
例1根据下列制取氧气的装置图回答问题.(l)写出仪器①、②的名称,①_;②_ (2)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或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你认为其中相对较好的方法是_ ,其理由是_ (3)何洁同学在制取氧气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正>我针对红色喷泉实验存在的问题,设计、组装了实验装置,采用硫氰化铁([Fe(SCN)_6]-)在水溶液中显血红色的特点,将其与二氧化锰(MnO_2)催化过氧化氢(H_2O_2)分解放出氧气的反应结合在一起设计红色喷泉实验。在硝酸铁(Fe(NO_3)_3)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HNO_3)抑制铁离子(Fe-)在水溶液中显血红色的特点,将其与二氧化锰(MnO_2)催化过氧化氢(H_2O_2)分解放出氧气的反应结合在一起设计红色喷泉实验。在硝酸铁(Fe(NO_3)_3)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HNO_3)抑制铁离子(Fe(3+))的水解使溶液基本显无色,然后加入  相似文献   

19.
正实验室制取氧气是中考化学常考的考点,其实验原理和实验装置都是同学们今后化学学习的一个基础。现将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作如下比较。一、反应原理的比较1.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2KMnO_4(?)K_2MnO_4+MnO_2+O_2↑)2.过氧化氢(?)水+氧气(2H_2O_2(?)2H_2O+O_2↑)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2KClO_3(?)2KCl+3O_2↑)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制取氧气一节中,在制取氧气的时候,无论用过氧化氢还是用氯酸钾都用到了催化剂,要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按课本分别的给几种不同的物质加热,时间显得很紧,为了让图1学生直观快捷的得出结论,我将实验装置做如下改进:(如图1)取一长方形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